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

2024-09-23陈西岗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7期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奠基学科,在“双减”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从“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价值出发,从减轻课业负担、塑造学科思维、实现教育公平三个角度探讨其必要性;并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从强化思维训练、注重问题引导、活用媒体技术、细化教学评价与优化作业设计五个层面给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初中数学学科上承小学数学,下启高中数学,且与初中物理、化学等学科保持着紧密联系,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塑造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阵地.但受到旧有教学理念的桎梏,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仍面临着课业负担繁重、教学效果较差的问题,其已经难以满瞳“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增效的具体需求.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的指向下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继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1 “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价值

1.1 减轻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强调对教学策略的革新与教学安排的重构,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减轻长久以来初中学生的课业负担,继而使其从大量的重复练习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契合自身能力发展水平的深入学习中,对学习效率、学习效能的提升有促进作用[1].

1.2 塑造学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能够引导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学习活动中更加全面地完成数学知识到数学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1.3 实现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借助更为全面的教学设计与更为丰富的教学策略,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教学活动,以此使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均能发挥自身潜力,进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完成教学活动的公平开展,契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2.1 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泛指基于数学观点、应用数学知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则将其明确为四个层面,即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能够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够进行合乎逻辑、观点明确的表达与交流;能够借助数学概念、思想与方法探索现实问题中的数学关系,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以上四个层面数学思维的实际强度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的数学学习效果,也是践行减负、提质、增效的能力基础,因此围绕其展开针对性训练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

初中数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常用方法具体可总结为下述两种:

(1)依托情境创设,初步构建数学思维

作为常用的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有着内容导入速度快、学生参与程度高的特点,也正是因此,围绕其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进而初步形成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撑.

例如 在进行弧长相关知识的学习时,教师可将情境创设为田径比赛,并以不同赛道起跑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为切入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进而帮助学生进行弧长相关知识的探究.这一过程既能够训练学生将具体事物转化为数学概念的能力,也能够促使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契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对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需求[2].

(2)借助经典模型,全面提升迁移能力

借助数学模型进行针对性训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特征上的差别帮助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混淆、差错等情况;应用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范式,进而能够在学习、解题过程中完成已有知识到全新问题的迁移,实现数学思维的跃升.

例如 以三角形全等的相关知识为例,在进行该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教师针对边边边、边角边、角角边三种判断方法应结合具有显著特征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自行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关判定定理的证明,使其进一步感受该部分知识内容,以此强化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并训练其数学思维.

2.2 注重问题引导,全面解构课堂教学

提问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常用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沟通的主要形式.而基于提问这一行为构建的问题式课堂,因其教学活动主线的强连通性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强探索性,逐渐成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问题式课堂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其要求教学活动以能力发展为导向,以实际问题为线索,逐步递进、逐层深入,通过将课堂教学解构为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一系列问题以为学生提供识别、挖掘、发现、分析、解决、反思问题的完整过程;借助问题式课堂学生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自身对数学问题的敏感度,增进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契合“双减”背景下的教学需求[3].

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式课堂的具体策略可概括为下述角度:

(1)重视问题设计,调整问题难度,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进行问题式课堂的构筑前,应借助学生自我评价、阶段性数学测试等工具对学生的综合学力水平、具体学习能力等形成明确认识,再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梯度化、去中心化的问题设计,以此确保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均能在学习过程中可持续地完成数学知识的积累.

(2)优化课堂结构,关注阶段总结,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开展问题式课堂时,应积极应用阶段性的问题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已获得的数学知识.开展阶段性总结的主要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内容解构为知识、技能与情感三个层面的认知,实现具体数学素养的内化,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支持.

3 活用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活动可概括为教师于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行为,也正是因此可将其分解为两个主体与一个环境:两个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一个环境即课堂.在这之中,课堂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舒适、积极的课堂环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借助较高的信息密度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快速地完成数学知识的获取与内化,进而实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提质与增效.现阶段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全面应用为课堂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全新手段,也正是因此,活用媒体技术成为“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又一法宝.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媒体技术的具体策略可概括为下述角度:

3.1 借助媒体内容,推动教学活动多样化

媒体内容泛指视频、音频、图片等,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甄选与排布,教师能够有效提升情境创设等教学策略的实际效果.

例如 以图形变换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旋转、平移等概念时,教师可应用媒体设备展示传统剪纸等手工作品,并鼓励学生挖掘其中有关图形变换的相关内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如此一来便能够促使学生自发参与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并通过艺术作品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进一步强化其数学思维,一举多得.

3.2 应用媒体技术,促使抽象概念直观化

媒体技术泛指模型软件、绘图软件等.通过应用媒体技术教师能够将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复杂演示呈现于学生面前,进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学学科中的抽象概念.

例如 同样以图形变换一课为例,在进行轴对称、旋转、平移等内容的习题练习时,在学生作答相关内容后,教师可利用建模软件为学生展示图形变换的完整过程,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感知相关概念,继而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实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4 细化教学评价,综合评估学科素养

教学评价不仅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知识掌握水平与能力发展态势形成明确认识,更能够通过与既往教学记录的对比挖掘现有教学模式的潜在问题与具体缺陷,因此围绕其进行优化创新契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需求.针对该层面,本文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4.1 丰富评价指标,深入感知学生能力发展

除传统的阶段性学力测试,教师应进一步引入基础知识、数学思维、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实践报告等层面的评价指标,以此全面感知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发展,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能力培养方案.

4.2 优化评价形式,综合评估学生学科素养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定时定期开展互评,针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互相评价,并针对具体问题基于自身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以此促使班级内部形成互补、互促、互评的良性竞争氛围,促使教学活动始终葆有发展的活力与优化的动力.

5 优化作业设计,切实落实减负增效

作业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是“双减”政策的主要指向.初中数学学科因其教学内容强调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与总结反思能力的培养,故传统的作业设计通常倾向于基础知识的重复性练习,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更使得作业本身巩固已有知识、强化能力训练的属性被削弱.在“双减”背景下,为切实实现教学活动的减负、提质、增效,作业设计应更加重视“质”而不是“量”,应通过形式、内容上的深度设计帮助学生以最小的负担实现能力的最大化提升.因此针对本层面本文提出如下两个角度的具体策略:

5.1 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在极大程度上是对生活实际的反映,其来源于生活而又必将服务于生活.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重点进行实践型作业的应用与创新,以此帮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数学这一学科的认知.

例如在完成勾股定理的学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下分组对某一斜坡的实际高度进行测量,以此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知识的具体应用,提升数学教学的具体效果.

5.2 强调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全面化架构

作业这一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课后学习,并帮助教师获知学生能力发展、知识掌握的具体动态.因此,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应展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确保课后实践、探究调查等作业内容的同时,教师应进一步设置一定量需要深入分析与主观思考的深度题目,以此促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进行数学知识的调度、内化与巩固,进而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全面化架构.

6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针对初中数学教学开展的优化与创新路径设计不仅是应对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更是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与教学形式的深入思考.因此,一线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明确双减政策的具体指向,围绕减负、提质、增效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设计,确保通过适当的能力训练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得当的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丰富的媒体内容增强学生的数学热情、通过高效的作业设计夯实学生的发展根基,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景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9):73-77.

[2]黄金兰.“双减”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J].亚太教育,2023(15):32-34.

[3]余锦锋.“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亚太教育,2023(06):13-16.

[4]普丽琴.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3(52):64-68.

[5]方保军,姜国策,张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23(36):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