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水浒传》诗化手法对其悲剧精神的增进

2024-09-23杨华高小璐

荆楚学刊 2024年4期

摘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其诗化手法和悲剧意蕴交互相生,提升了作品的经典品格。诗歌的插入,诗化手法的运用不仅能更好地渲染作品气氛,还能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便利,同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演进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环境诗化,人物形象诗化以及情节诗化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并逐一分析诗化对文本悲剧精神的增进。

关键词:《水浒传》;诗化;悲剧;诗化环境;诗化人物;诗化情节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4-0065-06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其经典性不言而喻。虽然属于世代累积成书,原创精神颇有争议,但其示范效应不容置疑,开启了长篇英雄传奇小说的先河,特别是其历史的穿透力历久不衰,常读常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小说的诗化功莫大焉,而其浓郁的悲剧意识为其经典化奠定了深厚基础,毕竟先哲有言伟大的作品都是悲剧。研究《水浒传》的诗化与悲剧意识的交互则为意义颇大的学术命题。

古典小说与诗歌的交互研究是古典小说研究的前沿课题,整体研究差强人意,大多以强制阐释为主,没有理清古典小说诗化的学理机制。对《水浒传》的诗化研究也不多,知网唯有数篇探讨《水ef6fc0efe0cd603994e8f0ad004ce17a浒传》的意象化及诗词的叙事功能,而小说诗化的理路比较丰富,至少涉及诗意、诗法、诗论、情感、意象、画面、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迷离朦胧等诸多元素。

《水浒传》的悲剧研究颇为繁荣,涉及人物悲剧、伦理悲剧、女性悲剧、悲剧主题、悲剧哲学、悲剧意蕴等诸多方面,不一而足,蔚为大观。而研究《水浒传》诗化与悲剧的交互少之又少,只有李莉发表于《文学教育》(上)2008年第三期的《金本〈水浒传〉与原著的悲剧意境》一文略微论及。

《水浒传》的白话文语言简洁而精练,通俗又易懂,而富有诗意色彩的语言也比比皆是。在我国古代小说的演进中,诗化是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金圣叹删减的 70回本,诗词数量不多,主要服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化叙事观念,为晚熟的中国叙事文学前引导航。诗文在《水浒传》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表现人物角色的个性特点,或促进原作品内容的深入发展,或对情境氛围加以营造。在《水浒传》行文的过程中,赋予诗意的描写可以很好地展现出作者的主体思想感情,从而表现出诗意化的意境,加深文本的悲剧力量,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本文通过探寻《水浒传》的诗化手法,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悲剧精神,能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及研究提供参考和学理依据。

一、环境诗化对悲剧精神的增进

在《水浒传》中描写环境的精彩片断数不胜数。作家力图用一种具有诗意色彩的唯美语言,描绘这种宏伟壮观而又不失细腻温婉的场景,使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由得触发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与此同时,这种笔法的运用也为下文铺路,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性气氛。

(一)风花雪月

在《水浒传》120回本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十回“林冲雪夜上梁山”以及第十一回的“梁山泊林冲落草”这三回中,林冲一直被漫天大雪笼罩和缠绕着。《水浒传》中,林冲最精彩最经典的故事就是这几段和“雪”有关的了。“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厚厚的云布满天空,冷冷的风呼呼吹起,雪天要来了,直到后面雪越下越大。这一回中的雪,起到了环境渲染对角色心理和读者心态的重要铺垫作用。从林冲走向草料场的时候,寒冷的冬天场景就昭示着了人物的危险命运,同时也营造出了惊悚、悬疑的气氛。后来随着镜头推移到了林冲的住处,可以感受到北风肆意地摇动着草堂直到其坍塌。这里触机便发的紧迫感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金圣叹也对此评价道:“如画,便画也画不来”。“在金圣叹看来,小说所呈现的草屋被朔风吹撼着,……在小说文本中是达到了“如画非画”审美妙境的。”[ 1 ]而画面正是诗化手法的核心要素。从这里咱们明显地可以看出来:金圣叹意识到小说尽管描写的只是朔风吹撼草堂的画面,但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境界化的气氛,而此时一股强烈的“寒意”在故事的叙述之中悄然烘托而出。这种紧张的氛围在后来两次关于“紧雪”描写的推动下愈演愈烈,最终为冲突的总开始与总终结积聚了足够的势能。这段话极致地发挥了环境背景巨大的影响作用,千百年来始终被人们欣赏和效仿[ 2 ]。在接下来的第九回和第十回中,仍然在写着雪:“时遇暮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紧起,又见纷纷扬扬下着满天大雪。林冲踏着雪只顾走,看着天色冷得紧切,渐渐晚了,远远望见枕溪靠湖,一个酒店,被雪漫漫地压着”。这也是在呼啸的冬雪场景下,林冲在一家旅馆里多喝了两三碗的酒后,他忽然借着酒劲,朦朦胧胧而又郁闷地又想到了:“这我先在京师做教头,每日六街三市游玩吃酒,谁想今日被高俅这贼坑陷了我一场,文了面,直断送到这里,闷得我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受此寂寞”。林冲将从前的生活与现在的悲惨处境相比较后一股悲哀之情涌上心头。面对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和萧瑟孤寂的雪景,这个孤独的好汉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悲凉凄怆的哀歌。寒冷的朔风不仅让环境变得冷静寂萧瑟,同时也吹进了林冲心里,让他心如刀割。金圣叹用“失意如画”来概括这段文字。这种“如画”的文本效果在极大程度上源自于对白雪书写的渲染,这使得孤独的气氛弥漫在字里行间;一个片段一种悲情体现得淋漓尽致。《水浒传》常常能借助写景为人物传神,像林冲“风雪山神庙”那段写风写雪的文字,对写人之意义不言而喻[ 3 ]。

让我们再来看看写月亮的文字。“月”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几种文化审美含义。首先,较为常见的是既代表了一种美好真诚的情意,同时又寄托了一种相思,也更多表现的是一份对恋人以及远方亲人深深的思恋。其次,使人在月亮的清冷中感到孤独也是一份诗意的感情寄托。在《水浒传》中,有关月亮的描写大部分是一份诗意的感情寄托。比如,在第十九回的这段关于好汉在夜间行走的场景,文中刘唐受命要把东西派送到宋江的手中,当他回到山上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选择夜晚的掩护:“天色暗淡而呈黄色,正是八月半的好日子,月慢慢上升。看到明亮的月光,刘唐推开脚步,望着西路,连夜回梁山泊”。这里和武松的“夜走蜈蚣岭”的画面相似:“武松趁着月色一步一步地爬上了蜈蚣岭,料到只是初更天色。当武松站在山脊上观看时,月亮从东方升起,明亮地照耀着山脊上的植被”。同样的情况,相似的环境,借着月光,他急于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明月的照耀烘托出了英雄内心凄凉与落寞之感[ 4 ]。

(二)山川河岳

《水浒传》里还有很多关于吟咏山地风物的诗。不难发现,在《水浒传》中即便是吟咏山地风物的诗,也都往往具有很强烈的社会生活色彩。“新鸟啾啾旧鸟归,老羊羸瘦小羊肥。人生衣食真难事,不及鸳鸯处处飞”。这是一位名叫白秀英的卖艺歌女所咏唱过的诗词。这里唱到小鸟才出生而老鸟已离去,老羊经历了世道的汲取变得羸弱而新出生的小羊在呵护下变得丰腴。借用这些自然界的万物生息衬托出人类生活艰难的写照,同样也唱出了江湖演唱艺术家落魄时无可奈何而自暴自弃的心境。再来看这首短诗:“枯蔓层层似雨脚,乔树郁郁如云头,未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断愁”。丛林底下遍布密密麻麻的枯死藤让人无法立足,高大的树木长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这个野猪林像是一个被封闭的空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儿,难以去分辨什么时候为白天,什么时候为夜晚。其氛围被渲染得无比阴森可怖,接着后一句告诉我们这其实是冤死在狱中的贫苦人民的“冤魂”在痛苦呻吟,我们的情感就情不自禁地由畏惧转向对底层人民的怜惜。诗反映一个时代的声音,显然这种诗歌,早已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简单吟咏,这是对那看不到希望的阴暗社会的控诉。而这种诗歌,它始终洋溢着令人澎湃奋发有为的生命热情,俨若一阵暴风骤雨、惊雷和闪电似地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给了无数人以振奋人心的力量动力。“《水游传》中那些如诗词歌赋之类的特殊语言,多半都是用来在叙述故事或描写人物的时候发挥散文很难达到的特殊作用的。”[ 5 ]

《水浒传》插入引用的有关西湖的诗词从多方面去铺叙描绘西湖的优美风光。如在第九十五回中涉及的诗词从季节和气候多方面描绘:“春风湖上,艳桃秾李如描;夏日池中,绿盖红莲似画。秋云涵茹,看南园嫩菊堆金;冬雪纷飞,观北岭寒梅破玉。九里松青烟细细,六桥水碧响泠泠。晓霞连映三天竺,暮云深锁二高峰。”作者凭借着高超的功力,使得西湖的山川景色随着四时变换和气候变化而变化。在有关描绘西湖的诗歌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逐一展示各个位置的不同特点,让读者全面感知整体环境特点。如第九十四回中的《临江仙》词就对美景做出了总的概括,进行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经典描述,还阐述了多处和西湖有关的景点,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很漂亮的西湖风景图。同时西湖的奇特景色也与小说故事情节水乳交融,比如书中写到浪里白条张顺在西湖边的桥上欣赏了西湖景致之后便油然而生出了敬仰之感,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安定生活呢?用诗情画意的笔触勾勒出了琳琅满目的美景图,同时又将人物加进创设的图画中,使得人物性格特征得到多方面刻画。这种手法不但使文本意境更为富有诗意,同时也使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人物性格[ 6 ] 133。

二、人物诗化对悲剧精神的增进

(一)人物的二难选择

悲剧人物的特点之一即是常常处于二难选择中,无法选择而又必须选择,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加剧悲剧性。《水浒传》中林冲、徐宁、宋江的人生经历即是如此。高衙内在壁岳庙拦住调戏貌美的林冲娘子,林冲选择了退让妥协,避其锋芒明哲保身,从而被高太尉陷害得家破人亡,在火烧草料场中侥幸逃命,第十回诗曰:“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即使选择拳打高衙内也是以卵击石,林冲是无法抗衡以高太尉为代表的统治集团的。林冲上梁山要纳投名状,选择答应不合林冲的善良本性,不答应则王伦不肯收留;林冲好生郁闷,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有《临江仙》一首,其词云:“闷似蛟龙离海岛,愁如猛虎困荒田,悲秋宋玉泪涟涟。江淹初去笔,霸王恨无船。高祖荥阳遭困厄,昭关伍相受忧煎,曹公赤壁火连天。李陵台上望,苏武陷居延。”词里把林冲比成蛟龙和猛虎,又连用8个落难的历史人物入词,来表现英雄落魄的悲凉酸楚。徐宁事业成功:本领独一无二,有宝甲防身,妻贤子幼,安享平静生活;而汤龙以亲戚身份赚他上山落草,而且断了他的归路,对他而言实在是二难选择。而且在《水浒传》的第三十八回中,宋江酒后一吐为快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首《西江月》精炼准确的将他之前的人格构成体现出来,宋江复杂的性格特点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宋江讥讽自己从小就饱读经史,成年了也有实权在手并没有浮夸。他从小就被儒家思想深深感染,长期置身于官场底层,期待着有机会在官场上一展宏图。第二句体现了宋江惯用隐忍的手段游离于官场之间。不过,他为人又很喜欢和江湖英雄好汉打交道,甚至曾经积极给有罪的晁盖通风报信。他推崇民间的“义”气,有与官场相矛盾对立的方面。虽然他竭尽全力同时保住忠孝和义气,但他并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他被逼落草为寇的起因便是为了兄弟而误杀阎婆惜,“忠孝和义气”的二难选择促使悲剧一触即发。“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正是他的被逼不得已。心中的怨怒都在酒后口一吐为快:“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也就是因为这首“反诗”的出现,后续情节才得以合理地进行。英雄豪杰走头无路,连生存都成了问题,而奸臣贼子高俅凭借着歪理发迹起来。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下更能体现出皇帝赵佶的荒淫无耻。百姓民不聊生,怨气四起,矛盾一触即发的紧迫感使得文本悲剧韵味加深。

(二)人物的抗争精神

《水浒传》中主要描述到了一个以梁山英雄为核心的大集团,这大集团的组织成分非常复杂,有形形色色的军民,他们大多是被当地土豪恶霸以及某些有钱有势的官吏所欺压的善良之人。“《水浒传》中的人物为什么那么做,他的心理活动、他的价值选择的过程几乎不假思索就完成了。”[ 7 ]。而何谓“逼”呢?其实本意就是奴役、欺压、统治、陷害,邪恶势力正是源自于古代封建宗法制度,欺压和统治着正直善良之辈,使得他们走投无路,被逼迫着只能造反。他们为何要反抗?其实只不过是想要获得自己生活的权力罢了。梁山好汉们所谋求的自由,很显然他们也是出于追求自我权利和生活自由的心愿。权力与行道自古就密不可分,所以没有权力是难以替天行道的。我国古代的作家们都有着一种遥远而伟大的目标,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如果没有权力保护自己都是个困难。所以在个人原有生活的基础上并能够保持现状成了《水浒传》中的人物所追求的状态。林冲其实并不想往上升迁,鲁提辖也是如此,他们都只是想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状态[ 8 ] 136。在第七十一回重新排座次这一情节中,宋江即兴撰写了一词最能体现他的虚伪。因为此时恰逢重阳节,酒过三巡后,这首名为《满江红喜遇重阳》的词便被创作出来。词曰:“喜逢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毛,鬓边不能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这首词明白如话,上片提到一些场景描写,比如重阳节时的酒,翠绿的湖水,以及赤红的山。再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即新添的白发。下片转而描写了自已的理想抱负,就是希望兄弟们一条心,能经常保持形影不离的状态。又希望自已忠肝义胆能够为国带兵保卫疆域。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心就是期盼朝廷能早日招安。当时的宋江很渴望朝廷招安,在题写了这首词以后,还令人演唱了此词。当时在场不少的人看了都很不满,这也表明当时不少人还是看透了宋江的心肠,但无奈没有说出口罢了。原著里说得也很巧妙,因为当时大多数人都是反招安的,但是宋江一意孤行,最后导致了梁山英雄的悲剧。部分兄弟被所赐的毒酒所害,梁山的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就是招安所导致的悲惨结局。造成梁山悲剧的缘由在于没有新的目标给起义的民众。“梁山好汉们谁都没有想要争取更高的生存境界,都是被迫争生存,到最后却走上了为争生存却没有了生存余地的悲剧。”[ 8 ] 137

(三)动机结果的悖逆

《水浒传》里涉及的各路豪杰好汉的诗篇,无论是横插的或是口头吟唱的,无不反映了英雄好汉的特点。作品将突出的形象、充沛的思想与热爱之情,全部纳入到了关联豪杰好汉的诗词当中。而小说中人物的思想个性也可以以这些诗词表达出来。比如关于豹子头林冲的诗小说是这样题的:“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时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9 ]这完全符合林冲的本意是为了报效皇上和家国的。林冲为人仗义忠厚老实,在江湖具有很高的名望,也备受人尊敬。后遭奸人陷害,以前的名誉都化为一场空。如果他能东山再起,那么那个时候一定会再次名震四方。林冲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此这里的诗深沉而确切地表达了林冲对自己空有一番能力却丧失了施展之地的悲愤之情,以及期望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并让自己的名声响彻云霄的强烈心愿。在受尽痛苦与折磨的林冲打算雪夜上梁山之前,他忽然回忆起了过往自己曾在京师当教头时的点点滴滴;而后他将这些经历和自己现在有家难回,有国难报的情况一对比,其满腔愤懑之情一涌而出。除此之外,宋江的故事也值得一提。他的七言绝句:“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种表面看起来像是借着酒劲大放厥词,实际上是与宋江的人物特点相契合的。受尽屈辱与磨难的宋江凭借着心中所产生的强烈战斗意志,频繁迸发出抑制不了的宏大志向。同时这也是作者生不逢时,才华横溢而沉沦底层,作小说抒发不平之鸣。从明清白话小说的创作与评点中,可以看出始终弥漫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 10 ]。

三、情节诗化及悲剧精神的升华

(一)诗入文中增韵味

《水浒传》中的多次的“横插诗歌”为文章增加了无穷的魅力,文中一些如诗词歌赋这样的特殊语句,也多半是为了奠定故事基础,渲染悲剧韵味。比如从第五十回中的那首定场诗由一个叫白秀英的人所念,就不仅表现了内在的悲苦成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起到了衬托场景、刻画人物以及推进情节的效果。梁山好汉性格上大多粗犷豪迈,对饮食不拘小节,但是王子公孙的饮食习惯却很讲究。在120回本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中王都尉宴请端王赵佶极尽奢靡,有诗为证:“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这段诗化描写,器皿精致、食物珍异、色彩丰富、设计讲究,辞藻华丽优美,铺陈排列眩人耳目;不仅描绘了一幅精美而流畅生动的历史场景,还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王公贵族生活的优雅与精致。《水浒传》第十三回梁中书府的家宴也有诗云:“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当筵象板撒红牙,遍体舞裙拖锦绣。逍遣壶中闲日月,遨游身外醉乾坤。”而这种场景和饮食与市井英雄的饮食方式构成了强烈的对照,王都尉这样的豪门宴席上才有熊掌驼蹄、仙桃异果和玉液琼浆,寻常的水浒人物饮的是村酒社酿,吃的是烧饼、馒头及面饼等,条件好的才能吃些煎肉、熟牛肉,挂面、京枣都是比较珍贵的食品。即使是上了梁山,酒肉不再是稀罕物,但熊掌、驼蹄还是梦中的奢望。对权贵阶层饮食生活的诗化渲染大大加剧了朝廷和民众的尖锐矛盾,暗示了人们造反是必然之事。

(二)法外与归正

如果从法治社会世界的角度来看《水浒传》,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称之为“反法治的社会世界”。纵观文章中豪杰们的武器,比如花和尚的禅杖、行者的尖刀、黑旋风的板斧还有豹子头的花枪等,都可以看出这些兵器是与法制相抗衡的。要是依据法律标准来衡量,这些人动辄手起刀落,哪个不是以武乱禁之人?[ 11 ]但是仔细去解读《水浒传》中的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这些看似法外的表现却又是合理的。法律是用来维护正义的,假如说法律规定连道德的基本伦理都不符合,那这种法律不遵守也罢。《水浒传》中的法律制度实则是维护皇权至上的保护伞,一味地欺压民众,人们生活于水生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劫富济贫、为民除害的梁山好汉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众好汉都默许的“替天行道”这一准则便很好地解释了杀人放火这种抗衡朝廷的行为。但这种相当有限的反对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替天行道”。所以引出后面众兄弟在宋江的带领下走向了招安之路。那么招安后就能实现正义了吗?我们都知道故事情节后面梁山英雄是走向覆灭的。而梁山泊首领也高吟道:“楚天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入寒塘,正草枯沙静,水平天长。写不成书,却只寄的相思一点。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看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这首词为一篇咏物诗词,当天夜里在帐中想到燕青射雁一事的宋江心里百感交集而写出这首诗词。天高海阔,人该何去何从?这首词里流露出来的哀伤之情是极为深重的,算得上是一篇优秀的借物抒情词。词中从写大雁再到写人,表面上写成群而飞的大雁因为意外被箭射中以后,不得不离开群体,使得雁群七零八碎。实则暗示如今梁山的弟兄们天人两隔,梁山队伍也逐渐收缩。梁山好汉七零八碎得让人哀伤不已,惹出浓浓感慨。而组织者宋江同样也有这种不知所措的感觉,那么人生的归宿究竟在哪里呢?一边是和兄弟们过命的交情,另一面是朝廷的压迫和催促,又有谁能知道宋江内心的纠结与苦闷呢?忠君观念和绿林文化理念之间的矛盾是作者苦闷情绪和悲剧心态所形成的根源。他所具有的强烈的忠君观念直接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招降行动,同时他也明白招安必将造成英雄的灭亡。正是“悲士难择”主题凸显了士人“以秩序与和谐的名义”抹除本我边界最终走向合目的性的存在悲剧[ 12 ]。宋、金两方挥戈,实为同类相残。双方鹬蚌竞争后,将同归为尽。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应该二全,然而当正义不得已被毁灭了时,人们所崇拜的民族英雄也必将走向灭亡。不但使得文本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悲壮意志,而且这种矛盾也一直撕扯着作者自己,使作者形成了一种刺痛自己的需要与满足[ 13 ]。

四、结论

《水浒传》的诗化以横插诗歌为主,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诗化的最初形态。横插诗歌能发挥诗歌的抒情功能,有效烘托环境,强化情节演进的节点,并能更深层次塑造人物,抒发人物的悲剧情怀,同时也代言了作者心声。中国古典小说属于俗文学范畴,与诗歌的高雅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横插诗歌无疑提升了小说的品味。横插诗歌的不足之处在于诗难与小说水乳交融,形成艺术水平极高的诗化小说,且诗歌本身的朦胧色彩易造成诗与小说一定程度的疏离。古典小说诗化的理想境界是意境化,意境基本集成了古典诗歌的主要元素,意境化能更高效营造环境,精准推动情节,细腻刻画人物形象,无形中强化诗意,增进作品的思想意蕴,形成富有诗情画意而又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这个问题直到清代《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出现才得到解决。《儒林外史》除了开头和结尾引用了两首作者本人的词作之外,自始至终都没有全文征引过任何诗词作品[ 14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巅峰,小说的高度意境化功不可没。作为一部高度“诗化”的文本, 《红楼梦》“人必有诗”[ 15 ],其中的诗词歌赋也成为了小说本身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16 ]。

参考文献:

[1]侯小丽.既为“画不出”,又是“活画出”:中国古代小说“拟画”评语之理论旨向探索[J].中国文学研究,2024(2):84.

[2]王昕.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水浒传》的语言与艺术手法[J].语文建设,2010(2):53.

[3]李桂奎.论中国古典小说写人中的诗赋笔韵及其画境美[J].红楼梦学刊,2021(5):57.

[4]邓程.《水浒传》中的诗化意象[J].苏州大学学报,2004(6):32.

[5]石麟.从《水浒传》中的“横插诗歌”说起——关于古代小说中“特殊语言”的运用与批评[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

[6]曲沐.论《水浒传》的文学语言[J].贵州文史丛刊1984(3):133.

[7]邵子华.关于《水浒传》的人学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7.

[8]王向峰.论明清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悲剧性[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9]郑铁生.《水浒传》中诗词的叙事功能[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0.

[10]陈瑜.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诗性特征[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138.

[11]张建伟.《水浒传》的法律世界[J].法制资讯, 2013(5):11.

[12]李春光.《红楼梦》“非爱情小说论”的来龙去脉及其学术启示[J].荆楚学刊 ,2022(5):17.

[13]杨芷华.论《水浒传》的悲剧结局[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43.

[14]商伟.《儒林外史》的副文本与叙述时间[J].文学遗产, 2021(6):12.

[15]王双腾.《红楼梦》诗歌体式的人格化设计[J].济宁学院学报, 2018(1):46.

[16]宋巧燕.《红楼梦》诗歌中的科举及试帖诗关联[J].教育与考试, 2020(5):20.

[责任编辑:马好义]

收稿日期:2023-02-10

作者简介:杨华(1973-),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及古典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