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路径

2024-09-22薄晓楠

音乐生活 2024年8期

从比较艺术学的视野观之,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音乐在对话、交流、融汇之中形成了全新的发展态势。当前,世界各地的多元音乐文化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当前的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换而言之,中国民族音乐在当前的传衍中既承受着源自于多元文化的挑战,也同样在多场域中获得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在教育中实现其应用价值。

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变迁的见证和情感积淀的载体,更是以文化自觉塑造民族认同感、以教育活动激发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路径。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及教育模式的冲击下,部分民族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目标、方法上,更体现在学生们在教学中所获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上,因此我们要从民族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实际出发,重新审视和认识民族音乐教育的本土化体系构设及其在应用中的重要性。从文明互鉴的角度出发,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多元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那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和认同本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在保持与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同时,我们应该更为关注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教育之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融会贯通、凸显本土文化特色——在此之中,基于本民族文化语境探索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认同则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何从本土民族音乐教育中获得坚定的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信,这成为了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也是基于新文科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亟需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出发,重新审视和认识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又能有效传承与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相信,我们能够以民族音乐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优质人才,在文明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音乐文化的繁荣、推动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一、文化自觉与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认同

“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并进而认同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说,希望在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中保留自己文化的独特个性,使中华民族能以独特的身份融入多元化的世界文明之中。”[1]通过文化自觉可以进一步唤醒文化情感,对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产生深度的理念感知与认同,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促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并以坚定的文化立场从本土文化中获得力量。

缺少文化自觉将会导致我们对本土文化与教育现状缺少深切认知,甚至在比较与互释之中盲从于西方的教育体系,而这将对本土民族音乐教育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在民族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中不难发现,文化自觉的缺失对民族音乐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比如部分学生在接触和了解西方艺术后,开始将西方艺术的教育思想视为圭臬与准则,甚至出现了盲从于西方音乐教育、缺少对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人文关怀等倾向。在某些院校的部分通识课程中,西方教育方法仍然作为音乐教学之中的主要内容,而本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则相对而言受到了忽视。这些情况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追求西方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对本民族音乐的认同和热爱。我们发现,少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西方音乐文化才是“前沿”“时尚”“先进”的象征,而本民族音乐则显得“过时”“土气”“落后”,此类错误的观念不仅扭曲了他们的音乐审美,也削弱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由此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知理念,更严重地影响了他们民族价值观与情感观念的形成。可见,通过民族音乐教育产生更为坚定的文化自觉尤为重要,我们亟需构设一个符合本土文化语境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恢复文化自觉。

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觉的培养对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于音乐教育中的艺术技能层面,同时还关乎着美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和民族教育等多个教育维度,尤为强调通过教育培养出具有文化传承自觉、文化学习自觉、文化阐释自觉的新时代人才。以笔者所承担的钢琴艺术鉴赏课程为例:除了在课堂中讲解西方钢琴的发展史与作品特色之外,教师还将许多含有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具有典型本土风格的钢琴作品分享给学生们,为学生们梳理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脉络,重点将作品中的各族群、各地域、各时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予以呈现,让他们对这些本土钢琴作品产生了解与文化情感,并从音乐教育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精神,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这样的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不只是关注于作品阐释与文化背景介绍,而是强调潜移默化地实现深度的文化浸染,由此将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自觉接受和践行这些价值观,并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整体而言,这样的方式实则是结合了课程思政的视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注重了钢琴演奏技法的训练,更要强调通过这些本土钢琴作品来引导学生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逐步铸牢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这样的民族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践行文化情感的培养导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度实践与探索。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选经典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以及本土原创的音乐作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确保学生能够从中获得深刻的文化感悟以及对本土文化的强烈人文观照;二是要借助“新文科”与“新艺科”的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当前的教学体系,将声乐技巧训练与文化情感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在提高音乐表演技能的同时,也能从思维上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加强跨场域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田野工作、社会文化服务、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自觉地在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素养、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路径来推动民族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由此,这样的教学体系将会重点关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并能够进一步铸牢他们心中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与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文明互鉴的视野观之,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同时吸收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世界文化元素。坚定的文化自信让我们可以获得更为坚定的文化立场,也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借鉴西方先进文明成果,最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当代文化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容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以及精神命脉,并强调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基础、广泛且深厚的自信,是一种更基本、深沉而持久的力量。[2]这种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之中,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孕育与滋养。中华民族音乐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石。尤其是在“新文科”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核心。那么,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上升至铸牢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教育从单一的艺术技能教育层面拓展到更多教育维度,同时也构成了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导向和实践追求的目标。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贯穿文化自信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也能够反哺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中国音乐教育的核心追求与根本使命在于塑造我们对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自信,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将民族音乐教育与文化自信相关的思政教育紧密相连,不仅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更要将相关理论切实融入到教学之中,同时还需促进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以及思政教育之间的多元互动,共同推动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在部分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与内容大多都突破了单一文化语境中的音乐典型作品,他们更为强调以跨族群、跨区域、跨时代的音乐教学案例拓展教学的内容边界,由此引导学生较为深入地去学习和了解到不同族群、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之间的音乐文化,并在比较中认知自身音乐文化中的亮点与特色,由此形成较为全面的文化视野与判断标准,并在比较教学中形成对本民族音乐的正确认知。教师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用音乐的力量来引导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同时实现教学活动的价值维度拓展。整体而言,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文化自觉已然上升到了对文化自信的重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文化视野,既珍视并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又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实现文明互鉴。这不仅是音乐技能的提升,更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改革工作正日益聚焦于师生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而坚定的文化自信无疑能够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撑作用,并在实践中指导着教学活动的开展。比如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支持多专业的师生深入到民间文化场域之中去,许多教师充分利用课堂空间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从跨场域的教学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从田野教学的文化系统之中汲取灵感,积极倡导并实践“高校+原生文化”的教学模式,让当地民间艺人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与交流。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阐释、赏析、演绎,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对本土音乐文化产生文化浸染效果;二是将思政教育与民族音乐教育深度结合融汇,通过民族音乐作品和教学实践活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活态传承与转化应用;三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形成教学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四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铸牢文化自信。总而言之,在民族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也能够赋予他们更加深厚的文化情感,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跨场域的教学模式不仅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传授技艺的舞台,同时也为学生们拓展了直观领略民族音乐魅力的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师生以及文化传承人共同获得身份认同、文化情感与文化自觉意识,还能够让他们深切了解到这些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之中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特色,由此更加坚定内心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促进优秀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式发展。

在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能够助力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在民族音乐教育中推动中华文化创新与发展。在文化自信的培养过程中,民族音乐教学在“新文科”的背景下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其改革与创新工作将继续致力于传承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培养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人才而探赜出全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挥更多作用。

三、教育实践问题与反思

基于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与未来发展趋向,其中更需要我们以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挖掘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基于中国音乐教育现实构设符合实际的音乐教育体系。诚然,在教学实践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从理念认同方面来看,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在理念认同方面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多数相关课程仍停留在音乐技能教育层面,缺少更深层次的文化观照与教学维度拓展。当前,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未能深刻理解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不足导致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被边缘化。从部分调查中可以发现,有的师生长期以来受到“西方音乐中心论”或“文化本位论”的影响,甚至对自己的民族音乐产生怀疑和自卑感,不仅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也缺乏对自身民族音乐的尊重和认同,这种偏见和误解严重阻碍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此类心态使得他们难以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也会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在推广过程中遭遇困难,难以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那么这便需要师生通过跨场域的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认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实践路径方面来看,当前的民族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目前与“新文科”结合程度不深,尚未形成民族教育的创新教学体系,在融合美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等层面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从现实来看,这样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材料,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所选择的音乐内容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而且主要停留在浅层的文化背景阐释、音乐鉴赏或心得写作等层次,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使得民族音乐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实践机会来看,由于各院校之间的条件限制,学生缺乏参与民族音乐实践的机会,这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原生文化环境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文化,也影响到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当前我们应当鼓励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民族音乐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音乐文化。

在文化自信与文明互鉴的双重驱动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精心构设一个与本土文化环境高度适配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将致力于解决当前在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师资建设以及人才从艺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在文化自信和民族音乐教育的交汇点上,为了打破传统技法上的束缚,我们需要站在“中国乐派”和民族音乐教育的宏观视野中,将会更加聚焦于审美性的多元、丰富与个性追求,也会更加凸显出对多维度教学的忠实。我们努力在审美性与技法性之间寻找平衡,以期解决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民歌的精髓,还要在当前教学的活态应用的同时,不断融入思政教育等多维度内容,以深厚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来推动民族音乐的教学创新与长远发展。在“新文科”的视野下,我们旨在建立一个既自立又开放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培养出的新时代歌剧人才既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能够与国际接轨,展现文明互鉴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机制,我们将培养出能够在传承与发扬中国民族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同时这些具有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的人才也将成为推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实现文明互鉴作出积极贡献。

民族音乐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位置与挑战,并强调了其在培养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了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在理念认同与实践路径中的本土化色彩——这样的观念并非源于一种“自说自话”或“盲目自大”的文化中心主义,也绝非意图孤立中国单一民族音乐教育、与世界民族音乐领域相割裂,而是强调我们需要基于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双重视野予以深切观照,在从文化自觉意识的培养逐步上升至铸牢文化自信的教学活动进程中,师生需要深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需要由此找准自身民族音乐的定位。因此,我们更需要在自由、平等、互释的世界民族音乐层面,以本土化的视域推动民族音乐教育间的深入交流与广泛融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否定或忽视这种模式的价值,而是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音乐文化中那种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传统、坚定文化自信,真正让中华音乐在世界文化语境中找准自身的文化定位,由此才能实现民族音乐体系的创新。

未来,民族音乐教育将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更要强调从强烈的文化自觉逐步提升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在当前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文化语境下,我们不仅要坚守其“守正”的根基,更要致力于其“传衍”的发展;同时,这亦是我们不断“创新”与“开拓”的价值追求。我们既要“温故知新”,回顾并深入研习古人的智慧与经验,承袭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博古通今”,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时代的元素,面向中国发展的未来,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开创更加和谐、繁荣的未来。[3]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我们必须坚守文化根脉,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因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面对中国民族音乐未来长远发展的责任。在教学之中,我们要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加注重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的融通,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民族音乐的教育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由此从内心深处萌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通过理念认同的深化和实践路径的拓展,我们坚信新时代民族音乐教育将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源,为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同时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供更多助力。

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对‘ 弘扬民族音乐’理念的体认与践行”(2023KYLY24)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毛为、杜亚雄:《培养民族音乐文化自信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民音乐》2022 年第2 期。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 页。

[3]邓思杭:《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文化逻辑》,《四川戏剧》2023 年第9 期。

薄晓楠 音乐教育博士,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