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2024-09-22王倩刘谦
《彩云追月》源自广东民间丝竹音乐。1935 年,著名音乐家任光先生将其创编为民族器乐曲。1975 年,王建中将其谱成了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不仅保持了原曲的民族风格,还充分体现了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特性,同时体现了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钢琴乐器性能的高度融合。本文围绕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创新进行分析,探析该曲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义。
一、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简介
民族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是典型的广东丝竹风格音乐,其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的粤音曲谱。其曲作者不详,有可能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该曲曲风轻快明朗、轻松写意,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1928 年,著名作曲家任光从法国学成归国,被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聘为音乐部主任,从事音乐创作兼为电影、戏剧配乐。任光在进入百代唱片公司后,结识了田汉、聂耳,共同加入了左翼音乐组织——“新兴音乐研究会”[1]。中国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战略的发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的先进文化、思想,深刻影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文化进程,推动了近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1935 年夏末秋初,任光重新创作并编曲了器乐合奏曲《彩云追月》,由百代国乐队进行首演。在当时那种背景下诞生的《彩云追月》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乐曲诞生之初,虽仅有四名演奏者:林之音、陈中、秦鹏章、黄贻钧,但他们身兼多职进行录制,在配器上极具广东音乐乐器组合特色,表现了月明星稀、彩云浮动的美好景色。由于全曲贯穿着“探戈舞”节奏,曾在各种舞会上广为流传,被誉为“民族轻音乐”的代表作。
值得注意的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和任光的《彩云追月》均创作于1935 年。紧接着,1936 年,任光又创作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这三首名曲虽是截然不同风格与类型的音乐作品,但是它们都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彩云追月》表达了民族危亡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仍抱有向往,仍期待着幸福生活。而《义勇军进行曲》和《打回老家去》表达的是抗日救亡时刻,人民抵抗外敌的坚定信心。它们异曲同工,都在反映着革命时期人民的真实心境。
二、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背景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作者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王建中。其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钢琴教学与钢琴音乐创作工作。他的钢琴音乐创作类型丰富,有钢琴改编曲,也有用独立乐思创作的钢琴曲。其作曲技巧、手法较为全面,有偏传统的,有偏现代的,甚至还尝试过十二音体作曲手法。他以数十年的钢琴教学及音乐创作在我国音乐教育界、作曲界占有了一席重要之位[2]。
1975 年,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诞生。改编曲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创作体裁。这类音乐采用西方思维逻辑、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展示中国旋律或音乐元素,既贴近群众FlZKB/UaZZjBCt341sfTcg==审美、易于流传,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创作手法,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重要形式。王建中还创作了《陕北民歌四首》《云南民歌五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浏阳河》《百鸟朝凤》《绣金匾》《梅花三弄》等优秀的钢琴改编曲。
三、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音乐本体分析
此曲是变化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速度要求是中板(Moderato),音色要求是明亮的(Chiaramente),共71 小节,A 宫调,4/4 拍。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前均有两小节的小引子,紧接在具有散板特征的段落后,起到上板的效果,引出主题,并以此形成散、上、收的循环效果(见表1)。
(一)引子:由(2+2+3)结构的四个乐节构成,从A宫调式开始,以上板节奏与散板节奏相互交替,快慢有律、张弛有度。第二乐节(第3—4 小节)是第一乐节(1—2 小节)的上行四度模进,音区较高,音乐风格自由、松散、随意。该段描绘明月初升,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的祥和景象。
(二)呈示段:由一个小引子加三个乐句组成,结构为2+2+4+4。两小节的小引子后引出歌唱性的主题。左手伴奏音型带有“探戈”节奏特有的律动感。右手波音、左手短琶音的加入,更衬得音乐摇曳生姿。第三乐句(第16—19 小节)是第二乐句(第12—15 小节)的下行四度模进。
(三)中段:由两小节的小引子加四个乐句组成,结构为(2+4+4+4+4),结构较工整。短短的两小节小引子与前后乐句对比均非常强烈,右手在全曲中第三次出现“探戈”节奏作为伴奏,左手则用琶音勾勒出过门式的中声部旋律。前两乐句(第22—29 小节)中大部分的音符都集中在高音区,音量较弱。第三乐句(第30—33小节)的旋律移至左手中音区,右手辅以华彩般的五声音阶琶音织体,情感力度加强。第四乐句(第34—37小节)旋律回到右手,织体逐渐变得更为厚重,音乐层叠推进。
(四)连接:8 小节的连接运用了引子的音乐素材并加以变化。该段音符间的跨度比较大,伴随着情绪的跌宕起伏,引出再现段对情感的激荡与抒发。
(五)再现段:该段是对呈示段的变化再现,也是中段的情感延伸,运用了钢琴八度、琶音等演奏技巧,充分发挥出钢琴气势恢宏的音响效果,情绪汹涌澎湃,是全曲高潮所在。
(六)连接:该段情感的表达逐渐减弱,将情绪舒缓下来,引入尾声。
(七)尾声:引子和尾声前后呼应,“散入散出”的构思完整。渐弱渐慢的音效给人以结束感,最后悄然消失在长琶音的余音中,似乎云彩随着微风飘散,只留一轮皎月悬挂在空中,夜深人静、曲终人散,一切又回归宁静。
四、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传统音乐的继承
《彩云追月》是一首标题音乐,“彩”说明夜色并不是十分黑暗,一轮圆月十分明亮,以至于能看见云是彩色的。“追”这一动词又赋予音乐画面以动感和生气。使用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标题,明显突出了音乐主题,给人以明确的指向性,让演奏者、听众在接触乐曲伊始就联想到云月相随、云月相嬉的美好夜景,使人更直接且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该曲借月亮表达中国传统审美意境。“月”作为中国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常用题材之一,在文学、绘画、音乐作品中频繁出现,地位十分突出。“月”在中国风格乐曲中的重要性同它自身所蕴含的意境是不可分割的,即:“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和谐、中庸、纯洁、宁静、自然、超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虽说是以月下景色作为创作题材,但该曲并没有客观、简单、写实地描写月色与夜景,而是把月色美的意境进行写意描绘,大大增加了本曲的艺术渲染力,使听众仿佛进入“皓洁明月动,彩云紧相随”的意境。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几乎原样延用了原曲的五声性主题旋律,具有广东音乐清雅悠长的特点。该曲大多采用中国五声音阶中的稳定音级,增添了乐曲简洁、质朴、明朗、稳定的音乐性格。如:第10 小节,主题旋律从徴音开始,按五声音阶级进上行发展。第12 至14 小节,旋律呈波浪式层层推开,同一旋律在此三小节出现三次,符合中国音乐所讲究的“一波三折”的审美。此旋法具有江南丝竹民谣特征,与其类似的还有吕文成创作的钢琴名曲《平湖秋月》。
曲中大量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散入、上板、散出的节奏特征,自由而浪漫,倍显空旷、悠远、神秘之感。第38 小节、46 小节均有长时间的休止符出现,颇有中国音乐“留白”之意境。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节奏运用,获得了虚实相间的写意效果。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运用琶音、颤音、装饰音等钢琴演奏技法生动地模仿了广东丝竹乐器的演奏手法,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传统钢琴演奏技法的民族钢琴音乐语言,以此传达出民族音乐的“神韵”。如:第1 小节,采用八度中加五度的音型,辅以附点节奏,以空灵、轻巧、明快的音色模仿民族弹拨乐器,营造出夜色朦胧的幻境。第2 小节,采用快速跑动的五声音阶与颤音结合,模仿古筝刮奏音效及竹笛颤音音效,表现云与月追逐嬉戏的场景。第3、4 小节是前两小节的模进,仿佛月亮从平静的湖面升入浩瀚的夜空。第8 小节运用了跳音,将泉水叮咚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第13 小节在旋律上加入波音,模仿竹笛明亮的色彩,使曲风显得悠闲从容。第30 至33 小节右手华彩般的快速跑动音群,意在模仿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滚沸、刮奏”演奏技法,表现行云流水之气韵,风起云涌之景象。
五、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新
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是ABC型并列单三部曲式,而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去掉了C乐段,构成了带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此举借鉴了西方音乐曲式原则。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采用富有拉丁美洲音乐特点的“一长三短”“探戈”节奏▕ X· X X X ▏,并使用和弦加厚、突出切分重音,增加音乐的韵律性、时尚性,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在同一乐曲中碰撞。音乐风格既轻盈又律动,既有古典风情又散发着新鲜的时代特色。西方舞曲音乐中大量使用过“探戈”节奏,如《哈巴涅拉舞曲》《卡门》等经典乐曲,而在中国乐曲中运用此节奏,实属中国风格音乐结合西方音乐特点创新创作的典范。乐曲第5、6小节运用了类似西方托卡塔音乐创作手法,自由的节奏和双手快速交替的五声下行音阶,将云月追逐的景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中大量使用了三度叠置和弦为旋律烘托,和弦排列具有明确的和声功能走向性。此举使乐曲不仅有“线性思维”,更凭添了“立体思维”,使音乐拥有了更饱满的色彩,更丰富的音响效果,与中国传统五声性和弦的色彩区别明显。如:再现段的旋律被八度和弦向下填充加厚,伴奏部分运用五连音辅以八度柱式和弦,增添了音乐向前发展、推动的力量。
六、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历史意义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注重发挥钢琴性能和演奏技法,在创作上把西方音乐的技法和中国的五声风格创作技法结合在一起,同时注重结合原曲民族乐器音色、风格特点发挥钢琴乐器性能,创作手法新颖,拥有了中西碰撞所产生的独特的韵味。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对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普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其音乐取材和展现内容都是中国听众所喜闻乐见的,人们可以在审美期望中体验和欣赏钢琴表演。同时,当人们从中国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中获得熟悉的审美鉴赏时,亦了解了钢琴这一来自西方的乐器的音响质感、演奏技巧、表现手法,逐渐喜欢上这一乐器。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认同感、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其具有民族风格,才能深受听众的喜爱且迅速广为传播。在其影响下,而后又产生了大量的优秀作曲家致力于中国钢琴改编曲创作,如朱践耳先生以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主题编写的《流水》,以及《我的祖国》《茉莉花》《夕阳箫鼓》《二泉映月》等优秀钢琴改编曲。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及其同时期的民族音乐钢琴改编曲不仅仅在中国起着推动与普及钢琴音乐的作用,也让中国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乐坛崭露头角。作曲家通过对民歌、民乐、戏曲的改编,在短时间内推出了一大批佳作,并成为中国钢琴创作的重要传统[3]。现如今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创作已凭借其鲜明独特的风格、庞大的作品数量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中国钢琴曲的创作,已达到能与世界其他各国钢琴音乐创作相比而毫不逊色的水平。这促进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音乐的了解。
注释:
[1]梁茂春、徐骏:《“百代国乐队”与四大名曲——纪念“百代国乐队”诞生80 周年》,《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 年第2 期,第6—18 页。
[2]付瑶:《钢琴曲〈彩云追月〉演奏与教学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22 年第5 期,第4—5 页。
[3]赵心瑜:《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审美特色与演奏诠释》,《音乐生活》2023 年第11 期,第55—59 页。
王倩 四川轻化工大学讲师,博士在读
刘谦 四川轻化工大学讲师,博士在读
(责任编辑 李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