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学术期刊“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构建

2024-09-22李旭麒

音乐生活 2024年8期

音乐学术期刊作为推动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学术成果,刊载着音乐领域的研究与发现。随着越来越多期刊涌现,许多期刊在追求学术前沿研究和话题时出现的同质化现象,成为期刊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之一。对于种种困境,音乐学术期刊需要寻找新的出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成为音乐学术期刊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策略。

一、“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定性评价

以音乐学术期刊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点构建的“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是音乐学术期刊的特色表达,以特定地区的音乐文化为核心,以鲜明的地域性为标志,以地方性的民歌、戏曲等音乐形式为主题。

1983 年,《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开设“广东地方乐种研究”专栏,正式拉开了音乐学术期刊“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序幕,刊发了许多关于岭南地区民歌、筝乐、音乐教育等内容的学术论文。2010 年“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成为其固定栏目之一,持续推动对岭南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逐渐成为其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关注的栏目之一。1986 年,《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开设“江苏历代音乐家”栏目,深入挖掘江苏地区的音乐历史和文化,聚焦于该地区音乐家,如萧祐、朱长文、管平湖等,通过探究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现他们在音乐领域的成就,折射江苏地区音乐的发展与演变。虽然栏目创办仅七年,但却是期刊早期在特色栏目建设上的重要尝试,不仅丰富了期刊内容,也为后续学术研究和栏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天津地方音乐”栏目依托于天津音乐学院的学术资源与专业力量,以1989 年《“天津十番”乐与刘楚青先生》发表为起点,开始刊载天津地区音乐文化的学术文章,并于同年成立学报首个“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天津音乐与音乐家”,后又于1993 年、1994 年,分别设立“地方音乐”“天津地方音乐”“天津音乐史”栏目,围绕天津地方音乐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在探索特色栏目发展方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以十二律中第一律“黄钟”命名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立足于湖北,以荆楚文化作根基,在20 世纪初,设立与湖北音乐文化有密切联系“楚文化音乐研究”栏目[1]。长期以来《黄钟》刊载大量关于湖北民间音乐和楚音乐文化的研究,形成以蔡际洲、田可文为代表的作者队伍。同时楚地幅员辽阔,不仅有着楚音乐文化,还有极具特色的武当山道教音乐,[2]1990 年,《黄钟》针对武当山的宗教音乐,开设“湖北武当山道教音乐研究”一栏,成为《黄钟》道教音乐”栏目的开端,一年后刊物以武当山道教音乐为基点,延续道教音乐栏目的开设,设立“道教音乐专号”,将研究范围扩展到香港、苏州等地的道教音乐,形成跨地域的研究视角。《乐府新声》作为东北地区首个专业音乐院校学报,不仅是记录与传播东北音乐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承担研究东北地区音乐的责任与使命,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音乐研究。以1994 年“东北风”栏目为开端,在几十年的创刊历程中陆续设立“满族音乐专栏”“契丹音乐文化研究专栏”“东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等多个东北地区专题栏目,汇集了以凌瑞兰、陈秉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与专家。作为西北最高音乐学府——西安音乐学院,其学报《交响》致力于陕西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音乐文化研究,在长安古乐、敦煌乐舞、西北地域音乐、秦派民乐、陕甘宁地区红色音乐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建树,[3]从《秦筝在秦——陕西榆林古筝考察报告》开始,学报发表多篇关于西北音乐文化的研究文章,为陕西区域音乐文化栏目的设立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吸引了李宝杰、方建军等多位专家学者的参与,形成了强大的作者群体。“浙江戏曲与音乐研究”作为浙江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文化研究》开设的首个“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其设立不仅体现了学报在浙江文化建设上的策略,也反映学报在研究主题上力求彰显浙江特色的方针。自2018 年起连续四年,刊物不断丰富并拓展这一栏目,形成以浙江地区特色剧种——越剧为核心的栏目体系,并逐步纳入其他浙江音乐文化,如畲族音乐、绍兴莲花落,为读者呈现浙江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图景。同时一种新型“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孕育而生,“音乐上海学”栏目作为音乐人类学领域下延展出来的栏目之一,与之前的特色栏目不同,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范畴,而将研究视野转向城市音乐,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与方法上,实现了新的转变与突破。这一栏目可追溯至2012 年,以洛秦、汤亚汀为代表的学者,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艺术》上首次提及了“音乐上海学”这一概念,自此拉开了“音乐上海学”研究的序幕。2018年“音乐上海学”以专题栏目的形式在《音乐艺术》正式设立,仅两年时间栏目就刊载了众多上海地区的音乐研究,涵盖上海音乐文化诸多方面,通过音乐家、音乐作品、活动事件等若干典型案例勾勒出近代上海城市音乐的概况。[4]以城市音乐人类学为依托,构建了一个特定城市音乐研究的地方性知识的体系化、结构化、学理化研究,[5]不仅为“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栏目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北方音乐》2021 年改由哈尔滨音乐学院主办,实现了从地方音乐家协会到专业音乐院校主办的过渡。这一改变不仅带来办刊宗旨、目标定位和读者对象的根本性变化,也意味着其在内容、学术层面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2022年,《北方音乐》立足于刊物“对俄交流、向北开放”的目标定位,以地处东北的地缘优势,开设构建“东北亚地区音乐研究”栏目,以“中国东北地区音乐研究”栏目为起点,逐步延展到“俄罗斯音乐研究”等领域,让《北方音乐》从以往的地方性刊物转变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期刊,进一步体现了学报“立足龙江、心怀中国、放眼世界”的办刊思想。[6]

大部分“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设立往往与期刊本身息息相关,为了凸显期刊特色、丰富学术内容,编辑部常会设立与期刊所在地或相关地区文化密切相关的栏目,以当地独有的音乐形式、音乐史料、音乐人物为研究对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期刊的发展逐渐成熟,日益成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定量分析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基础上,利用数据量化特色栏目影响,评估栏目的学术影响力,综合定量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探讨“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特点和差异。

(一)载文量统计分析

栏目载文量是评估特色栏目发展历程的重要指标之一,最为直观反映栏目的发展历程。“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作为最具代表性“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之一,从1983 年设立至今,刊载了195 篇关于岭南地区音乐文化的研究文章,是“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中载文数量最多、时间跨度最长的栏目。“江苏历代音乐家”“天津地方音乐”“楚文化音乐研究”作为音乐学术期刊中第二批开设的“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分别于1986 年、1989 年和1990 年设立,代表着不同地域音乐文化,设立时间集中在1986 至1997 年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栏目逐渐“消失”,可能与期刊的发展战略、读者需求的变化以及学术研究的重心转移等因素有关,所以尽管这些栏目在当时展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价值,但因为缺少后续的发展,最终淡出期刊的栏目体系。“陕西音乐文化研究”与“东北音乐文化研究”栏目作为西北与东北地区音乐研究成果的体现。前者发展定型于2006 年至2014 年间,在2012 年达到载文量的顶峰。后者设立于1994 年至1999 年间,在1997 年达到载文量的最大值,两者载文总量上仅次于“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江苏历代音乐家”,与前面几个栏目一样,期刊本身较早完成了“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构建。目前发展趋于平稳,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的音乐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音乐研究”“浙江戏曲与音乐研究”与“音乐上海学”是2018 年之后陆续设立的栏目,这些栏目的出现代表了地方音乐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和新需求,展现了地方音乐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活力。其中前两者的设立与哈尔滨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的创办时间密切相关,在栏目前期积累与发展速度上非常之快,仅几年时间就完成了“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构建。通过量化期刊的载文数据,可以看出“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设立通常要经历时间的累积,并非一蹴而就,特别“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的形成还与期刊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反而更容易形成自己独有“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

(二)作者群统计分析

作者是决定期刊论文质量的关键,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不断壮大作者群,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7]通过对作者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可以看出大部分“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都拥有自己的作者队伍。以“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核心作者群为例,陈天国、温萍与陆仲任仅三人,就占“岭南音乐文化研究”栏目发文总量的15.38%,而栏目作者群体共计151人,三人仅占总数的1.99%,因此作者群体的持续投稿和研究对栏目的发展和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作者的存在不只是单纯的发文量,更重要是其研究成果对栏目的贡献和影响。

作者地区分布对特色栏目的多样化发展也至关重要,大部分“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作者群体,主要分布在期刊所在省和城市。如“东北音乐文化研究”栏目中36 位作者中有23 位都来自辽宁省,其余主要来自吉林、黑龙江省等东北地区。然而,“音乐上海学”在14位作者中,仅有5 位来自上海。作者地区分布反映着栏目多元化程度,所以期刊应推动作者地区分布,使栏目涵盖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栏目研究内容更加多样和丰富化,在学术上呈现出更全面、更综合的视角。

了解作者所属单位分布可以进一步揭示不同学术机构在特色栏目中的作用。大部分栏目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期刊主办单位或相关的学术机构,特别对于学报而言,其是高校师生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展示的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虽主办单位在特色栏目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与其他学术机构的合作,它们对于特色栏目的建设和发展也同样至关重要。期刊应通过和其他学术机构合作,获得更广泛的学术资源和研究支持,提升栏目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为栏目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三)引文及被引统计分析

引文量是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它是确定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大部分早期开设的“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如“江苏历代音乐家”“天津地方音乐”都没有参考数,[“9] 东北音乐文化研究”是“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中首个出现参考数的栏目,2000 年后随着音乐领域学术研究深度的不断扩展,学术质量的不断提升。“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整体的引文量也随之不断提高。而被引量是指学术论文被其他学术文献所引用的次数,通常被认为是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也可以评估栏目的学术影响。“东北音乐文化研究”与“陕西音乐文化研究”栏目是“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中被引量较高的栏目,刊载文章被引量大致维持在10 次/篇至20 次/篇之间,在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上保持着良好状态。但对于地域音乐文化研究而言,各地区音乐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每个“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都在地域音乐文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研究做出着积极的贡献,因此被引量的高低并不能作为评判栏目的标准。

“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栏目设立的不稳定。一些栏目在设立初期可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各种原因而逐渐消失。二是栏目在内容和主题上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许多期刊都过于倚重传统音乐文化,缺乏对当代音乐或新兴领域的关注和探索,导致栏目内容相对单一,主题相对滞后。三是部分栏目在作者队伍建设和学术质量保障方面存在问题。缺乏稳定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导致栏目的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学术质量保障机制,导致个别期刊为了延续特色栏目的发展而发表低质量文章,影响到栏目的学术声誉。

因此,期刊在设立“地域色彩”型栏目时,首先应制定长期规划,明确栏目的定位、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期刊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基础上,将栏目规划纳入期刊的整体发展战略中。其次期刊在设置栏目主题时,应依托区位资源,以地方性的音乐文化为核心,把握住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依托时代发展所赋予的特点,把握时代脉络,以时代特点策划特色栏目,密切关注音乐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理论热点,了解相关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动态,及时调整栏目的主题与内容。同时鼓励作者投稿跨学科研究、多元文化、交叉学科等方面的论文,通过更广泛的话题丰富栏目内容的建设。第三应注重培育优质稳定作者群。通过与该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支优质、稳定的作者队伍,确保特色栏目稿源的稳定。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评比、栏目征文等方式,吸引其他地区优秀学者和青年学者参与到栏目建设中,进一步扩大作者队伍。

一份刊物的特色是它区别于其它刊物的重要标志,是体现其个性和存在价值的标志,也是衡量办刊水平、体现办刊宗旨的重要标准。[10]因此期刊应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个性,以特色栏目为“锚点”,以点带面促进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注释:

[1]田可文,刘莎:《〈黄钟〉历程20 年》,《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 年第1 期。

[2]曹燕:《纪念〈黄钟〉创刊30周年暨第九届音乐学术期刊研讨会综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3]顾永芝:《成绩辉煌,特色显著——祝贺〈交响〉创刊十周年》,《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2 年第3 期。

[4]汤亚汀:《〈上海工部局乐队史〉写作三题“: 音乐上海学”的阐释、建构与隐喻》,《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 年第1 期。

[5]洛秦:《再论“音乐上海学”的意义》,《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年第1 期。

[6]杨燕迪:《主编寄语》,《北方音乐》2022 年第1 期。

[7]安秀芬、王景文、黄晓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0~2002 年的载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 年第3 期。

[8]“ 地域色彩”型特色栏目作者情况统计因早期部分作者信息不全,所以部分栏目无作者地区、单位信息,同时因数据过多篇幅有限,表格只展现部分内容。

[9]参考数即参考文献数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

[10]夏书林、谭金蓉:《策划特色栏目提升普遍高校学报影响力》,《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学科)》2007年第4期。

李旭麒 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