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古诗文教学路径

2024-09-20刘军兰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0期

为了体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词和文言文学习的篇目,两项合在一起有一百多篇。如此众多的古诗文,有些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重复、机械的教学方法导致古诗文教学停留在简单积累阶段,止步于浅层次学习,自然也就难以达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对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提升古诗文教学效果。

一、在前置学习中追求深度预习

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种自主学习是从预习开始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总是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的老一套,一般课文学习和古诗文学习一个样,缺少针对性。指向深度学习的古诗文教学,教师就需要以前置学习的理念重视设计预习作业,即根据古诗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预学单提出预习要求。预学单除了体现古诗文的基础性预习内容,如读好课文、解读课文题目、了解课文作者、初知诗文大意和情感等,还重点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搜集资料获取古诗文学习资源。古诗文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与当下学生生活与使用的语言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绕不开的一道障碍,也是学生在前置学习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从预习的角度看,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消除学习障碍。这种搜集资料包括查阅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尤其是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往往与理解诗句的内涵有紧密联系,还需要查阅诗人的其他作品。这样的资料搜集,能够帮助学生在走近诗人中初步感受文本表达的情感。学生搜集资料除了查阅图书及工具书,还应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使用与所学习的古诗文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在众多资源中选择需要的资料。对于古诗文学习来说,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学生在预习中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能够找到学习的方法、路径和重要的学习资源,体现出深度预习的效果。

二是绘制思维导图体现预习成果。学生按照预学单的要求进行预习,必然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的预学成果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思维导图,将预学的收获尽可能地体现在思维导图中。这样的思维导图,能够体现学生在预学中抓要点、理思路和有效建构的情形。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交流预学情况;教师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也能够看出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需要突破的内容。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学习对象进行有效加工,体现了深度预学的特征。

二、在层层递进中追求深度朗读

在古诗文学习中,朗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即从读通顺到读出诗意,再到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层层递进中体现熟读成诵、映入脑海的深度朗读效果。

一是在读通读顺中关注节奏。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既是对古诗词的朗读要求,又是对文言文的朗读要求。在关注节奏的要求下,学生在朗读古诗文的第一步读通读顺的活动中,就不会机械、重复地去读,而需要注意读出节奏感。这种节奏感在古诗词中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如《登鹳雀楼》等五言绝句,可以按照“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奏读;在文言文中,句子长短没有规律性,学生在读通读顺上就面临难题,先需要确定句中的停顿,也就是读出句子的内在节奏感。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不具备断句的能力,可以先猜着读,再根据教师的指导读正确。学生可以反复按照节奏来读古诗文,渐渐地读出自己的节奏感,就找到了读通读顺古诗文的感觉了。

二是在熟读成诵中积淀语感。小学古诗文的篇幅都比较短小,因而背诵是普遍性的学习要求,落实这一要求不是让学生枯燥无味地读背,学生需要层层递进地读课文,每次读都要落实明确的学习要求。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能够把古诗文背下来,只是这种背下来还不是以记住古诗文中字词的顺序为目的,而是重视通过背诵完成对古诗文中重要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名言名句,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学生来说,字词的顺序记背不是难事,难的是这一名句中蕴含的哲理适合运用的场景。

三、在关注思维中追求深度理解

古诗文学习中追求深度理解是指什么呢?主要是指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要体现高阶思维的运用。

如学习《江南》,诗中出现了多个“鱼戏莲叶( )”的句式,学生在熟读诗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述句式中填空,学生填出“间、东、西、南、北”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填出的都是什么词(表示方向、方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向词可以填。学生均表示没有其他的方向词可以填写了,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表达了鱼儿的什么情况,有的学生说鱼在莲叶间到处游动,有的学生说有许多鱼儿在游动,还有的学生说许多鱼儿在与莲叶玩游戏。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运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又如,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在故事学完后,教师提问:你知道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吗?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最好的呢?这样的问题就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时,把司马光的做法与其他小伙伴的做法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他当时的想法,然后对这一做法进行评价。这些就是高阶思维运用带来的紧贴学生学习实际的深度理解。

四、在提高素养中追求深度拓展

尽管统编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有一百多篇,但是与小学生提高阅读素养所需的阅读量相比,这些篇目还是不够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拓展阅读。这种拓展阅读不是教师随便指定一些古诗文让学生读一读就完事,那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当前的“双减”政策相背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有助于学生解决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古诗文。

如教学《山居秋暝》,学生对诗句中的“空山”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上,教师在介绍王维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可以拓展同样出现“空山”的诗,如《鹿柴》(空山不见人)、《鸟鸣涧》(夜静春山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象和意境。

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既要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又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助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