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习作图例”教学运用

2024-09-20李岱莉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0期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习作图例一般是提示习作内容的,是教材中最活泼、最值得探索的习作教学内容。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认真读懂图例中的编者意图,灵活运用图例,从中找到自己习作需要的材料、思路、方法及表达路径,顺利达成习作目标。

一、梳理图例,分析编者意图

梳理统编教材中的习作页,我们会发现图例的出现是很普遍的。这些图例类型各异,有图文结合型、情境图画型、关键词型、表格型、提纲型以及例文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分析这些图例,从中把握编者意图,才能明确习作训练多方面的要求与提示。

1.用于激发习作期待

教材中的习作图例一般安排在醒目的位置,占的篇幅较大,图文并茂,本身就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细读图例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图例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快地进入情境,实现习作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也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期待。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主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图例呈现的是四组卡通特色的心形画,并配上了相应心情的词语(惊喜、害怕、紧张、激动)。学生很喜欢这些图例中的心形卡通画,自然会用自己曾经有过的心情去印证,相关的习作期待由此得到激发。

2.用于拓展习作思路

教材中的习作图例,往往根据习作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回忆自己经历的类似生活,能够一下子打开学生记忆的仓库,让学生在表达内容方面有更多的选择。由此可见,习作图例具有拓展学生习作思路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主题是“写观察日记”,图例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列举了连续观察的对象、过程、目标等。这些对象很有代表性,有植物、动物与自然,从观察记录到动手实践,提示学生在写观察日记之前可以开展的观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象开展连续观察活动,记录观察结果,记录“写观察日记”需要的素材,使习作思路得以拓展。学生能够从更多视角获得表达的素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几种观察对象。

3.用于提示习作方法、路径

分析习作教材中的图例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重视以图例实现方法引领,也就是把与习作有关的方法、路径借图例呈现出来,学生看懂了图例的内容,也就能够从中找到本次习作的有效路径。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主题是“写作品梗概”,图例部分就是典型的方法、路径的提示:从纵向看,左侧显示的写梗概的路径是先“读懂内容,把握脉络”,再“筛选概括,合并成段”,最后“锤炼语言,连贯表达”;右侧显示的是写梗概的具体方法,如“把握要点”“保留主干,去除枝叶”“适当补充”等,与路径显示的活动相匹配。学生在写梗概时,按照图例提示去做,就能够顺利写出整本书的梗概。

4.用于搭建习作架构

学生在确定习作素材,明确了习作路径与方法后,还存在如何将所选择的材料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习作的构思问题。教材中的习作教学内容,有许多表格型、提纲型的图例,体现的是可视化、条理化的内容,学生可以用来搭建习作框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主题是“我的奇思妙想”,编者安排了“会飞的木屋”的图例,用“会飞的木屋”作中心词,向左延伸出“样子”及木屋表层的描述(下面有轮子、两侧有机翼等),向右延伸出“功能”及神奇之处的深层展示(自动除尘、遨游太空等),实际上就是习作的表达支架。

二、充分挖掘,探索运用策略

教师将习作图例运用到习作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挖掘图例中蕴含的指向习作的多种功能,并有机嵌入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习作任务。

1.在图例剖析中体现习作思维的深刻性

教材中的习作图例与习作要求、方法、路径之间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学会用系统方法阅读图例,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图例,在由表及里中指向发展学生习作思维的深刻性。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主题是“介绍一种事物”,教材中编排的图例是一张表格,分五行分别呈现“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物品有关”“与美食有关”“其他感兴趣的内容”,每行出现三种学生习作中可作为介绍对象的事物。对于这样的图例,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读出它在习作中的多方面用处。首先是从表格的“列”中读出选材思路的多样性。表格内列出了许多关于动物、植物、物品、美食的内容,学生还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并把它加到相应的表格中,这样就形成了更加丰富的介绍对象,方便学生有比较地选择素材。其次是从表格的“行”中读出选材的角度。学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挖掘,一是对自己喜欢的对象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介绍,可以进行客观介绍,也可以用“自述”的方式进行介绍;二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同一个事物。再次是读出表格中介绍的对象的观察点。也就是说,学生在介绍一个事物时,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有特点的发现进行重点介绍。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读懂图例,能够促进习作思维向深度发展。

2.在图文转换中关注习作思维的灵活性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知变通,尤其是把教材图例上显示的内容与顺序照搬到习作中,必然会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习作图例进行灵活表达。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主题是“国宝大熊猫”,图例是一张表格,按照“名称、类别、食物、分布地区”呈现相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在表格后增加了“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需要补充介绍的内容,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表达材料。为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你想对上述顺序做哪些变动,使自己的介绍更能突出特点”,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路,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放在习作的突出位置,文章的结构就与别人的不一样了。

总之,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充分挖掘习作教材的图例中隐含的资源,能够促进学生习作思维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