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着陆点”
2024-09-20高雅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红色经典需要从两个层面认识:从内容方面看,属于新课标表述的革命文化主题;从作品特点看,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具有典范性、权威性、代表性的作品。小学生学习红色经典作品,既可以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优秀品质、革命精神等,又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寻找有效“着陆点”,进而达成学习目标呢?笔者以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着陆于“词句训练”,感知革命形象
红色经典课文体现出很强的教育意味和浓郁的育人色彩;从文以载道的角度看,让学生在红色经典阅读中领悟文本蕴含的“道”,正是这一类课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对红色经典中“道”的体会与领悟,不是贴标签、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滋润心灵的目标,教师需要以文本为抓手,以语用训练为切入点,让红色主题与语文要素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目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在第一学段中没有设单元页呈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训练要求中。在红色经典主题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梳理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训练要求,从中提取单元中训练相对比较集中的要求作为单元语文要素,允许有多个训练点,目标小一些,要求低一些,与第一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匹配。
仔细梳理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后练习,我们可以发现每课的课后练习中都安排有词句理解类的训练。其中,在《八角楼上》的课后练习中,编者安排的训练是“读下面的句子,结合插图体会加点词语的意思”(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夜幕降临”“寒冬腊月”“薄”“凝视”“沉思”“察觉”);在《刘胡兰》的课后练习中,编者安排的训练是“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收买”“威胁”“牺牲”)。这样的训练要求落实的是新课标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学习目标。对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而且要透过词语意思理解感知所表达人物的革命形象。以《八角楼上》的课后习题为例,“夜幕降临”“寒冬腊月”“薄”这三个词语,体现的是毛主席的工作环境;“凝视”“沉思”“察觉”这三个词语,体现了毛主席在工作时十分专心,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他在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他写下的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综合这些加点词语意思的理解,学生能够看出毛主席在中国革命遇到很大困难的关键时刻,忘我地工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二、着陆于“读说活动”,体会革命精神
学习红色经典课文,小学生需要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入手,开展读与说的学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学生就能够熟悉文本中写的人和事;教师再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将所读的内容说出来,就可以实现让故事和人物入心入脑的目标,由此体会课文传承的革命精神就属于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无论是读课文内容还是讲述课文故事,学生都需要动力支持才有积极学习的劲头。教师需要设置驱动任务,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读,在文本中有目的地走上几个来回。
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红色经典课文的学习中,正好体现了从读到说的训练要求。梳理课后练习中的相关训练要求,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八角楼上》的课后练习有“朗读课文,说说毛主席是怎样工作的”;《朱德的扁担》的课后练习有“朗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难忘的泼水节》的课后练习有“朗读课文,用下面的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刘胡兰》的课后练习有“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对于这些读与说的训练,教师如果只是要求学生一遍遍地读课文,再一遍遍地练习讲述课文故事,学生会因为重复、机械而滋生厌倦感,导致红色经典作品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驱动任务,才是促进学生在红色经典作品学习中认真读、努力讲的关键。以《朱德的扁担》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存放着一根朱德的扁担,假如学校组织学生前去参观,请你当小解说员,为大家讲述这根扁担的故事。”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阅读文本,深入了解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设计具体的驱动任务:一是红军战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山挑粮食的;二是红军战士为什么敬爱朱德同志;三是朱德在战士藏起他的扁担后为什么又找来一根还做上记号。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从读到讲的过程,就是学生一步步理解红色经典蕴含的革命精神的过程。
三、着陆于“整合联结”,树立革命理想
红色经典主题的作品在统编教材中往往是分散在不同单元之中的,即使有集中安排学习的情形,课文内容也是互相独立的。对此,教师在红色经典主题课文教学中,需要借助整合联结的策略,采用大单元或任务群组织教学,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涵,有效建构红色经典主题课文学习的方法、路径与经验,树立革命理想和信念。
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根据红色经典作品内容,可以适当整合学生学习过的或者适合学生阅读的同类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质。如教学《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两篇课文讲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岁月里的故事。教师可以整合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描写的革命领袖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的言行,感悟领袖心怀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工作的奋斗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结其他的学习内容,探究在艰苦岁月里革命者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原因。
总之,在小学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语言运用学习中有机融入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语文红色经典主题阅读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c/2021/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