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标题的教学价值

2024-09-20刘轶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0期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文章的标题在形式上往往就是一个独立呈现的词或词组,尽管长短不一,但都具有高度聚焦的功能,或涵盖文章主旨,或显示行文线索,或体现作者感情。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标题隐含的教学资源,挖掘标题具有的教学价值。

一、借助学习标题,实现文脉梳理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首先需要梳理课文的文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课文标题与文脉之间存在联系,教师就可以抓住标题,引导学生梳理文脉,探究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首先是借助标题明确文本思路与结构。教材中的一些标题是作者选材的依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探寻,借助助学系统中的课后练习或者课前的阅读提示提出的学习要求,针对标题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明确文本的表达思路及结构。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练习中安排的训练有“填一填,再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这一训练实际上就是围绕课文标题设计的,即在“大自然的声音”中间加上“哪些”提出疑问,让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回答。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填一填”的学习任务,认识到课文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方式。

其次是借助标题理清感情脉络。教材中还有些课文选择的材料看上去与标题关系不大。其实,在这些看似没什么关系的材料中,隐含着作者很深的情感表达,因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与标题的关系,从中梳理出作者的情感脉络。如教学《父爱之舟》,标题中的“父爱”属于情感表达的对象,“舟”属于实物,课文一共写了七件事,其中有三件事直接与“舟”有关,学生从具体场景描写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父爱”;还有四件事中没有出现“舟”,但充溢着父爱的真切表达。由此可见,标题中的“舟”既是一种有形的运输工具,又是一种无形的情感工具,可以理解为“父爱如舟”。

二、借助理解标题,获得主旨感悟

有的课文标题就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情感的凝结点,这样的标题能够帮助学生充分领悟文章的主旨。

首先在互文见义中领会标题的内涵。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理解一些含义深刻、表达独特的标题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洞察学生在标题学习上的这一困境,及时施以援手,帮助学生分析标题的内涵。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标题中的“桂花”与“雨”搭配起来,学生难以直接看出有什么妙处。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得更多的是桂花的香,而且桂花本身也具有‘香’的特点,所以把课文标题改为《桂花香》是不是更合适呢”,以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研读课文,学生发现对于桂花来说,“香”太普通了,“雨”蕴含的是对故乡、童年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因而也是“香”不能比的。

其次在比较异同中理解标题的内涵。统编教材中的课文题目有些是编者根据需要拟定的,与原文标题有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异同,更好地把握标题的内涵。如《夜间飞行的秘密》,原来的标题是《蝙蝠和雷达》,尽管两个标题都体现了人类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这方面的信息,但是“蝙蝠和雷达”过于客观、直接,而“夜间飞行的秘密”更有吸引力。

三、借助研读标题,习得拟题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题目的内蕴与表达方法,不仅可以为课文阅读服务,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在习作中拟出精彩题目的方法。

首先是通过课文标题总结拟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标题的内容、内涵与形式特点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寻找作者拟定标题的一般规律。如写动物的课文,统编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的课文有《猫》《母鸡》《白鹅》,作者直接选用描写对象作为标题,统编教材中类似的题目还有《燕子》《蜜蜂》《小虾》《白鹭》《松鼠》等。由此可见,直接以表达对象为标题是拟题的普遍方法,也是小学生适合采用的有效拟题方法。

其次是在习作中运用拟题方法。在统编教材中有不少习作训练都提出了题目自拟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在阅读中学习的拟题方法,给自己的习作拟定合适的标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拟一个朴实的标题,也可以拟一个有新鲜感的标题。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题目这一资源,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