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4-09-20周继来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0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统编教材的编者根据新课标的精神,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个人情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研读教材,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心理教育的素材,这些素材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从中找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得以渗透。

统编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做一个游戏。这位教育家从手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把三个小铅锤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里。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危险!快上来!一、二”,一个女孩低声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教育家刚喊出“三”字,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个一个地提了出来。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女孩如实地告诉了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育家又问。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研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一次成功的实验》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文本中的小女孩,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开动脑筋想办法应对困难,处事果断,先人后己,使得大家都脱离了险境。

此外,统编教材中的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往往有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研读教材,从中提取相应的素材,引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受到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白了“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见”的道理。

又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总结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守株待兔》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劝说农夫重新拿起锄头去劳动,不要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好运气上,不要有不劳而获的思想,只有通过勤勤恳恳的劳动才能过上好日子”,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的情境,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感受白求恩大夫临危不惧、沉着镇定的精神和心理素质,进而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活动,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