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低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有效策略

2024-09-20郑佩佩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0期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学习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强调多读多写,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导致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对此,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识字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找到影响学生识字的各种问题与挑战,积极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提高识字能力的策略与路径,让学生真正地学会独立识字,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语文打好基础。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安排在1600个左右,平均每课的识字量超过10个,加上与识字有关的多方面学习,识字教学的任务还是很重的。有些教师在解决任务重的问题上没有找到有效方法,给识字教学带来挑战,影响了学生识字的效果。

1.抽象枯燥的问题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具有形象性特点,构字规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识字。但是,在汉字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当下使用的汉字中已经很难直接看出汉字造字之初的特点,教师需要借助专业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即使熟悉汉字的造字原理、意义,要将汉字知识转换成低年级学生能够理解与体会的语言,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成了硬性灌输。教师驾驭不了这样的字理教学,就会回到让学生多读多记的老路上,不仅没有解决抽象的识字问题,还会让学生越发觉得识字枯燥乏味。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无论是集中识字还是随文识字,都少不了对字的分析,这种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这就是当前识字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字理分析过于抽象,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多读多记过于单调枯燥,学生厌倦。

2.识用分离的问题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推崇的是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策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活动。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比大,而识字是一个一个进行的,导致有些教师在识字教学中,重视落实学生会认、会读、会写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会用汉字的要求。换言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识用分离的现象很严重:教师往往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认读、朗读、默写训练,并以此作为识字的重要目标,却忽视了引导学生适时运用所学生字(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带来了难以提升学生识字质量的问题。

二、识字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破解当前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识字教学中的多种挑战,教师需要遵循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采用多种策略引导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教学中逐渐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1.在感性与理性结合中识字

识字教学中的感性主要是指借助图画、音乐、视频、儿歌、动作演示等媒介或活动以直观的形象来帮助学生识字;而采用字理分析、文化渗透等方式进行识字就具有理性色彩。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重感性而忽视理性,学生容易沉醉在热闹的氛围中,创造思维、抽象思维品质难以有锻炼的机会;教师如果只重视理性而忽略感性,识字就变得味同嚼蜡,没有兴趣做支撑,学生识字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即在感性活动的背后需要有理性的融入。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什么》中的生字“淹”,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淹”字与“水”有关,然后借助视频播放洪水淹没房屋、庄稼的情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淹没”的场景,理解“淹”的含义,还对洪水造成的灾害有形象的了解。这就是感性与理解结合识字带来的效果。

2.在引导与发展结合中识字

低年级学生在识字中学习语言,离不开对范本语言的模仿和教师的有效引导,二者的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识字能力与语言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面对一个生字时,尽可能围绕字的音形义说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识字中体现出的思维、想象与体验的质量,促进学生实现语言发展的目标。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曹冲称象》中的生字“秤”,在现实生活中,秤这一实物已经远离学生生活,教师可以借助课件呈现生活中人们用秤称量物体重量的情形,介绍秤杆、大提、小提、秤星、秤钩、秤砣等构件;引导学生了解以前人们主要用秤称粮食,所以秤的左边用的是“禾”字旁,且只有秤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称出物体的重量,这是秤的右边用“平”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尽管只是学习一个秤字,但在了解与秤有关的部件及称重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识字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3.在识字与用字结合中寻求突破

识用分离是造成学生识字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解决的方法自然就是识用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各种场合中主动识字、用字,在识用结合中寻求识字教学的突破。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姓氏歌》中与姓有关的生字“赵、钱、孙、李”等,学生学习课文介绍自己姓氏的表述方法后,可以先介绍自己的姓氏,然后说一说课文中没有出现的姓氏,并用姓氏歌的方法介绍,达到识用结合的目的。

三、识字教学的指导原则

在具体的识字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识字的关键处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识字水平。

1.在学生浅知处进行指导

低年级学生受自身识字能力影响,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字理或文化内涵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此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荷叶圆圆》中的生字“帽”,学生认为这个字右边的“冒”像一个人戴上了帽子,却说不明白具体的道理,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冒”的上半部分,表示头套,底下是个“目”表示人的眼睛;上半部分中间的两个横画与两边不连接,表示头套不能把眼睛封住了,这就是“冒”的上半部分写法很独特的原因。

2.在学生易错处进行指导

有不少汉字的笔画存在细微的差别,有的形声字能够帮助学生识字却又容易造成学生读错。此外,学生也常常因为字义辨识不清而出现误用汉字的情形。这些就是学生识字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形,需要教师加以重视,适时指导,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纠错才能强化记忆效果。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青蛙》中的生字“清、请、情、晴、睛”时,这些字中,既有字形相近容易写错的情形,如晴与睛,又有容易读错的情形,如“清、请、情”的声调不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精准识别这些字。

总之,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正视学生识字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在识字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自主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