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味蕾
2024-09-18谢德才
美人茶
冲着美人茶,我上桥过隧道经小小的山坡,到了向往已久的廖家村。踏进廖家村,一股茶的醇香便扑鼻而来。这时的阳光,给田园风光添上了欢乐的色彩。其实廖家村不是一个村,而是一个镇。这里的梨子甜,这里的合渣味道好,这里的美人茶人见人爱。
这里的地,肥得流油,似乎谁都看得起谁都爱得上,稻子喜欢,玉米喜欢,红薯喜欢,茶也喜欢。美人茶就盛产在廖家村的妖气洞村。妖气洞深不可测,夏天出冷风,冬天出热风,像是全世界的风聚集这洞内。一片片的茶园像被这风吹得青翠欲滴。这里的山,美得俊俏,美得形象,美得可爱,像骆驼,似骏马,如竹笋,一片片,一座座,一辈子也看不厌。这里的茶,嫩绿隐翠,色泽银绿,翠碧诱人,清香幽雅,鲜爽生津。山坡上阡陌纵横,一层层、一排排、一畦畦的茶树,围绕着,排列着。它们不与天地争,顺自然规律长。
我来到茶园边拍照。鸟儿看见了,想挤入镜头。它们从竹林飞出来,群集在茶园边晒太阳,唱着欢乐的曲子,等我走近,它们才一齐向屋顶飞去。环顾四周,好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上都筑有鸟巢,敢情鸟儿爱茶爱得深沉,始终保持着一种守望者的距离。山里的茶,不甘示弱,长出来的叶片,一片比一片鲜,一片比一片绿,一片比一片有光泽。
炊烟,灰色的,像一根根肠子,从农舍的烟囱中冒出来,勾起我心中浓浓的乡愁。我走进一家屋子,主人笑着说:“自从村上有了美人茶,一切都慢慢地美了起来。”他家墙上挂着一幅“茶人之家”的书法作品。围绕这几个字,我与他打开了话题。他给我烧茶。我端起茶杯,热气腾腾。我挨鼻子闻,真香。品其茶,闻其香,观其色,还真舍不得放下杯子。美人茶,清纯,如情窦初开的少女,泡出的茶汤,清澈、明亮;美人茶,优雅,如深谷幽兰,香气清新,金银花香,茉莉花香,桂花香。呷上一口,清爽、入肺,甘醇甜美。品着这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金瓶梅》中描写美人茶的佳句:“这细茶的嫩芽,生长在春风下……口儿里时常呷,醉了时想他,醒来时爱他……”
主人走进房间,端出簸箕,摇起来,鲜活的茶叶在簸箕中疯狂跳舞。他摇二十次,歇一下;又摇四十次,休息一会儿;再摇八十次,停了……倍增般地摇,香气被激发出来。如不停地摇,同样的茶叶,可以摇出不同的香味,焕发出不一样的魅力。难怪有位哲人说,生命如果像鲜花和清馨的芳草一样散发着芬芳,会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星光璀璨,更为神圣不朽。
漫步乡村公路,欣赏美丽风景。我闻着淡淡的茶香,听着清脆的鸟声,享受着大自然。我想,美人茶会越来越香。
烤全羊
“柳杨溪,柳杨溪,这里的羊子真好吃……”一首曲调明快的歌,男女老少人人爱唱,常在桑植县竹叶坪的柳杨溪回荡。听到这首歌,我的脑海里会浮现出烤全羊的画面,立即垂涎欲滴。
柳杨溪的山,姿色好,怀孕般饱满。山与山相处,亲切,越挤越近,挤得只剩下一条溪了。常来这里的人们,看山,玩水,吃烤全羊。
生活在这大自然中的溪水,明,清,急。在溪水中冲浪,过一把速度与激情的瘾。冲浪声、欢乐声、惊叫声,声声入耳。
冲浪结束,返回土家山寨,缕缕的炊烟已在空中飘荡。古朴、典雅的吊脚楼里,展有贺龙当年从这里经过单枪匹马会陈黑的故事,住着如沈从文笔下《边城》中翠翠般的美女。她们不时甩出山歌:“小山羊,小山羊呀,满山跑,吃饱了青草,咩咩叫,碧绿的草地宽又大,羊儿真不少,羊儿真不少……”歌声如黄鹂鸟歌唱般动听,牵出一串串回忆。听着歌,心已飞向唱歌的屋子,此时,烤全羊的香,溢了出来。整个寨子里,香气扑鼻。
这里的烤全羊,远近闻名。羊是地地道道的山中放养的山羊。羊从圈里蹦出来,在又细又长、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奔跑。山里的草长得好,一片碧绿。在蓝天白云下,干净的空气中,无人打扰的草地上,羊群专心啃百草,喝山间溪水。山羊的胆量大,看见岩壁上长有草,也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当天色渐渐地暗下来时,它们又重复着无数次走过的路,回到自己的“归宿”。山里的一切,养肥了羊,养美了羊……
烤全羊的师傅,留着几根胡须。他少言,但杀羊神速,烤全羊更是一把好手。他牵来一只羊按在地下,顷刻,羊毛剥光,羊肚剖开,搅拌均匀备好的葱、蒜、盐、酱油等,腌制,烤。他烤羊,眼盯着火,又盯着羊。羊在无数次旋转中烤熟。
烤好的羊,鲜嫩,通体金黄晶亮,泛着油光。看到焦黄的外皮,眼里放光。香到您的心里,让您流口水。吃羊肉的时候,您不用端端正正地坐在桌边,也不用斯斯文文地吃。随意站着就行,爱怎么吃就怎么吃。若爱吃辣的,羊肉蘸点秘制辣酱,另一番味道,又冒了出来。
天擦黑,满山寨里的人家,挂在柳树上的灯亮了,篝火燃了,舞蹈声响了。音乐如山水一样美。大家围着篝火,牵着手跳起土家摆手舞,跳成了一条溪,跳成了一朵花,跳出了温柔满满的月光……
麦酱
到了贺龙元帅家乡湖南桑植,凡吃过官地坪麦酱的人,几乎把它夸上了天。官地坪,毗邻湖北。有事无事的人总喜欢往那里跑。那里的“美、险、奇”夹河湾,两山一围,围出了一条河。水在山中流,舟在水上行。前来这里的人往夹河湾的悬崖峭壁上一站,不仅站出了胆量、站出了高度,更站出了风景。
这地方的土地,生长万物,万物生长。黄豆、玉米、水稻都喜欢这里的土地,麦子也不例外。麦粒一扔进地里,芽就发了出来,绿就泛了出来,麦穗就挂了出来。麦子熟了,大老远就可以闻到麦香,令人们立即想到村里人改编的诗“割麦日当午,汗滴麦下土。谁知盘中酱,凝聚若干苦。”
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做麦酱也一样。麦酱的灵魂在于用心,急功近利者永远制不出好麦酱。做麦酱,先将洗净的麦粒浸泡,发涨后放入锅中煮烂,然后捞出沥水,撒上干面粉拌匀,再捏成酱饼,发酵长出金黄毛。酱饼经太阳晒透后,再捏碎,放入酱缸,加入冷却后的盐水,搅成糊状。将酱缸放入朝阳处,日晒夜晾。酱须晒透,每隔两三天,搅拌酱料。刚暴晒未冷却不能翻动,否则易变质。晒月余,酱料由稀变浓,呈红润色,入口香甜。
麦酱做出来,外表难看,但味道极好。它既是菜又是调味品。难怪孔子说:“不得其酱,不食。”也难怪《清异录》记载:“酱,八珍主人。”在古代,酱,对于所有美食来说,就是味道的“主人”,没有酱,美食无味。在麦酱里,放入黄瓜、辣椒等,过一段时间,捡出,炒饭,清脆可口,味美。
饭桌上即使没有菜,嘬一口麦酱,吃饭喝粥有滋味。麦酱,色淡而味鲜。传说罗洞书院的石崖两侧的一副对联“天若有情容我老,山川无路笑人忙”,就是一位先生边蘸麦酱吃边吟出的诗句。
麦酱,是家的标志,是难以忘掉的人间烟火。如今官地坪离家的儿女,行囊中都放一瓶麦酱,随远行的足迹,翻山越岭,进入陌生城市,入异国他乡。因为一瓶麦酱,慰藉,温暖;因为一瓶麦酱,能在异国他乡遇到桑植老乡。
小院的时光
藏匿于乡野之间一处小院,夕阳下的木楼,炊烟袅袅升起,画面温馨,撩动人们的心弦。小院宛如一幅动人的乡愁画卷,轻轻展开在远离尘嚣的角落。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温度。传统的徽派四合院布局,以砖木、青瓦、竹子等本地材料精心打造,不仅承载着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情,更巧妙地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小院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忙碌,仿佛是一个遗世独立的桃花源。
小院里那片轻轻摇曳的竹林,绿意盎然,仿佛能洗净心灵的尘埃。晨雾轻轻环绕,小桥流水潺潺,每一处景致都宛如一幅精致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仿佛可以听到时间缓缓流淌的声音,感受到生活原本的美好。清晨乘着第一缕阳光,漫步于竹林之间,感受那份静谧;午后静坐于小桥上,看着清澈的溪水悠悠流过,让思绪随着水流飘向远方;傍晚伴着落日的余晖,听着虫鸣鸟叫,感受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每一个瞬间都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小院里的每一处都是那么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心灵。
贺龙两把菜刀砍盐局,仿佛是小院中的一道风景,让每个角落、每块石头都充满了秘密和故事,一砖一瓦仿佛都在低语,讲述着历史的故事,让小院成了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在这里古往今来的故事被慢慢品味,文化的底蕴深植于这片土地rLOgjI2lM9Kvy0F1PG5ZwqlIUNWdyxeBjcdnZd2Nu5o=。
小院是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寄托。每个踏入这小院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特有的安宁。这份向往,如小院中的一盏灯,温暖而明亮,照亮了归途,也照进了心底。在小院里,每一步都踏着故事,每一处都流淌着文化,每个角落都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体验、去珍藏。小院是一处梦开始的地方,每个人在这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不论是晨光中的一杯茶,还是夜幕下的一段对话,都成了心中最温柔的记忆。
【作者简介】谢德才,土家族,湖南桑植人。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民族文学》《湖南文学》《红豆》《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物。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凤凰》《张家界看“海”》《张家界的眼睛》等。曾获全国精短散文大赛奖、《红豆》文学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蓝雅萍
特邀编辑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