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轩: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小鬼”

2024-09-18梅兴无

世纪风采 2024年9期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称谓——“红小鬼”。红小鬼指的是年龄在16岁以下的红军战士。尽管他们都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战火中锻炼成长,用战斗的童年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壮歌。比较著名的红小鬼有胡耀邦、陈丕显、陈锡联、萧华等,他们参加红军时,都只有十二三岁、十三四岁。但年龄最小的红小鬼名叫向轩,他7岁参加红军,9岁长征,被解放军总政治部认定为中国年龄最小的红军。

“去找红军,找你大舅”

向轩,土家族,湖南省桑植县人,1926年3月出生,母亲贺满姑是贺龙元帅的五妹,父亲向生辉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受贺龙的影响,1927年夏,贺满姑与大姐贺英等拉起地方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贺满姑担任队长。贺满姑善使双枪,武艺高强,勇猛无畏,让敌人闻风丧胆。向轩还在娘胎里的时候,母亲就怀着他爬山越岭打游击。

1928年4月,贺龙、周逸群等人受党的指示回到湘西,领导发动桑植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贺满姑将所部人枪全交给了党组织。这时,贺满姑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她把3个年龄小的孩子带在身边,其中有不到两岁的小向轩。

是年8月,贺龙率工农革命军主力东进,配合石门、临澧、常德、桃源等地的革命斗争。留守在桑植后方的贺英、贺满姑的游击队遭到敌人的残酷追剿。在一次突围战中,贺满姑与贺英被打散,转移到永顺桃子溪一带坚持斗争,遭到团防张恒如部的袭击。贺满姑率部进行激烈抵抗,双枪子弹全部打光,终因寡不敌众,贺满姑连同3个孩子被一起抓走。团防把母子三人押解至桑植,交给了驻桑植的湘军处置。湘军一面大肆宣扬逮住了“共匪头子”贺龙的亲妹妹,一面施尽酷刑,逼迫贺满姑供出贺龙、贺英的去处。贺满姑宁死不屈,拒绝透露任何有关党和红军的机密。

1928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十四),湘军把贺满姑凌迟虐杀,为的是不让她过八月十五中秋。敌人还残忍地砍下她的头颅,悬挂在城门上示众,接着又把罪恶魔爪伸向了3个不懂事的小孩,目的是斩草除根。关键时刻,贺英想尽办法买通看大牢的人,才把向轩兄妹三人从狱中救了出来。

小向轩被牢狱的非人生活折磨得不成样子了,衣服上糊满了屎尿,一双赤脚沾满了泥巴,两手如鸡爪爪,稚嫩的脸变得又黄又黑,目光呆滞,浑身仍不停地哆嗦。见到大姨,向轩“哇”的一声哭着扑到她的怀里。从此,他便跟着大姨生活,有了第二个“妈妈”。贺英一直没有生育,把向轩当成亲儿子疼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向轩在家排行老四,贺英爱怜地喊他“四佬”;向轩则亲昵地喊贺英“妈妈”。向轩小小年纪就跟着贺英妈妈翻山越岭打游击。他后来回忆:“我管贺英叫妈妈,很多人也认为我是贺英妈妈的亲生儿子。我自小跟着她习武,她手把手教我打枪,我三四岁时就会打手枪了。’

贺满姑牺牲时年仅30岁,小向轩只有2岁多。他对母亲的全部记忆,来自大姨贺英和大舅贺龙的讲述,“他们说母亲年轻时就比较泼辣,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我也是这样。”对于自己几乎没有任何印象的母亲,向轩十分自豪。

出于安全考虑,贺英严格控制小向轩玩枪。随着他渐渐长大,胆子也大了起来,有时偷偷拿过妈妈的手枪,把一棵树的树干打得满是窟窿。虽然不让他随便玩枪,可一遇到打仗,妈妈也会给向轩一把小手枪。

然而,在亲生母亲贺满姑牺牲5年后,凶恶的敌人又无情地夺走他的贺英妈妈的生命。

那是1933年5月6日,天刚蒙蒙亮,湖北鹤峰县洞长湾崎岖的山路上,传来几声凄厉的枪声。因叛徒告密,贺英游击队驻地被团防队重重包围,贺英提枪冲出大门,右腿被枪击中,随即腹部又中了两枪,她跪在门边继续向敌人还击。7岁的小向轩爬到贺英身边,想帮妈妈包扎正在流血的伤口。贺英一边捂着血流不止的伤口,一边对向轩说:“走,快走,不要管我!”向轩倔强地回答:“不,我要和妈妈一起走。”他试图用小小的身躯扶起中弹的妈妈,可无济于事。“赶快走!去找红军,找你大舅!”贺英使出全身力气说完最后一句话,塞给向轩一个小包袱,里面有两个戒指,4块银元,一把小手枪,随后倒在血泊中。

在向轩的眼里,到处是枪口迸出的火光,他边哭边拿着手枪向敌人射击,莽莽撞撞地往后山跑。他不知道大舅贺龙在哪里,红军在哪里。这个7岁的孩子,揣着妈妈留给他保命的一支手枪,在山林中没命地奔跑,子弹不停地从身后飞来,跑着跑着就跑不动了。一颗无情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右脚脖,他倒在血泊里,失去了知觉。

当他醒来之时,已躺在贺英游击队的骨干廖汉生的怀里。瘳汉生是贺龙二姐贺戊妹的女婿,向轩一直喊这位表姐夫为“汉生哥”。在贺英牺牲后,贺戊妹也在突围中不幸遇难。廖汉生等收拾余部,组成鹤峰县游击第4大队,被任命为副大队长,向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继续同敌人战斗。

“大舅,我想当红军”

廖汉生等人带着小向轩,几经辗转,在鹤峰麻水找到了红3军军部,见到贺龙军长。向轩哭着向大舅贺龙诉说了贺英妈妈血洒洞长湾的悲壮一幕,随后将那只沾满鲜血的包袱交给了贺龙。

经历过战场无数生离死别的贺龙将军,此时也哽咽了。当年,贺龙回湘西发动武装起义时,身边只有几个人,贺英对他的支持最大,她对贺龙说:“队伍要伍,不伍不行。我把队伍交给你吧!”如今大姐牺牲了,这对贺龙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吧嗒吧嗒抽着闷烟,连同悲愤一起“吸”进心底。他的亲人被反动派杀得太多了,决不能让向轩这个孩子再遭敌人的毒手。他把小向轩揽到自己的怀里,向轩紧紧抓住贺龙的手说:“大舅,我想当红军,为两个妈妈报仇!”于是,贺龙把向轩留在了身边,安排他在军部警卫连当了一名通信员。

7岁的向轩毕竟还是个孩子,自然跟同龄孩子一样顽皮。他调皮捣蛋,经常有出格的行为。湘西人对这种孩子又爱又恨,称之为“痞子”,又因向轩在家排行老四,贺龙就叫他“四痞子”。因此当时在红3军中,向轩的名字鲜有人知,但一提起“四痞子”,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个“痞子”外甥没少让贺龙操心。一次向轩同几个“红小鬼”一起去钓鱼,河边有一块土豆地,于是他就和几小伙伴到土豆地里“搜刮”了一番。土豆地的主人找到红军投诉,贺龙了解是向轩带头惹的祸后,就揪着他的耳朵找到主人家,当面道歉并赔偿了损失,然后将向轩带回驻地,一巴掌就扇到他的脸上:“罚站3小时,不然不要吃晚饭!”向轩撇着嘴咕哝:“妈妈都没这样打过我。”听到这话,贺龙想起了牺牲的亲人,顿时心软了下来,用平缓的语气给他讲道理:“你现在已经是一个红军战士了,必须遵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不然今后还要挨巴掌的!”

向轩最怕大舅,也最崇拜大舅。在贺龙的耳提面命下,向轩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慢慢学做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向轩没机会上学读书,但做通信员需要有一定文化,所以经常在业余时间向表姐夫廖汉生等有知识的人请教,渐渐地认识了一些字。

1934年10月,贺龙率红3军在贵州印江木黄与任弼时等率领的红六军团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改编为红二军团,贺龙、任弼时等率部发动湘西攻势,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向轩站岗、放哨、送信,干得有声有色。就这样两年过去了,小向轩担任了红二军团部通信班副班长。

1935年11月19日,在中央红军长征一年之后,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率领下,从湖南省桑植县的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踏上长征的征途。

9岁的小向轩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去经历那血与火的考验。刚上路时,已至冬日,为了不让向轩挨冻受冷,贺龙就让孩子跟自己一起睡觉。可向轩有尿床的毛病,时间一长,警卫员就不想让向轩同首长睡一张床,但被贺龙阻止了。有一天,向轩看见大舅正在洗床单,两手冻得通红。他发誓以后再也不跟大舅一起睡觉了。

为打破敌军的围追堵截,部队急行军是家常便饭,小向轩脚上打满了血泡,加上脚脖子上的旧伤复发,走起路来非常吃力,他坚持一瘸一拐地走。

贺龙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就从新缴获的骡子中,专门拨了几匹给向轩等十几个红小鬼轮流骑。

向轩和辛先柱等三个小伙伴共骑一匹骡马,向轩的年龄最小,起初他骑得多,渐渐地,他成了走路最多的一个了。他像大人一样牵着缰绳,让别的孩子骑着马。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骑马,他总是像个小大人一样说:“脚受伤了,医生说要多走路,恢复得快。”

平时,班里的各项工作向轩总是抢着干,当传令兵,站岗放哨,还经常鼻下吊着两条鼻涕,跟着红军哥哥去群众家里发传单、搞宣传。队伍宿营时,他卷起肥大的袖子,又是扫地,又是择菜,一刻也不闲着。他很喜欢在襁褓里长征的小表妹贺捷生,经常围着舅妈蹇先任跑前跑后,帮着背表妹,抱表妹,逗表妹玩,大冬天帮表妹洗尿片,从不叫苦叫累。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在过草地前,改编为红二方面军。草地上能吃的野菜几乎被前面经过的红一、红四方面军的战友们吃光了,最后过草地的红二方面军挖野菜都困难了。有一次,向轩给红6师送信时,得知该师误食有毒野菜,一天就有50多人中毒,生命垂危。向轩火速赶回方面军指挥部汇报此事。指挥部立即通知各单位成立由党员带头的野菜试吃小组,杜绝了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长征粹炼着向轩,少年的无知、顽皮逐渐褪去,沉淀的是无畏和顽强。每每忆起长征岁月,向轩心中总是波澜起伏,在与贺龙朝夕相处的岁月中,他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使他受益终身。他说:“长征一路上虽然很苦,牺牲的人也很多,但大家始终有一种信念,一种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的信念。没有这种信念,我不会走到今天。”

“打仗要不怕死,越怕死越要死”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此时向轩不过10岁。贺龙常拿向轩的例子来激发他的战士们,说一个9岁大的孩子都能走完长征路,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

红军来到陕甘宁边区后,生活环境相对稳定了一些。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的向轩被送到陕甘宁边区中学附小学习,学习之余,向轩还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有一次,向轩去中央机关送信,结果在路上被放哨的儿童团员拦下。因为他们看到向轩的年龄比自己还要小,却穿着一身红军的军装,便开始怀疑向轩的身份。向轩着急送信,大声辩解道:“我真的是红军,我上过战场的!”儿童团员们都认为向轩是说谎,更不肯放行了。就在这时,恰巧毛泽东从这里经过,涨红了脸的向轩赶紧拉住毛泽东,让他给主持公道。毛泽东好奇地问他:“你说你是红军,你拿什么证明啊?”向轩站直身子,拍了拍胸脯,说道:“我参加过长征,爬过雪山,过过草地。”毛泽东仔细打量着眼前的孩子,问道:“你这么小就参加过长征?谁能给你证明呢?”向轩自豪地回答:“我的大舅是贺龙,他能给我证明!”毛泽东哈哈大笑:“原来你是贺老总家的孩子呀,我信了!”

1943年,贺龙对向轩说道:“你要到前线打仗,去参加抗日去吧!”向轩二话没说就去战斗部队报到了,在120师358旅警卫连当了一名普通的战士。抗日战争胜利后,贺龙又对向轩说道:“看形势,还有大仗要打。你去学挖战壕、架桥梁吧!”于是,向轩就去军政大学报到,学习炮兵、工兵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他返回到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358旅担任工兵连连长。

全面内战爆发后,向轩又投入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一路征战,参加了宜川、宝鸡等战役战斗,发挥工兵独特的作用,摧毁敌军的大量工事,为我军的胜利进攻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枪林弹雨的洗礼,向轩和战友们交心时,倾吐了自己一个切身体会:“打仗要不怕死,越怕死越要死。”一句朴素话语,道出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坚毅和执着,更传递出理想信念的坚韧和强大。

他和战友们一起,在土炮的基础上研究制造出威力颇大的“飞雷炮”,让敌人胆战心惊。1948年夏天,在陕西大荔县荔北战役中,向轩带领工兵连利用“飞雷炮”连续向敌阵地发起轰击,敌工事顷刻间被炸得稀巴烂,炸死炸伤大量敌人。摧毁敌军工事后,向轩奋不顾身地与战斗部队一起冲锋,残敌仍负隅顽抗,用枪榴弹还击。突然,一颗枪榴弹在向轩身旁爆炸,他应声倒下,倒在了一片血泊之中,他被抬下战场,送进了野战医院。

纵队司令员、独臂将军贺炳炎得知向轩负重伤后,既为他的勇敢而骄傲,同时也十分愧疚。他连忙赶到医院看望,听完医生的报告,得知向轩身负26处伤,右眼失明,脖子、背、腰、屁股、膝盖、右脚面等处都是伤。贺炳炎看着处于昏迷中的向轩,半天说不出话,向轩的两位母亲都为革命牺牲了,如今他自己也受了这么重的伤,他该怎么向贺老总交代啊!贺炳炎犹豫了好些时日,还是将此事如实报告给了贺龙:“老总啊,向轩负了重伤,眼睛被打瞎了。我没保护好他,我对不起你!”贺龙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安慰他说:“就是牺牲了也没啥!别人的孩子能牺牲,我家的孩子也不能有例外。”

向轩伤势十分严重,苏醒后伤口剧烈疼痛。护士给他换药时,伤口更加疼痛,额头上不断滚下豆大的汗珠,但他从不呻吟喊痛。他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伤愈后立马返回到了部队,加入到进军大西南的行列。打下成都后,他便在这座城市扎下了根。

在1955年的授勋大典上,向轩被授予中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上校。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很多人认为,向轩是贺龙的亲外甥,贺龙会在工作上为向轩提供帮助。事实恰恰相反,贺龙不仅没有帮助向轩,反而对向轩的要求非常严格。向轩在军队里的任职一直不高,长期担任成都军区后勤部军械科副科长。他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后任成都军分区西城区人武部副部长。向轩从不向人炫耀贺龙是自己的大舅,他说:“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大家都是普通一兵。那个年代,我们都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1979年,廖汉生到成都视察工作,抽空和向轩见了一面。两人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廖汉生得知向轩的行政级别后,脸色一下子沉重起来:“太低了,怎么还是16级啊?”并打算向有关方面反映一下。向轩连连摆手说:“已经可以了。全军像我这样的有很多。我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特殊的功劳,真正的英雄都已经被刻在了纪念碑上了。我不能靠摆资格、搞特殊来提高个人的级别待遇。”廖汉生不禁称道:“还是你的境界高啊!”

1982年,56岁的向轩因为旧伤复发无法继续工作,以正师级待遇离职休养。后来,按照中央统一的政策,他享受了副军级待遇。离休后的向轩,仍十分关心国家和部队的发展,经常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还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分享自己的革命历程和心得。他曾重走长征路,与沿途的父老乡亲拉家常、叙旧情,感谢他们当年为红军提供的无私支援和帮助。他也没有忘记牺牲的亲人和湖南桑植的乡亲,数次回到家乡看望乡亲们,到母亲和大姨的墓地悼念。

晚年的他,受着战创伤痛的困扰,但他以战争年代养成的精气神来克服病痛,每当天气不错的时候,他总会出门遛遛弯。2023年2月10日,向轩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享年9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