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港乘风扬帆四十年
2024-09-18徐亮吕修军
连云港港,地处中国万里海疆中部,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扼中西部出海之要,是陇海一兰新铁路沿线乃至中亚地区的重要出海口岸和过境运输通道,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过境运输第一港。连云港港是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十强之一,中国出口胶合板第一港,中国进口有色矿、红土镍矿、木薯干第一港,中国三大化肥进口港之一,中国机械设备和车辆外贸出口三大口岸之一,是江苏沿海港口群的核心成员。
港区,越建越大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正式确定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连云港的对外开放由此进入历史新纪元,连云港港口发展也迎来重大机遇。
1986年12月,庙岭一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连云港港跳出30年代开辟的老港区,揭开了新港区序幕。1991年1月,连云港庙岭二期集装箱泊位工程建成投产,从此连云港港正式拥有了集装箱专用泊位,为集装箱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基础。1993年12月,拦海大堤胜利合龙,通过连接连岛与陆地,使港口形成30平方千米,可建设近百个泊位的港池区,为港口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1999年3月,国家“八五”跨“九五”重点建设工程——墟沟港区一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连云港港的开放战略地位持续提升。2008年3月,国家重点工程、江苏省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连云港庙岭港区三期工程第五代大型集装箱专用泊位建成投产。是年,《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获部省联合批复,明确港口岸线100.7公里、人河口段岸线44.5公里,确立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灌河等五个港区组成的“一体两翼”港区总体发展格局。截至2008年底,连云港港吞吐量突破1亿吨、300万标箱,迈人亿吨大港行列。
2013年3月,灌河港区燕尾作业区开港运营。同年12月,徐圩港区实现开港试通航,以连云港区为主体、以赣榆港区为北翼、以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为南翼的“一体两翼”组合大港蓝图变为现实。是年,全港吞吐量突破2亿吨。2022年,连云港港吞吐量跨上3亿吨台阶。
航道,越挖越深
因为受淤泥质海岸自然条件的制约,连云港港能否建设深水大港,一度存在争议。20世纪70年代末,曾因港址争夺而出现连云港港“回淤严重、软基基础、陆域狭窄,不能建深水泊位”的论调。但筑港人并不认命。此后,经过长达七八年的事实论证,得出“泥沙来源枯竭、冲淤平衡、略有冲刷”的科学结论,为开建深水航道和码头扫清了障碍。
1988年5月26日,庙岭二期外航道改线工程正式动工。工程完成后,宽度为原航道的2倍(160米),水深尺度加深,从单向航道变为双向航道,可容两艘2万吨级的大型船舶同时航行,货物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超大型船舶,特别是超大型散货船日渐增多。为适应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和国际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开挖大航道、建设大港口迫在眉睫。
2006年4月,连云港港15万吨级航道扩建工程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原有7万吨级航道基础上进行扩建。工程按15万吨级船舶乘潮单向通航标准设计并满足1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全天候通航要求。2008年12月,15万吨级航道正式开通使用。
2009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航道项目建议书,同意建设30万吨级航道,航道呈“人”字形布局连接连云港区和徐圩港区,按“一次立项、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施工。先导试挖工程于2009年9月开始实施,一期工程于2011年3月正式开工。2012年6月建成25万吨级连云港区航道,2013年7月建成10万吨级徐圩港区航道,一期工程于2016年4月通过竣工验收。
随着港口快速发展,国内外航线和到港大船数量日益增长,为满足港口生产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航道硬核支撑已势在必行。连云港市迅速启动了新一轮航道建设。
2016年12月,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项目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2017年10月,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二期工程主要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对航道进行增深、拓宽,使连云港区、徐圩港区的航道等级提升至30万吨级,并建设与之配套的围堤、锚地等。
2020年底,港区航道疏浚和配套围堤、锚地工程陆续建成并通过交工验收。2022年8月17日,徐圩30万吨级航道通过交工验收。9月17日零时起,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全线开通使用。
30万吨级航道的开通使用,从根本上提升了连云港港的功能,稳固了港口国际枢纽港的地位,为重大产业项目落户连云港创造了先决条件,对布局原油储备和重化工产业、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连云港港主港区防波堤的建成和航道的提档升级,主体港区年均含沙量已降至0.1千克/立方米以下,往外海沿程回淤厚度仅为预测值的58%,港湾海水越来越蓝,充分验证了之前回淤量微小的科学论证。
运路,越辟越远
连云港港地处海州湾西南岸、江苏省的东北端,是横贯中国东西的铁路大动脉陇海一兰新铁路的东部起点港,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
1986年1月,连云港至日本班轮开航。上海远洋公司“华安”号轮定期往返于连云港和日本大阪、横滨港。这是连云港开港以来第一个国际班轮航次。
1992年12月1日,“东方1080”首列国际集装箱专列从连云港发车,新亚欧大陆桥正式开通运营。1994年8月,连云港至欧洲直达班轮航线开通,成为全国沿海港口第六个拥有远洋直达班轮航线的港口。
1995年,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过境专列实现整列发运,并于1996年突破1万标箱。1997年4月,铁道部首创开通连云港至阿拉山口定点、定线、定时、定价、定车次的“五定班列”,运能、运时等比较优势明显增加,过境箱量增至3.4万标箱,巩固了过境业务领先全国的基础。
2000年6月,“海王星”号集装箱远洋班轮首航美国西海岸,结束了港口无远洋航线的历史,连云港港向国际枢纽港目标迈出重要一步。2004年12月30日,“连云港——仁川”客货班轮航线首航,是江苏省第一条国际客轮航线。
2000年至2012年,港口不断完善陆海联运物流网络,陆向形成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过境通道,布设9个内陆物流场站,开行13列集装箱班列,其中过境班列从中亚延伸至欧洲;海向开辟40余条集装箱航线、13条杂货班轮航线、2条至韩国仁川和平泽的客货班轮航线,基本形成内外贸并举、近远洋互补的航线布局。
2013年9月至10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先后提出。地处陆海交汇枢纽节点的连云港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于2014年5月建成了中国首个落地的“一带一路”建设实体项目——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2017年5月,中哈正式签署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一东门”经济特区无水港项目的股权转让协议,中方将持有无水港49%的股权。这是继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后,两国间第二个国际物流合作项目。
截至2023年底,连云港港共形成阿拉山口、霍尔果斯、二连浩特、喀什、满洲里5个出境口岸和中亚五国、中吉乌、中蒙、中土、中德、中俄6条班列线路;开通3条远洋干线在内的90条集装箱航线、29条杂滚装班轮航线、2条客货班轮航线和24条海铁联运通道、13条内河航线,一个“海河江、铁公水”立体完备的集疏运体系有效构建起来。
体制,越理越顺
1978年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国家指令性计划逐步减少,指导性计划逐步扩大,原有的以交通部为主的港口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1987年1月,遵照国务院《关于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会议纪要》精神,连云港港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以交通部管理为主调整为连云港市管理为主,交通部管理为辅,江苏省连云港建港指挥部合并到连云港港务局。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计划和物资供应体制仍由交通部管理。港务监督划出,组建海上安全监督局,实行交通部和连云港市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引航和岸线管理仍由港务局负责。财务管理制度上实行“以港养港,以收抵支,财务包干,一定四年不变”。
2001年开始,港口管理权限正式下放地方政府,2003年实施港口管理和生产经营职能政企分开,2007年实施引航体制管理改革,同步推进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连云港港全面实现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在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支持下,港口依托装卸业务重要板块打造资本运作战略平台,连云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4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顺利挂牌上市,先后8次在资本市场融资45.87亿元,港口股票的资源聚合力和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2015年8月,港口控股集团挂牌成立,负责全市沿海港口所有经营性资产的开发、建设和运营,推进全市港口资源一体化进程,翻开了港口建设发展历史新篇章。
地位,越来越高
1992年1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连云港。在庙岭新港区,他兴致勃勃地询问了港口发展情况。当听说西大堤建成后整个港湾可建成100多个泊位时,江泽民鼓励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94年5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连云港宣布“新亚欧大陆桥起点就在这里”,并留下了“巍巍天山皑皑雪,漫漫古道滚滚沙,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的诗句。
1995年9月,时任中哈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明确连云港为新亚欧大陆桥的出海口,哈国出口至东南亚的货物均通过连云港出口。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过境运输作用开始凸显。
2007年1月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连云港港时指出,“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
2009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江苏调研,第一站就来到连云港。他用《西游记》的故事勉励连云港,指出:“孙悟空的故事如果说有现实版的写照,应该就是我们连云港在新的世纪后发先至,构建新亚欧大陆桥,完成我们新时代的‘西游记’”。
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和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见证连云港中哈物流合作项目。特别是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上作出“将连云港一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的重要指示。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期间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为哈萨克斯坦产品提供了从太平洋扬帆起航的出海口”。2023年9月,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连云港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贺信,充分肯定中欧班列发展成效,深刻阐明开放合作立场,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连云港港被赋予了越来越重的职责使命、越来越高的发展定位,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枢纽支撑作用日益彰显。
1984年5月,连云港市被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编制的《连云港港口总体规划(草案)》,以2000年为目标,将连云港港建成散货、杂货并重的综合性内外贸易港口,成为中国沿海中部以远洋运输为主的枢纽港。
2006年,在国家新一轮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连云港港再次被定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首次被列入长三角港口群并作为三大主体港之一,布局煤炭、铁矿石、粮食、集装箱、原油等货种的运输系统。
2008年3月,国家交通部、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了《连云港港总体规划》,从而确立了连云港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的地位。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连云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赋予牵引江苏沿海开发、促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共同发展的重任,正式拉开了连云港港以“一体两翼”为构架的大开发、大建设序幕。
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提出将连云港建设成为“综合性交通枢纽、以重化工为主的临港产业基地和国际性海港城市”。
2021年2月,《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连云港港列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并确定为“国际枢纽海港”。
这一系列国家战略的相继颁布,重点突出了连云港港陆海转换、东西并进、开放引领的战略功能定位,为连云港港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引领和目标方向。连云港港寄望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加快建成国际枢纽港、产业集聚港、综合物流港和高效贸易港,在服务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大海扬波,浪击苍穹!新时代的连云港港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力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务实谱写出“一桥如虹贯欧亚、丝绸之路绽新花”的精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