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阅读空间,创建未来学习中心
2024-09-16袁艳华春花包信欣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变革影响和引导着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创新转变和角色功能的重新定位。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再造具有系统性、开放性、融合性、多元性和场景化特征,再造后的空间支持自主学习、教育教学、创新创造、数字学术、文化阅读等。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不是原有空间的简单升级,而需从顶层设计、技术支持、场景构建、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未来学习中心;空间建设;高校图书馆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08.007
Creating a New Type of Reading Space and Establishing a Future Learning Center: Taking the Redesig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an Example
Yuan Yan, Hua Chunhua, Bao Xinxin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fluences and guides the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patial form and the repositioning of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e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learning center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is systematic, open, integrated, pluralistic and scenario-based, and the reconstructed space supports independent lear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digital scholarship, cultural reading, etc. The space re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s not a simple upgrade of the original space, bu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and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s of top-level design, technical support, sce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Keywords Future learning center. Spac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library.
0 引言
随着我国数字教育的发展和育人范式的变革,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构性改变,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化、终身化的发展,这些影响引导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形态的创新转变和角色功能的重新定位。正如2021年12月在所发布的《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指南针报告》中强调的那样,高校图书馆应该在交互式学习、数字学术与协作等方面探索新模式与新场景,探索空间资源的功能创新和价值创造[1]。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研讨会上也就“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鼓励高校依托图书馆试点,希望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把图书馆建成信息服务中心、学生学习中心、教学支持中心[2],以支撑学习方式的变革,满足未来教育的发展。对于高校图书馆面向功能多样、开放融合的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是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创新转变和角色功能的重新定位,应呈现更多的教育本色,从特征到功能,从形态到场景都应适配未来教育逻辑变革的需要。
1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建设实践
20世纪70年代,F.L.Christ首先提出了“学习中心”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服务[3]。学者们在研究中强调了图书馆学习中心的作用,黄如花教授在对国外高校图书馆参与建设学习中心调研的一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延伸空间、教师科研教学的交流空间、创新思维激发的实践空间等拓展[4],使其满足未来教育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作为面向未来的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实体,在空间改造进程中已逐渐成为支持学习、教学、科研和创新的复合型学习中心。对于“学习中心”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如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将“未来、学习、创新”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主要目标,并且在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中融入了面向未来的多元化理念。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凯文格罗夫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技术和空间需求同步,改造成了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机会,一个专注于为未来创意校园社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5]。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按照空间再造11项原则在2019年完成了长达10年之久的空间再造工程,改造阅读空间、研究生学习空间、重建个人学习空间等,创造了一个更智能、更多元的服务空间[6]。
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也都在探索服务空间的升级改造和功能重组,并通过空间服务展现更多的学习支持,在学校的育人体系中发挥图书馆的主体作用。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按照学习中心的“教”“学”“用”三个层面对西区图书馆进行空间改造,并命名为“未来学习中心”。2016年4月投入使用,建成的开放共享空间、教学支持空间、学习支持空间和创新支持空间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和弹性化学习的需求[7]。这是我国高校首个以“未来学习中心”命名的空间改造案例。2017年,朱永新教授在其著作《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中,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和重构,倡导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并指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教学模式及形态构想[8],引起了教育界及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多个图书馆纷纷明确提出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构想,并付诸实践。2023年7月,“未来图书馆空间建设与服务畅想” 作为分主题之一也成为在哈尔滨举行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的讨论方向,并在圆桌会议阶段邀请业界专家就“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出谋划策[9]。至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图书馆等陆续开始筹划建设未来学习中心。从现有实践的总体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上多以技术应用和新型空间建设为主,而从构成要素来看,既包括各类型的实体空间,也有同步建设的虚拟空间。
2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及空间特征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应符合教育部对未来学习中心的定位,即“通过文献资源整合与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根据这一定位,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不仅是将图书馆空间形成“空间+”的形态,将资源与服务融入其中,还要将图书馆空间打造成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学习组织。如此,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应呈现以下特征。
2.1 系统性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应呈现系统性特征,从资源到工具,从硬件到软件,从环境到平台,从功能到模块,从局部空间到整体空间,无论是独立建设还是系统关联,空间内各要素之间都能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物质循环、能量互动、知识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平衡的、健康的、活力的生态系统。在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学术创新方面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具有逻辑框架、协作协调的流程化空间服务。
2.2 开放性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要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协作平台,教学课件、教科书、视频课程等开放教育资源是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显著特征;同时,服务群体之间能够在空间中呈现开放式的交流。其空间不仅跨越时空维度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还应打破时空的局限性,让用户畅游在超时空维度的元宇宙知识空间中获得沉浸式体验。
2.3 融合性
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的融合性不仅包括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巧妙结合和高度融合,即虚实时空里五维(空间三维、时间维和知识维)融通,也包括空间中数字科技的应用与人文素养的融合,0px3xEcUAkc2piKBN6hmRNQUZYqEAdUKKFVeNdNSMXk=即将科技思维与人文素养融合,将元宇宙与空间学术融合。未来学习中心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身份的空间利用中在融合特征,即“教”与“学”过程中的身份互换,教学相长。多元素的融合打造内生互联、智能协同的全景化、多功能、超时空的空间,以实现知识的融合获取,学习的开放无边界。
2.4 多元性
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图书馆空间具有多元性特征,空间应更加注重用户、设备、环境的互联和共享,注重实现资源共享和交叉学习,注重激发社群的活力和集体力量[10]。空间将是一个共在空间,即在空间的设计上强调学习环境的实时性和适应性,无论是静态的空间还是动态的空间,都能随时根据学习行为和反馈进行及时地数据分析和调整,使学习和服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空间也将是一个教与学共生的空间,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共享的共情空间,在其中可自由表达学习体会与感受,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5 场景化
新技术在学习环境中的应用使学习迎来了“场景化”时代,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图书馆也应具有场景化的特征。“沉浸式体验+情感+功能”的三维度结合,可为未来学习提供既灵活又智慧,既跨界又重组的能够促进能力提升的场景化空间。空间的场景化包括空间中学习资源的场景化和学习的场景化。前者利用图书馆场景特制的推荐算法,将图书馆各类资源变成教学和科研的关联性的数字资源。后者是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景相结合,利用元宇宙的技术使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如同置身真实场景中,进而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功能
3.1 支持自主交互式学习
标准化、个性化、定制化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基本方向。所以,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需要支持自主交互式学习,从藏书的空间向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人的空间”转变。空间布局上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设置不同功能定位的空间区域,如自习区、阅读区、研讨区、视听区、休闲区、展览区、体验区等,以导学、助学、促学的服务思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讨。如改造后的上海交通大学包玉刚图书馆设计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学习空间,分为有声讨论区、圆桌讨论区、半开放讨论区、新文科体验区等[5],并且在不同的空间区域注重相关设施的配置,支持交互式学习和交流共享,以实现智慧交互。在支持自主交互式学习上,也宜注重建设知识森林导航学习系统的知识图谱,并将其嵌入到采集式学习平台,学生可直接在采集式学习平台内浏览和查看知识图谱,充分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11]。
3.2 支持教育教学的融入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需融入和解锁应用技术,尤其要广泛应用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的融入,以支持教育教学的功能。在教学资源方面,将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变成教学和科研的资源,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和课程课件,通过多语种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形成泛在化的教学资源支持教育教学[12]。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教育平台将线下教室和线上课堂进行连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支持混合式教学,设置教学直播空间、慕课及微课录制空间,在教学过程方面,应用智能板书、屏幕反控、投屏互动、实时反馈等,与学生保持智慧交互,助力实现个性化学科教学。在教学效果呈现方面,通过教学情景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将结果展示给教师和学生,为课堂分析提供数据,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3.3 支持数字学术阅读
在国家“四新”(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大学科协同与交叉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由模式探索走向范式变革。在教与学方面要能够全面实现“课堂+线上+实践”的有机融合,使人人能够时时处处可学。所以,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的空间再造要支持数字学术阅读。在资源配置上,数学学术空间不仅要有数据文献、可视化的数字环境,还要有数字资源应用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在人员配置上,学科学术馆员要能够提供专业数字素养服务,如学科前沿追踪、情报数据分析、数字能力培养等。在服务方式上,能够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如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采用“专属空间+全程支持”的服务方式为学术竞赛队伍提供全程数据分析和知识产权服务,助力竞赛队伍取得了好成绩[13]。在功能方面,主要聚焦在数字技能培养、数字内容制作和数字成果创造三个方面。在数字技能培养上,要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数字平台获取有关的信息、数据和知识,了解并能够使用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软件工具,能积极参与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空间和数字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在数字内容制作上,要将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中产生的“鲜活知识”汇集成数据资源保存下来,形成数字记忆。在数字成果创造上能够进行数字学术研究产出,形成有价值的数字成果和科研成果,实现成果转化。
3.4 支持创新创造能力提升
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除了对教与学的过程提供空间支持外,还应提供激发创新思维的实践场所,可以是实体创客空间,也可以是虚拟创客空间,或两者的混合形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点任务。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创客空间将逐渐由实体空间形态向混合空间形态和虚拟空间形态发展。有学者调研国内高校图书馆,其中有25%的图书馆开设了创客空间,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碰撞和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场所[14]。虚拟创客空间作为对实体创客空间的补充和拓展,强调信息技术应用、在线学习资源共享、虚拟环境下的情境体验及创客间的线上交流互动[15]。构建虚拟创客空间需综合运用以多种新技术为依托的技术架构,以形成创客空间支持系统,提供服务支持、数据支持、模型支持和技术支持等。可将元宇宙融入高校图书馆虚拟创客空间的建设中,元宇宙的虚实融合与联动、智慧传感与全息映射等特性能很好地解决虚拟创客空间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可对实体创新产品制造全过程进行仿真及决策,使创新产品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优化,减少试错成本。
3.5 支持沉浸式文化体验
阅读能力是每个人胜任所有职业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尤其是沉浸式阅读更能促进每个人独立深度思考式学习,以及在团队中进行深度研讨。这种阅读方式要求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也应具有支持这种文化阅读的功能,承担培养学生全素养的任务。首先,可围绕某一学科或主题进行阅览空间设计,升级空间设备设施,精选学科资源,打造沉浸式的阅读空间,使学生与空间产生共鸣,从而引导阅读走向深入。其次,可布设立体化、有温度、有深度的复合式、虚实结合的文化综合空间,通过虚拟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激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阅读,进而提升全科素养。再者,“沉浸式”并不代表单一的安静,而是指通过空间与阅读资源的供给,以及与阅读服务的结合,给学生创造更多深度思考的氛围,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沉浸式的场景、多元交互的体验等。
4 高校图书馆新型阅读空间再造的思考
4.1 凝聚共识,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
高校图书馆试点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在中国高等教育中主动发挥新一轮不可替代角色的新机遇和新路径,是高校图书馆回归中心“学习圈”的良好机会。空间场所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伟大的工程,仅靠图书馆难以完成,需凝聚全校共识,上下一致塑造“协同与协作”理念、“共同与共生”理念、“合作与互助”理念,共同面对教育4.0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首先,以图书馆为主体树立整体意识、全局意识和协同意识,结合学校实情(类型、层次、实力)和学生需求,以系统观念进行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顶层设计,制定空间再造或改造计划和建设方案,不盲目改造,不回避问题。其次,在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空间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包括对图书馆原有空间的改造升级,还包括对校园内其他空间资源的功能改变,这需要学校有关层面统筹协调,整合学校各方面的空间和资源,形成一体化的空间管理体系,便于建设多功能、多元化的生态空间。再者,为避免图书馆空间再造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噱头”,从组织管理层面和业务指导层面,都要保障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不走样、不变形,围绕其功能进行有组织、有规范、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和建设,使其切实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释放潜能。组织管理层面由学校统一指导,业务指导层面可由行业协会进行专业指导,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和资金扶持,全力合作促进建设。
4.2 以人为本,构建虚实相生的学习场景
以用户(师生)为中心已成为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普遍共识和建设原则。从服务时间上到需求感知上,从空间场景上到多元体验上,都应以师生的便利、需求、接近和体会为根本来进行未来学习中心的空间建设。多样化、多功能学习空间的建设除以人为本为建设原则外,还要以技术为底座,实现虚实相生,做到空间、资源、人、服务之间的畅通链接,互相融通。包括空间之间、空间与资源之间、学生与空间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使学生在智能获取资源的空间中无边界,在泛在的场景中自主学习交流,完成知识的创造和创新成果的输出。目前,技术不仅仅作为一种学习解锁工具而存在,更是成了其中的重要部分,并且在不断改变学习生态[16]。虚实相生的学习场景就是学习生态的具体体现。学习场景的革命,使技术在赋能学习时,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尤其是ChatGPT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空间建设中要重视ChatGPT等相关人工智能的引入和应用,通过人工智能完成各类文字、图像等的创作和生成,支持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自主学习,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变革。
4.3 智慧赋能,优化人、资源、技术配置
以技术为底座,以链接为保障的空间场所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学习场景时,还要聚合多元资源,合力共建功能多样的学习空间。“场景”与“空间场所”是不一样的概念范畴,两者既相关联,又包涵更深远的意义。场景指的是以“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感知设备为载体、以事件为表现形式的行为序列总和[17]。场景化学习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通过5G、云计算,以及元宇宙技术,将学习应用场景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完成知识的交流共享、阅读的沉浸体验、数据的智慧交互等。空间场所的场景化学习构建需技术赋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突破学习环境的限制,将学术内容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学术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需通过技术将资源、空间、人之间产生关联和影响,应用数据分析、过程监控、个性化追踪进行学习者需求资源的智能推荐,运用虚拟馆员介绍资源概况,解答学习者的问题,进行学习导航。未来学习中心一旦将场景化构建的人、资源、技术三大要素进行空间优化配置,将会营造出泛在的学习空间场景,使学习空间成为“学生永远不下课、学校永远不放假”的学习场所。
4.4 着眼未来,多措并举,培养专业服务团队
馆员是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服务保障。服务团队的每一位馆员除具备诸多相应的学科背景知识外,还要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以便精确地规划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馆员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前瞻性地思考学习空间的需求和趋势,并创新地提出解决方案。馆员需具备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从多个学科视角深入研究图书馆未来学习空间重塑面临的挑战,能用实践经验整合优化各类学习资源。每一位馆员还要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同时能从容做到与其他人员的沟通和协调,通过共同协作和交流解决空间再造以及未来服务面临的问题,创新地提出解决方案。培养专业服务团队可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着手,营造协同共进、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学术氛围,培养馆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馆员自身成长。也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馆员提供多样的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优化其学科知识结构,提升其业务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图书馆补充高层次、多学科背景的创新型馆员。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变革影响指引着高校图书馆空间形态的创新转变和角色功能的重新定位。未来学习中心作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目前高校图书馆虽然对于未来学习中心的理解和实践有所不同,但是在为师生提供更加个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的学习体验的目的是一样的,需要从顶层设计、技术支持、场景构建、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学习中心将会根据师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风格,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并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课程内容,乃至于打破学科界限,鼓励他们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在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王宇,孙鹏.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逻辑起点、时代机遇与探索路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26-32, 40.
吴岩.加快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1):7-8.
CHRIST F L. Systems for learning assistance: learners, learning facilitators, and learning centers[J].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western college reading association, 1971,4(1):32-41.
黄如花,江语蒙.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全球进展[J].图书馆杂志,2023(9):4-11.
徐璟,董笑菊,李新碗.大学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4):12-18.
赵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燧石图书馆空间再造实例研究与启示[J].新世纪图书馆,2020(2):71-75.
樊亚芳,李琛,王青青,等.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与服务实践: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2(4):5-11.
万乔.未来学习中心:育人范式、基本特性及空间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9):57-65.
孙鹏,王宇,刘新勇.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缘起、现状、困惑与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2024,68(6):12-20.
朱永新,王鹏飞.未来学习中心构建的价值意蕴与路径[J].人民论坛,2023(9):5-13.
杨峰,张雪蕾,李娟.未来学习中心对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启迪与思考[J].图书馆杂志,2023(9):35-43.
蔡迎春,周琼,严丹,等.面向教育4.0的未来学习中心场景化构建[J].图书馆杂志,2023(9):12-22.
翟秀凤.全生命周期视角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服务机能探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3(10):37-39.
吴晓飞.面向未来学习中心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比较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3(6):13-17,44.
李默,杨彬.元宇宙驱动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创客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3(7):3-10.
朱永新,约翰·库奇.技术如何释放终身学习者的潜能?朱永新与约翰·库奇关于未来教育与学习升级的对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1-15.
武法提,黄石华,殷宝媛.场景化:学习服务设计的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8(12):63-69.
袁 艳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江苏常州,213164。
华春花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常州,213164。
包信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常州,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