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治理视阈下乡村智慧阅读推广:逻辑、动因、模式及路径

2024-09-16马毓杨吟兵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8期

摘 要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是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为工具帮助乡村居民丰富认知、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加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可行方式。论文基于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逻辑动因,立足推广主体、推广内容、目标用户、推广方式和推广效果5个维度探讨了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创新模式框架,并为解决好乡村智慧阅读推广中的技术治理短板提出针对性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数字乡村建设;技术治理

分类号 G252.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4.08.004

Rural Smart Reading Promotion by Technology Governance: Logic, Motivation, Mode, and Path

Ma Yu, Yang Yinbing

Abstract Rural smart reading promo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help rural residents enrich their cognition and accumulate knowledge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ans. It is a feasible way to accelerate industrial prosperity, ecological livability, rural civilization, effective governance, and a prosperous life. Based on the logical motivation of technical governa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rural smart read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ramework of the innovative model of rural smart reading promotion based o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promotion subject, promotion content, target users, promotion methods and promotion effects, and proposes a targeted strategy path to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technical governance in the promotion of rural smart reading.

Keywords Rural smart reading promotion.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

0 引言

2023年2月,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了《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报告表明2021年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39.1%[1]。在数字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背景下,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已达3.26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66.5%[2]。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化服务提升了乡村民生福祉、农业信息化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互联网应用普及率不断攀升,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也凸显出多元化、立体化、多维化特征,并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不断嵌入阅读场景下,农村地区基层群众的阅读需求也越来越呈现智慧化特征,智慧阅读逐渐成为乡村文化信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尽管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为乡村阅读推广的智慧演进提供了强力支持,但学术界对数字乡村建设中的智慧阅读仍缺乏人文意蕴的关注。由此,本文以推进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为目标,梳理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动因,归纳分析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模式和路径,以农村居民信息需求为中心,展开对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科学技术治理的深度探讨。

1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逻辑动因

在乡村,阅读不可或缺,它是乡村居民丰富认知、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加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可行方式。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阅读推广的智慧化转型和变革需要规避技术治理可能带来的风险,聚焦新兴技术的价值理性,辩证看待技术的工具理性,在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程序化、规范性、精准性与农村民意民情和自主参与之间找到契合点。从必要性而言,城乡“数字鸿沟”尚未消解、乡村产业创新路径不足、乡村治理能效发挥受限、乡村本土特色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是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动因。

1.1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因城乡发展在经济、教育、生活生产、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失衡,引发城乡居民之间在信息基础设施普及、信息技术接入、数字信息资源感知、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通信设备和数字信息的支付能力等方面呈现出不平等差异,进而导致“数字贫困”的社会现象。既有研究表明,数字鸿沟与经济收入、消费水平差距存在正向关系,即经济收入、消费水平低的地区相对较高地区会凸现数字鸿沟问题[3]。城乡网民在信息使用数量、频率方面差距明显[2],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对农民的思维方式、眼界格局、生活方式等具有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欠缺等现实问题也无疑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偏远农村地区较为落后,手机、互联网等用户数量不足、接入信息质量不高、信息数据开放共享不足等问题,导致信息有效传递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能够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内容的吸引力,丰富信息推广传播形式,扩充数字信息资源空间,培育和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从一定程度上能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帮助乡村居民平等共享数字经济福利。

1.2 加速乡村产业创新

技术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利用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提档升级,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乡村产业,驱动农业农村发展向“倡导绿色”“推进共享”“厚植开放”的发展目标转变,体现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目标。我国农村存在数字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活力不够,市场应用效能低下,农业农村大数据统筹利用不够,农村公共服务应用场景创新滞后和同质化现象明显的问题。究其原因,数字乡村建设在金融支持、政务管理、人才支撑、企业反哺等方面均存在不完善、不健全、不积极的问题。图书馆具有公平、公正、平等、共享的服务特质,是公民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和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消费中仍然是消费最多的基础设施[4]。因此,在当前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模式下,为了消解涉农数字化信息资源生产和应用的滞后性问题,图书馆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要立足国家战略,通过履行公共职能来矫正市场机制的竞争行为,实现政府、企业、图书馆、群团组织等协同发力,发挥多元主体协同效应,不断融合技术,致力于涉农信息资源数字化,将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技术资源、农业生产自然资源信息、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开发和推广,面向国家亟需的乡村振兴领域,推动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

1.3 实现乡村本土特色信息资源的传播、扩散与共享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各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地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具有独有性、差异性和比较优势。特色资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特色资源,诸如种植、养殖资源等;生活性特色资源,诸如生活习俗、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生态性特色资源,诸如气象资源、自然景观等[5]。自脱贫攻坚时期至今,农业新业态逐渐形成,初步形成了由劳动密集投入和大宗农作物生产为主的单一传统产业向生态、文化、智慧等多方向发展的态势;然而,部分特色产业定位模糊、创意研发不足、产品设计同质化,使得乡村产业竞争优势较弱。这就需要乡村智慧阅读推广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以乡风、民风、家风凝聚铸魂为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产业和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数字技术、人文风貌、风俗习惯、乡村气候、自然环境等各种要素,进而为乡村特色产业经济布局提供持续支撑。在阅读推广过程中,注重培育当地意见领袖,动员农村居民成为信息服务的供给端,成为乡村特色信息的输入者、输出者和传播者。

1.4 提升乡村治理能效

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渗透各类应用场景,为实现数字乡村“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建设方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技术嵌入乡村治理数字化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中国传统的乡村治理主要表现为“经验治理”,其理性化、科学化、技术化程度相对较低,并存在数字安全风险等问题[6];已经设置了数字村务、数字政务等乡村治理系统平台板块的地区,存在着平台实际应用效能不均衡,农村居民意见分散,乡村数字治理参与度低等问题[7]。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需要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下沉优质数字化信息资源,补足乡村数字化再教育培训中心,畅通农村居民信息需求表达平台,突显民主参与、决策、评价和监督。例如,农业信息发布与宣传、农业技术指导和咨询、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可以增强农村居民在基层事务中的自主话语权,为农村居民自治和提升信息素养提供支撑。

2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转型模式

在明确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技术治理动因的基础上,就可行性而言,在理论层面构建推广转型模式和框架,从推广主体、推广内容、目标用户、推广方式和推广效果五个维度,可以进一步阐释技术治理背景下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转型的模式,由此梳理出系统、协同的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技术治理生态体系。图1是基于信息传播和互动理论的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技术治理转型框架,以下将对其组成要素及结构关系进行阐释。

2.1 推广主体复合化

智慧阅读推广的主体是各项创新技术的实施者和应用者。基于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内容和信息、信息组织表达形式、农村居民阅读需求和行为,推广主体理应包括各级政府、图书馆、出版界、数据库商、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各级政府对技术创新乡村阅读推广提供研发和基础研究的支持,其他各类主体把握数字红利,帮扶农业、农村、农民享受数字福利,以此实现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文化偏好和信息需求的精准对接。

2.2 推广客体多元化

智慧阅读推广客体是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转型的主体资源。笔者认为,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客体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体现了我国各地区农业、农村、农民特点,满足不同村(社)居民的数字信息需求偏好,具备产业价值、文化价值功效和权威性的数字资源;二是满足当地数字基础设备要求,符合推广渠道和方法特点,能够帮助农村居民快速感知、引发兴趣、解决诉求的推广信息,如电子推荐书单、名人故事短视频、读物摘要、农业产业发展变化相关的信息图表和研究调查报告等;三是具备区域特色的智慧阅读服务品牌项目,在推广主体的引导下,科学遴选特色资源,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多重价值,实现农村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契合和联动;四是有关乡村居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引导、训练和课程等。

2.3 目标用户差异化

城乡发展失衡源于城乡基础设施、产业经济、物质环境、日常生活、公共文化供给、民生服务、居民受教育程度、思维习惯和生活观念等因素的差异。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常住60岁以上的人口占比25.86%,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18.24%,农村老龄化程度继续加深,已经接近于超老龄社会;在受教育程度上,15岁以上的农村住户人口文盲率为6.56%,其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乡村文盲率相较东部、中部地区较高;被调查农村户主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占45.05%、小学的占32.71%,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的分别仅为2.52%、0.53%,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8]。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目标用户要以教育相对落后、知识文化和认知水平有限、信息素养能力不足、年龄结构失衡的农村居民为主。此时,需要推广主体根据自身定位在农村居民产生需求、主动寻求、选择利用和分享传播的过程中强关联智慧阅读推广客体,有效解决居民们遇到的门槛和痛点,进而获得他们的欣赏、信任和依赖,潜移默化引导其阅读习惯和行为正向发展。

2.4 推广方式立体化

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介的数量大、种类多和风格独特,传播才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调动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9]。智慧阅读媒介和应用设施的变革使得农村居民阅读场景呈现出多元化、便利化、临场感、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发展态势。笔者认为,新兴技术创新乡村阅读推广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技术+乡村产业、技术+乡村教育、技术+乡村文化、技术+乡村治理四个方面,综合考量农村居民、推广内容和信息等特点,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推广渠道。

2.5 推广评价有效化

技术治理嵌入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评价的过程是以人为本、以民意为主的内生式运行逻辑。在此过程中,各级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数字形塑和支配关系致使乡村居民参与智慧阅读推广的自主性、能动性被削弱。这就需要以鼓励乡村社会表达和居民参与,激活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为导向,增强农村居民智慧阅读收益,宏观评价指标有阅读数量的增加、数字阅读素养的提升、获益人数的增加等,亦有如居民体验和满意度、居民口碑、资源的使用和下载量、居民的点击率和点赞率等微观指标。通过评价测度为农村居民满足生产生活信息需求、发挥自主能动性、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提供支持。

3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技术治理改革路径

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业农村智慧化建设,加快乡村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势必科学合理地利用技术武装乡村阅读推广体系。

3.1 政策供给提质增效,同频联动推广主体

智慧乡村阅读推广技术治理转型的重点在于既理性化又人本化地利用新兴技术赋能数字乡村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一是要抓紧数字中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政策红利,以“智慧”“信息技术”为建设和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找准乡村智慧阅读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做好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体系的顶层规划和区域协调衔接,建立健全乡村区域数字化信息和文化知识服务体系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新机制;二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信息产业应配置多元化的税收减免措施,诸如信息服务企业、信息技术开发企业、科技公司等,鼓励涉农信息资源的智能研发、生产和推广传播,消弭因信息服务市场化、商业化造成的城乡信息生产鸿沟;三是补齐乡村阅读推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支持乡村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支持乡村智慧阅读设施建设和传统阅读空间、设备的优化升级;四是加强乡村智慧阅读推广专项发展金融支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利用基金引导、投贷联动等方式,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回归本源,共同投资数字乡村建设。

在智慧管理、统筹规划、资源集成的环境下,提供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才是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困境时最具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途径。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10]。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11]。图书馆天然具有公共性价值拓展的使命,智慧阅读推广服务是消解供需不平衡,发挥公共文化效用的理想范式。在我国乡村,“农家书屋+农村图书馆”的数字农家书屋模式最为普遍,利用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龙头,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的统筹下,因地制宜,完善“县-乡镇-村”三级智慧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聚焦人文服务,以“为知识找人,为人找知识”的理念和温情,促进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内容和信息的可及、共享,降低不平等阅读现象,进而打破城乡信息壁垒。高校图书馆具备先进的图书馆数字技术服务经验和高端知识人才,由政策牵头利用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融入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推进乡村产业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推广。此外,出版界、社会企业、个人亦可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协同运作,合力推进城乡信息资源流通,以区域农业、农村、农民需求为导向,持续推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涉农信息、优秀传统文化、文艺精品等重要要素资源,推动优质信息资源向乡村渗透。

3.2 精准定位阅读内容,聚焦特色推广信息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将国家政策理论、涉农数字信息、农业产业技术信息、乡土人文、自然风俗、精品数字书刊、数据库等原始资源转化为能够解决农村居民突出问题的资源内容供给。技术治理必须以可测量的物理事实为基础,只有建立在精确的社会测量基础之上,技术治理才能保证科学性及客观性[12]。农业是复杂的科学巨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有着非常复杂的联系,由此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服务理应从推广单一农业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向农业跨学科知识适当倾斜;需要将数字资源进行细颗粒化处理,提炼出主题、关键词、文摘、引文等知识要点,重组、聚合、关联数字资源形成引导型乡村阅读知识库地图,利用虚拟技术直观地转化晦涩难懂的文本知识,以此降低农村居民阅读难度,帮助其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中去,进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求;聚焦细分区域农村居民认知、选择、初次使用、分享和持续使用阶段所面临的痛点问题,根据政务、生产、生活、就业、医疗等情境,围绕信息内容价值,融合知识精华,打造本土化、用户化的推广信息;持续磨合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试点示范服务项目和维系农村居民的情感关联,潜移默化地回应农村居民阅读需求,促进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可持续性,在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试点示范项目中挑选“典型经验”,各地区乡村结合本土特色自主地探索、优化、选择推广发展模式,由点及面地推动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工作,促进数字乡村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化治理和信息惠民服务的建设与发展。

3.3 有效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智慧阅读推广人才

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农村居民接触和使用电脑、网络设备、移动通信设备,参与社会媒体交互的情况相较城镇占比较低,仅占我国网民整体的29.8%[2]。农村居民图书阅读率为50.2%,农村成年居民听书率为31.5%[13]。农村居民阅读行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检验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服务水平的重要参考,为纾解城乡数字鸿沟,从短期来看,要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的机遇,推进硬件生态体系和软件生态环境的公共使用,提升智慧阅读推广的可接触性;可尝试利用虚拟技术打造数字孪生馆员,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支撑下,针对农村居民对农业信息、教育信息、健康信息等开展专项引荐和阅读指导服务,进而洞察和发掘其阅读漏洞,重塑其阅读行为;还可邀请专家学者下沉到农村基层,加强村民数字素养的线上线下教学和培训,招募“乡村网红”“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本土意见领袖创建案例型智慧阅读推广信息,为弥合城乡信息不对称,营造社会共同进步的积极态势。

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其如何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长期来看,中央和各地政府应该鼓励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增加数字素养教育内容,改善农村居民在数字素养方面的缺失,最大程度缩小城乡居民信息分化的代际传递。此外,在家中无任何上网设备的农户调查中,50岁以上的受访者占比98.96%[8];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我国非网民总数的51.8%,60岁以上非网民群体占全国非国民总数的39.8%[2],乡村老年群体在全国接触互联网人群中位于最底端,其信息获取兴趣缺乏、受教育程度低、沟通能力较差,在数字设备获取、互联网连接、数字化阅读能力等方面出现信息贫困特质,较少接触到数字红利。鉴于促进非网民上网的首要因素为“方便获取专业信息”[2],以农村信息贫困老年群体为特定推广对象,充分利用乡邻关系、亲子关系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发挥公益组织和志愿者阅读推广服务作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讲座培训,科学利用技术营造友好信息环境氛围,拓展乡村阅读推广的数字适老化升级,帮助农村老龄居民克服智慧阅读的技术阻碍。

3.4 立体拓展虚实阅读空间,科学管控智慧阅读平台

基于技术赋能乡村阅读推广的不同应用场景,助力提升农业智慧化水平,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立足于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匹配和支持地方农业生产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农业商品流通、农业气象、农业旅游、信息技术、阅读方法等知识要点,实现内容智慧再造,以可视、可触、可听、可嗅等全景化、沉浸式的感知方式拓展乡村智慧阅读方式,让乡村阅读和场景从一维向多维转型,有利于农村居民在忙碌的生产生活间隙利用碎片化时间,便利地在智能终端进行深度阅读体验。

(1)增强农村文化氛围,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我国农村社会是以血缘、宗族为特点的社会运行模式,依托公共社会化服务平台和自由媒体平台,动员阅读需求者和阅读受益者积极参与阅读学习社群等,鼓励其从文化参与者成为文化输入、输出者,将本土优秀的乡土人情、传统文化、名人故里、民间故事等向其他农村、城镇有效传递、扩散和共享。

(2)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新农村教育路径。图书馆、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公益组织、民间达人等要以数字农家书屋为基点,以特定主题持续开展全景式立体教学,多主体协作从内容设计、资源配置、特色打造、情感交互上升级阅读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科学养殖种植水平和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发挥精神文明传承作用。助力乡村科学治理。受教育程度一般被视为影响公众主观评价治理绩效的重要社会特征因素[14],农村居民文化和认知水平较低,存在对社会治理绩效信息的收集、识别和分析上的感知偏差,由此,在平台互联互通公共文化线上线下空间时,要加强智慧阅读平台管控,增效农村居民“红色+智慧”阅读行为,打造智慧阅读良性生态体系,积极发挥良好精神文明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乡村居民对社会治理绩效的正面感知,进而激发其参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自主性,有效维系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公共性。

3.5 注重分析智慧阅读推广效益,有效实现推广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村居民信息需求满意度是检验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效益的一个关键指标,因此新兴技术赋能乡村阅读推广,强化农村居民阅读自我能效的同时,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内容、信息、渠道和方式的设置需要同居民信息需求相匹配,以促进农村居民参与感和获得感。其次,推广内容和信息的精准度不偏离需求。鉴于科技发展带来的阅读结构偏食、同质化阅读、冷漠阅读等缺陷,合理利用技术,需要引入农村居民阅读满意度分析功能,规避技术霸权,实时、快速地捕捉、甄别、筛选、分析,获取智慧阅读推广内容和信息关键感知点,采用多元、立体、交互的表达形态展现关键感知点,采取差异化的智慧阅读推广信息和方式,通过图文、短视频、口述片、项目实践片、虚拟游戏、数字藏品、数字文创、实景模型等媒介,精准响应乡村居民在各个场景和阶段的兴趣和关注点,以达到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推广效果。再次,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生态体系持续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广主体能否及时调整推广策略和路径,以使内容和形式具有乡村本土“地缘性”,避免生搬硬套乡村智慧阅读推广试点示范项目发展模式。只有因地制宜聚焦符合乡村地方特色的数字资源,才能创立本土智慧阅读推广品牌。最后,依托党建、通讯、文化等各类“数字网”赋能乡村阅读推广的网格化管理,通过推广主体、推广内容和信息下沉网格开展智慧阅读推广服务,畅通农村居民阅读需求反映渠道,以此紧密联系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热点,深入浅出地影响其数字阅读行为,让其感受到知识文化与网络娱乐的差异,使“数字网”成为居民们认可的权威资源和专家聚集地,这有利于增加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用户粘性,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是近年来基于乡村阅读推广实践和新兴技术耦合产生的新研究领域。在当前乡村阅读推广面临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讨技术的“理性+人文”为何、如何赋能乡村阅读推广,为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内生式转型带来了新的研究视野。本文探讨了乡村智慧阅读推广和技术治理的道义逻辑,围绕智慧阅读推广主体、客体、目标用户、渠道方式和评价梳理出乡村智慧阅读推广的转型模式,并进一步提出了技术治理驱动下乡村智慧阅读推广改革路径,期望能从信息文化建设驱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方面,为促进数字乡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年)[EB/OL].[2024-04-09].http://www.cac.gov.cn/2023-03/01/c_1679309718486615.htm.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4-04-09]. 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322/c88-10964.html.

罗廷锦,茶洪旺.“数字鸿沟”与反贫困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8(2):11-18,74.

冯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中的公共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91-102.

卿弯. 产业链视角下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6:18.

赵成伟,许竹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机理、问题与策略[J].求是学刊,2021,48(5):44-52.

苏岚岚,彭艳玲.数字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民实践参与度评估及驱动因素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68-179,199-200.

魏后凯.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3[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273-275.

周伟,王欣瑞.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信息传播困境与策略探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1):70-75.

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4-04-09]. 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103/t20210323_923230.html.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2024-04-09].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刘永谋.高能社会的科学运行:斯科特技术治理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9,36(1):72-76.

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2022年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持续稳定增长[EB/OL].[2024-04-09].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3/04-23/9995143.shtml.

PARKS R B. Linking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84,44(2):118-127.

马 毓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办公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重庆,401331。

杨吟兵 四川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 重庆,401331。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社会美育视域下艺术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SKGH273)系列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