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玉山文脉 打造书院学堂

2024-09-15贾玲玲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教育专家程红兵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一书中提到,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最核心的主线就是价值观念的塑造、传承和坚守。

西安市蓝田县蓝关街道东街小学位于县城东街,坐东向西,是当地一所负有盛名且历史久远的小学,学校的文化积淀极其厚重。东街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当时以“蓝田玉山书院”在县署西冠名立校,后于民国六年(1917年)迁校址于东街,即现今的东街小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废科举兴新学,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蓝田将“玉山书院”改立为“蓝田高等官小学堂”(县立高等官小学堂),至今已持续办学120多年,有历史记载的学校办学负责人33位,蓝田县蓝关街道东街小学是蓝田县创办最早的小学,是县办现代小学的“先声”。

一、传承玉山书院的文化根脉

1.探寻玉山书院文化之根

玉山书院创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当时的知县阮曙创建。书院位于陕西省蓝田县,是蓝田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书院原建筑规模包括大门5间、厦房6间、二门5间、讲堂5间、上房5间,以及供学生使用的东西肄业房共计30间。这一建筑规模在当时是相当宏大的,体现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书院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考勤、课程安排、考试制度等,都由当时的知县亲自过问和管理。在书院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整顿和复兴。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知县马学赐对书院进行了重新整顿,加强了教学管理。嘉庆八年(1803年),知县庄达吉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设立了月课生童膏火,并制订了详细的考课规条。玉山书院作为蓝田县的重要教育机构,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蓝田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东街小学是在玉山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玉山书院与蓝田县东街小学在历史沿革和教育发展上有着深厚的联系。

玉山书院作为东街小学的前身,为东街小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东街小学则继承了玉山书院的教育传统,继续在蓝田县的教育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学校创办初期“蒙以养正,圣功也”的教育思想,确定了“养正厚德、明理成人”的核心理念。“蒙以养正,圣功也”,出自《周易·蒙卦》的《彖传》,意思是针对儿童内心固有的淳朴心性,予以正确启蒙,培养其走上正道,这是神圣而重要的事业。儿童的心性如一面明镜,物欲未染,但儿童的心智却蒙昧懵懂,一片混沌。要把握时机给儿童灌输正确的道理,这样才能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才。

学校初始校名“玉山书院”中的“玉”和“山”两字,凝练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即“用山的坚实蕴养玉的品质”,是希望老师能有大山一样的胸襟,包容、坚韧、刚毅、成其土石,内蕴不凡,教育我们的孩子像玉一样细密、温润、高雅,表里如一,锐廉而不忮。

2.传承玉山书院文化之魂

东街小学创建于清朝末年,结合当时的办学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如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于此,学校提炼出“养正厚德、明理成人”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育理想的执着,以登高望远的眼界和以人为本的情怀,提炼出“培养品正学子、成就德厚良师”的办学目标和“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围绕教学理念,明确了“崇德、博学、传承、创新”的校训,“明理诚信、自强创新”的校风,“身正德高、精业博学”的教风,“乐学志远、大气灵动”的学风,走出了一条“创和谐环境,促优化教学,育创新人才,办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

东街小学传承并发扬百余年来的办学优良传统,逐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学校的品牌概念,向管理要质量,靠教研创一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传承中创新,构建科学精细的管理体系,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发展策略,以人为本,聚焦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聚焦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以夯实常规工作为基本点,以精细化管理为切入口,以有效教育教学为增长点,以特色项目建设为提升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新亮点,坚持“夯基础、强特色、精管理、讲实效”的发展思路,注重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管理水平,让学校成为获得家长、学生及社会普遍认可的优质学校。

二、厚植玉山书院的价值沃土

为了在全体师生和家长中,厚植并传承玉山书院的价值观念,学校结合阶段性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养正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营造“养正”文化氛围

在学校的环境创设时,分楼层从“正言、正行、正德”三方面进行文化布置,根据每层的主题,精选国学经典、历史故事、校园活动等内容进行布置,以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目的。在每层设置开放的“养正书吧”,并制订了“养正书吧公约”。

2.创新“养正”教育途径

小学阶段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期,高尚品德的塑造期。学校认为,“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最好的教育理念,因此,学校申报了《“养正”教育下做“最好的自己”的方法与途径的探究》《数学课堂“养正”教育行动研究》的市级研究课题。积极行动、深入研究,不断规范孩子的言行举止。2019年,学校被确定为“西安市品质课程实验学校”,一直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和核心素养的新型课堂,学校以基础学科如何渗透“养正”教育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品质课堂。学校还将各项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了“养正”框架下的德育课程体系。

3.融合“养正”教育力量

要使“养正”教育落地生根,真正助力孩子成长,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学校向家长委员解读玉山书院的教育思想,以及做“养正”教育的缘由、途径,细化了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及职责要求。学校要求每班都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家委会由每个班家委会的主任、副主任组成,并要求家委会委员要带头在“养正”框架下教育引导孩子、客观评价孩子,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和学校的同频共振更凸显了“养正”教育的效果。

4.健全“养正”评价机制

学校编写了《“养正”手册》,从道德情操、学习习惯、健康生活、艺术发展、劳动实践等五个方面分年级对学生提出了有梯度的要求,形成了“养正”评价体系。还编写了《“养正”学生成长记录册》。“养正”教育让生命的潜能与活力得以最大限度地迸发与张扬。“养正”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对班级的评价。实施的是“班级五星章”评价,即每周学校从安全、纪律、文明礼仪、卫生环保、实践创新等五个方面设立五种星、16个指标对班级进行星级评价,并颁发“五星章”奖牌。二是班级对学生进行评价。依据“养正”评价细则,开展“养正之星”集卡兑星争章活动。每月少队部组织“晒章”,评选出月“校园养正之星”。学校期末结合每月班级和学生获奖情况对“养正之五星班级”“养正之五星少年”进行奖励。“养正”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争先创优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5.涵养“雅正”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开展“我身边的感动”师德讲述活动,让教师学会发现他人优点;通过开展“我的师德故事”讲述活动,让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超越自己;开展“师德大讲堂”活动,让教师学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开展“探究新课标,落实新理念”各学科新课标学习分享会活动,教师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学习,深入研究,各教研组分享交流学习,此外还特别组织全学科教师开展“新课标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科大教研活动,切实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三、打造玉山书院的未来学堂

1.复兴玉山书院的精神文化价值

书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开展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经过1200余年的发展,书院遍布全国各地,对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以及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明代,书院走出国门,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近代以来,因新学、西学的加盟,书院又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1901年,光绪帝发布诏令,改设大、中、小三级学堂,使书院由古代迈向近现代。玉山书院是蓝田几百年来的教育主阵地,今天,我们期待将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挖掘和展现书院的文化基因、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创造、文化传承、社会担当是传统书院精神文化可持续发扬的三个核心。书院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是“成人”,是“为己之学”——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增进学问。青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提到他所推崇的书院精神:一来是师生的感情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他提出要用书院和学堂两者的长处来进行教育改革。作为玉山书院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东街小学在自身的办学发展历程中,将传统书院“成人”的价值观与当前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充分融合,不断发展和优化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教学哲学。

2.筑牢东街小学的文化根基

学校文化的建设、传承、发展是一个永不止步、持续精进的过程,玉山书院所蕴含的传统书院文化就是东街小学最深厚的文化根基。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国家课程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未来,学校将持续深挖玉山书院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把传统书院文化的精髓融入东街小学的学校文化体系中,让传承千年的书院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牢。

3.打造学用一体的书院式学堂

在课程规划上,学校将统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探索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整合方式,坚持“五育”并举,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借鉴书院文化与学堂文化各自的优势,以小书院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形态设置德育小书院、科学小书院、人文小书院、身心小书院、艺术小书院。在小书院的统领下,开设以各门课程为基础的小学堂,转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主线的课堂教学形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学习为主线的学堂教学模式。

4.营造“教书育人大先生”的精神家园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之内涵: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教育家精神从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走来,正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并体现在每一位教师的“当下行动”中。传统书院的“大先生”正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家,学校将继续弘扬书院文化,引导教师以教育家的生命自觉去影响学生、唤醒学生,让东街小学的每一位教师讲好东小人文故事、讲真教师生命故事,做好有故事的教育人,争做故事里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