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复与日新:中国近代发展停滞浅思

2024-09-15刘帅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近代的中国在17世纪之后逐步衰落。其因长期领先,之后却陷入停滞状态,无法进一步突破新形态,给思想界带来了困惑。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写道:“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它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和印度可以说还在世界历史的局外,而只是预期着、等待着若干因素的结合,然后才能够得到活泼生动的进步。”中国近代的停滞与衰落,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根源,也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呈现出的自在倾向和自为倾向

韩茂莉在《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中写道:“传统观点一般将推动农业起源的原因归为社会发展与动植物驯化,20世纪60年代一些国外学者全方位审读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命题,即农业需要人类付出比采集、狩猎高得多的劳动代价,而且实现这两种生存方式的转变还涉及漫长而艰巨的物种择优汰劣的选择驯化过程,没有万不得已的外界强大压力和持久不懈的实践努力是不可能完成的。”

其他物种的演进展现的是对环境的适应,而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这种特性外,还体现出另一种改造利用环境的倾向——一种主动创造性。一个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一旦停止了奋进创新的姿态,就会逐步被贪婪和惰性所吞噬,整个社会就会进入下降通道,重回自然丛林法则,重回其他物种演进所展现出的对环境的被动适应状态。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为人类活动这种积极的创新或“被动懈怠陷于惯性”的不同倾向,呈现出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主导特征的创新性发展阶段,或者以适应自然环境和旧有社会环境为主导特征的惯性发展阶段。前者就是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自为倾向,而后者就是自在倾向。

二、人性贪婪与惰性的一面在任何一个社会体系和文明中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类是群居生物,必然需要一种组织形式。为了生存繁衍,抵御自然灾害疾病,抵御大型动物的威胁,尤其是抵御其他人群的掠夺杀戮奴役,或者为争夺资源发生争斗,以及规范与协调组织内部人员的秩序与关系,而人类组织需要有经验、有智慧、有决断力、有远见、处事公平的人来承担关键的责任并行使权力。

权力带来了秩序,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暴力。权力更是与责任须臾不可分离。一个群体天然形成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掌权者和被管理者。随着掌权的治理团队的专业化发展,就出现了治理团队以群体利益为先还是以治理团队的利益为先的导向问题,二者常会发生背离。同时,特权、世袭、腐败、低效也将导致治理体系的内溃。腐败、特权、权力世袭(三者使治理出现非专业化倾向)的诱惑与侵蚀时刻考验着治理团队的每一个人。几千年来上演的各种不同政体,就是治理团队(专业化)如何诞生,权力掌握在哪个利益群体手中,最终权力主要为谁服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权力与资源的多重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和结果。离开了治理团队的专业性,背离了最广大群体利益的诉求,或者长期违背公平正义,这种体系必定会崩溃。

人性贪婪与惰性的一面在任何一个体制和文明中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类社会的演进,一方面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摆脱人性的贪婪与惰性的制约与束缚。尤其在历史面前,一代人可以励精图治,两代人可以,三代人呢?制度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推进制度发展和运维制度的人也要有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创新的体系和制度需要有理想信念、坚持创新和原则的人来推进。问题在于,社会在演进中,标准不是僵化的,人也不是僵化的,社会环境也在变化中……

三、无往不复、吾以观复与中庸之道

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首先,中国近代的衰落与停滞是思想、态度和方法的停滞。虽然《易经》《老子》等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理论依旧建立在矛盾的往复运动之中。《易·泰》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又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成为后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后代社会因为长期领先,稳定始终是首要问题。主流思想者缺乏革命精神,多推崇三代之治和圣人,大多只会因循前人经验和进行局部的创新改造,也就是给旧有的思想系统打补丁。这是一种创新和批判反思精神的缺乏,这是一种发展态度和发展目标的停滞与僵化。历史可以给中国更多的时间,但进取的其他文明不会等。

在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为往复运动的认知图景提出了另一种可能。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当然还有第三种图景,但是随时可能夭折在自然进程中。但如果把有限的文明、暂时领先的历史当作历史必然图景,那么在认识和实践上必然是狭隘的、自以为是的。这种保守落后的认识与实践,这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情态疲态,使曾经在世界领先的中国文明在近代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一样,在领先自满的昏昏欲睡中错过了继续领先的各种机会。

此外,大一统的皇权思想、政治体制以及传统,强化了这种守旧思维和体制的韧性。而着眼于积累和延缓贫富差距的重农抑商的发展策略,是基于农耕定居文化的一种人道的、文明的发展策略,却僵化地贯彻了上千年。这种不变的经济发展思想和策略最终导致中国在文化方面从领先走向没落。这也是近代中国经济模式、发展模式停滞的原因。

大一统的皇权思想为减少战争、形成内部市场、抵御外敌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但也为统治精英提出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大一统的韧性使思想和体制改革步履维艰。中庸之道在文化精英、统治精英中成为共识,使其变得盲目自信。无往不复、吾以观复的思想,使其对变革与创新失去了兴趣。重农抑商的经济手段,进一步导致经济发展模式受限。散落在民间的专业人士的技术乃至科学突破未能转化为社会需求,而沦为小众的“奇技淫巧”。如果没有有效的、持续的社会需求,那么科学持续地、成系统地推进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政治制度、经济政策限制了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既没有基于新经济模式的阶级阶层群体的出现,又导致整个社会对改造自身制度缺乏共识与需求。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下落过程。

四、社会发展是策略的竞争,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物质世界没有目的性,而人类社会具有目的性,人类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借助生产力基础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构筑了不同的、体现其经济关系和共同意愿的上层建筑。这个过程虽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体现,但也要受制于物质基础、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规律。所谓自为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自觉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尊重规律,尽可能超越物质限制和认知被动,选择更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策略来生存发展,而不是被动的、惯性的、懒散的甚至逃避的发展。当然,这种对物质限制和认知被动的超越是有限的、逐步的、具有目的性的。

承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个规律,并不是说承认宿命论。简单来说,物质条件允许,主观上主动把握这个社会规律,则有可能助推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生质的变化,较快地达到一个新质社会。物质条件允许,社会意识躺平或拒绝改革,可能要反复走许多弯路,经历几代人几百年,乃至陷入停滞、崩溃、倒退状态,直至被其他社会文明超越后,再以落后的方式进入到新质社会。回顾历史,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社会文明仍旧停留在原始部落时代,也有一些社会文明跨越几个阶段进入到当下主流的社会文明状态。客观规律(自然规律)是需要人类遵循利用的,是一种外部力量。而社会规律是人群系统的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策略竞争与自然筛选所呈现的历史规律。只要基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总有某个社会或文明会率先采取较优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不断改进。

自然规律我们只能遵循或者利用,而社会规律则需要我们主动选择创新性、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策略来自觉实践,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反映。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发展模式的策略竞争,并通过历史进行自然筛选。人类社会的发展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但也是人类创新性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

五、社会意识既能推动又能限制社会发展

人类基于实践的理论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社会发展。没有这样的认识,就没有这样的实践。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可以说,没有革命的社会需求,就没有革命的社会实践;没有革命的社会实践与理论,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革命的社会实践很难取得成功。毛泽东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作为旧有的统治阶级,大一统的皇权是不会主动退出由其垄断的权力舞台的。在领先文化体内没有从思想、决策、社会需求、经济基础产生决定性革命因素的情况下,不到这种文化体被更新的体系击破时,它往往会囿于物质基础、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和人性的贪婪与惰性而泥足不前。列宁也曾预言,在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可以率先建成社会主义。这也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强大而完备的旧有制度体系面前,只有基于另一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而构建的新质制度体系才可能以超越的姿态击败它。而旧体系这种落后状况又在已然落后的具有强大文化根基的文化体系内孕育着新的超越。

大一统的文化体系和中央集权强化了体系的韧性。这种强大的、具有韧性的、有着稳固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并曾经长期领先的文化体系、制度体系,可以随着时间,随着人事代谢,在人性的贪婪与惰性面前走向崩溃,却仍然可以在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基础上,沿着旧有思想和制度轨道进行重建和局部革新,呈现出一种往复停滞的状态。直到基于另一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而构建的新质制度体系以超越的姿态击败它……这些便是中国近代发展停滞的深刻内因。

六、五种文化精神应该长期坚持

认识事物,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把握事物确定性的一面是最难的,而人一旦生成习惯、看法和个性,改变自己是最难的。这就形成一种矛盾,外界事物是在不停变化中的,人要在其变化中把握其确定性;而人的思维经济模式和惰性又使人容易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而无法跟随外界事物的变化。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会也是如此。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如果要说其文化精髓,我认为:一是天行健的进取精神与卑以自牧的谦恭敬畏态度;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命与自我革命精神;三是以仁德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四是以团结互信互利为根本的和谐文化;五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

中国近代的停滞与衰落,是长期领先引起的盲目自信,进而导致进取精神的衰歇,是政治、经济、产业观念与政策的守旧所致,是社会思想与实践的全面落后所致,也是基于前者而进一步导致的新质生产方式、新质阶级和推动新质社会发展的社会需求缺乏所致。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一方面要秉承天行健、积极进取的姿态,传承日新、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放弃中庸之道,拥抱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一方面,要始终以探求新知的姿态,谦虚谨慎、卑以自牧的精神向其他人类文明不断学习,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

在历史面前,那些宣称终结了历史的人,其理论一再被终结。无论是在社会史,还是在哲学史、科学史领域的类似断言,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