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美劳”综合育人的三个着力点

2024-09-15陈险平柯苏云吴学书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身体素养、人文素养和劳动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体美劳”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处弱势,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致力于补足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短板,为学校做好“体美劳”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体育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和品德发展,致力于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品质和协作精神。美育是提升审美、陶冶情操、温润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学业提高能力和个人成长十分必要。在坚持“五育”并举的同时,如何推动“体美劳”协调融合育人功能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个着力点。

一是整合资源配置,科学谋划布局。优质的师资力量、完善的场地设施、一定规模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学校进行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基础。因此,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体、美、劳教育体系非常重要。为此,学校应重视基础保障,统筹社会各方资源。首先,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培养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师队伍,补足师资“短板”。其次,学校应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进入校园“传经送宝”。如邀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勇于担当的企业家、品德高尚的劳模工匠等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地方,要用好用足“银龄计划”政策,返聘有美术、体育、劳动教育教学经验的退休教师,发挥他们的特长。最后,要用好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馆、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提供充足的条件保障和广阔的实践天地。

二是发挥资源优势,创新课程模式。学校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将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特色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体育和劳动教育项目纳入地方课程,如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的黄梅戏、英山县的缠花、团风县的湖北大鼓、武穴市的岳家拳、红安县的绣活等,让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中积淀教育力量。同时,学校要制订不同学龄段和不同年级的培养计划,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空间与维度,通过“教会、勤练、常赛”,引导学生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开阔视野、开发智力、愉悦心情,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守护好精神家园。

三是推进协调发展,促进互动融合。事实上,“体美劳”三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劳动美相关的知识,增进他们对于身体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领他们在运动中、劳动中以美健体,给生命打下阳光健康的底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赋能。在美育中融入体育、劳动教育精神,在体育中贯穿美育、劳动教育思想。以体健美,以劳悟美,感受美的力量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劳动中融合美育、体育观念。学校美育课程设置可以充分融入蕴含体育、劳动教育“元素”的内容,如观看体现体育、劳动精神的运动项目比赛。在文艺编排与音乐艺术中结合体育、劳动的动作,使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劳动美有更艺术化的感悟。在劳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紧密围绕“劳动创造知识”“劳动与艺术”“劳动与体育”等主题展开教学设计,让劳动与体育、美育建立有机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劳动教育,如在体育课上安排学生搬运器材、摆放教具、整理场地等。

总之,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因此,要强化“体美劳”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推动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互鉴共进,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