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探索
2024-09-15吕昕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价从重知识与技能转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科学的评价对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四年级上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以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握是基础。《芙蓉楼送辛渐》的教学目标是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四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高洁的精神品格。目标明确,教师才能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和如何评。本课例以设计学习任务单为抓手,让评价融入教学,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助推素养目标达成。
一、初读诗文,激发体验
教学古诗,重在读通、读懂、熟读成诵。《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情谊,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根据本课特点,设计学习任务。
“初读诗文”学习任务
活动一:诗题我来解
【要求】
1.阅读单元导读,把握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2.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注意停顿和节奏,理解诗题的含义。
活动二:诗文我来读
【要求】
在初读环节中,通过三个层次的读来体验诗文内涵:
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二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三读,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活动三:“诵读诗文达人”挑战
【要求】
小组内比一比,全班比一比,看谁是诵读诗文达人。
【评价】
正确流利、字正腔圆、有韵味、有节奏。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提示,自主完成“诗题我来解、诗文我来读”两个学习活动,师生合作完成“诵读诗文达人”挑战学习活动。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对照评价标准——“正确流利、字正腔圆、有韵味、有节奏”,学生开展自主评价,检查字音是否会读、声音是否响亮、是否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和节奏等。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点评。教师评价时,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主动诵读,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体验中主动朗读、主动梳理、主动积累。教师的教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是能力,要在教中实现学科育人。学生要主动地学,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展核心素养。学生评价也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考查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情况,为教学效果提供判断依据,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二、品读动情,丰富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的“阅读与鉴赏”教学明确指出,结合学情,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作为本节课重点;将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作为本节课难点。为了更好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笔者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学情,设计了“品读诗文”的学习任务。
“品读诗文”学习任务
活动一:借助方法,读懂诗意
【要求】
请同学们回顾古诗学习的方法,开展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古诗的基本含义讲清楚。
活动二:展开想象,理解诗句
【要求】
1.借助想象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
2.抓住关键词“寒”“孤”体会诗人所处的状况,并尝试用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
活动三:借助关键词,感受品格
【要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及图片,理解“冰心”“玉壶”的寓意。
2.补充诗人的经历,感悟诗人的心境及品格。
活动四:配乐吟诵,感悟诗情
【要求】
1.借助画面,配乐吟诵古诗。
2.尝试背诵古诗。
在活动一“借助方法,读懂诗意”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了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活动二“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教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应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并以图片对比,凸显作者送别好友时的心境;借助音乐,引导学生代入送别时的场景,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中,能够加深对诗的内容和感情的理解。
在活动三“借助关键词,感受品格”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片冰心在玉壶”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中作者借“玉壶”传达出的人格志向。随后,教师可补充诗人经历,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感悟诗人的言外之意。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王昌龄的诗句作为媒介,串联其人生经历,加强学生对诗人品格的理解。
在具体任务的指引下,教师要提高评价意识、评价手段、评价能力,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引导学生通过寻找离别景,感悟离别情,读懂诗人的内心志,表明自己的内心志。在教学实践中,达成教学目标。
三、赏读抒情,深化体验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部分指出,学生要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习得古诗阅读的方法,在赏读中拓展运用。基于此,笔者设计了“赏读诗文”的学习任务。
“赏读诗文”学习任务
活动一:一起来学习
【要求】
请大家根据学习提示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活动二:一起来交流
【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赏读环节,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二),让学生结合相应的学习提示,体会诗人情感。既要实现古诗学法的迁移,练习本课所学习的古诗阅读方法,又要扩大阅读积累,进一步完整了解诗人的品格。
设计教学任务单,让教与学的过程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延读化情,升华体验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其他描写人物品格的诗句,拓展同类古诗,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因此,笔者设计了“延读诗文”的学习任务。
“延读诗文”学习任务
【要求】
1.搜与编:搜集跟王昌龄一样,有着“正直、纯洁”气节的人,自编古诗文采蜜本。
2.画或唱:古诗配画或者古诗新唱(选其一)。
让学生在古诗吟诵、品味、想象中自读自悟;让学生徜徉在古诗词中,由点到面,体会古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语言表达。通过拓展延伸,架起语文由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初读到品读,从赏读到延读,本课建立了“教—学—评”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的学和教师的评都围绕核心素养目标展开,评价贯穿教和学全过程,最终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