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慢节奏中实现中职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2024-09-15张卫平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部分中职语文教师认为,语文学习要高效就得像“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样,即只要教师有足够丰富的语文素养和教学技能,再差的学生也能“教”得好。但部分教师却十分迷茫:为什么课堂上讲了那么多,学生反馈的结果却还是与期望相差甚远呢?语文教学是不是必须要摆脱传统的以教促学,才能与众不同呢?时至今日,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仍有疑惑。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中职学生仍处于需要被引导的阶段,但到了高三,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面临实习和单招的双重任务,语文教学应更偏向于试题练习和简单的应用文写作。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要有清晰的认知,中职语文教学需要从一开始就慢下脚步,从教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文本的视角,去发现不同视域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在不同的视角下,进行教与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其一,部分中职学校的领导人为地割裂了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必然联系,语文课在课时安排上明显不足。部分语文教师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定位不准,教学目标模糊,对语文在中职教育中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无力感和慌乱感。其二,部分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难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三,中职学校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尚不健全,教学不能突出职业特点。一方面,“强化学生主体责任意识和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还需探索,道阻且长,社会上“以成绩论英雄”现象仍存在;另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学生被动学习已成习惯,在思辨和探究文本方面缺乏主动性。传统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进入高三单招复习阶段面对灵活多变的各类题型时,表现得较为被动、死板,答题固化僵硬。部分选择就业的学生由于缺乏听说训练,不能准确领会、理解相关信息,在招聘者面前表现得木讷、口齿含糊,甚至语无伦次,综合素养水平相对较低。

以上种种教学困境亟须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去解决,这也是新形势下中职教育中部分语文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瓶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和经验积累,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效平衡“教”与“学”的关系,要从教师的视角、学生的视角、文本的视角来确定并落实教学目标。

二、中职语文课堂效果的提升路径

(一)注重多元视角。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思维认知仍处于发展状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和教育视角去确定教学目标,应将教学的预设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相结合,课前应仔细研究学情,将“学生能掌握多少知识”“有多少已掌握的知识能够自由应用并转换成更高级别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目标。

例如,针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学习,教师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着不同的教学考量。教师视角的教学目标:1.学习并概括分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2.通过引导讲解,让学生掌握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解题方法。中职学生视角的学习需求:1.怎样看懂文本。2.哪种方法既能节约阅读时间,又能比较准确地锁定核心信息。文本考察视角:1.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词、重要概念的准确锁定。2.论证方法的准确把握。3.文章前后的贯通衔接意识。多元视角教学目标的设定:1.关注文中或选项中高频、重要的词语。2.采用“切分法”或者“摘除法”,对文中相应段落进行分析——“论述对象”“怎样论述”“论述效果”。

(二)以研促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认同感和满足感是教育最基本的追求和人文关怀。在中职学校,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认同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呢?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求成,先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通过引导来纠正学生认识的偏差,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逐级实现教学目标。

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是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以应用文写作练习教学为例,首先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固定格式。此外,内容、用语等部分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如果只站在教师教学的视角,一味地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创作出精妙感人的作文。

在进行以“总结”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先把学生引入“中考失利”原因分析的这个情境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并让他们冷静客观地分析失利的原因,让学生明白:“总结”不是只言片语的人生感悟,而是要以固定的格式、统一的风格来创作的严谨端正的应用文,因此,要让学生在了解习作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写作练习。

第一次习作完成后,笔者组织小组交流,要求学生从读者的视角出发,选出本组写得比较好的作品,并进行展示交流,在比较中总结习作优缺点。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作文的格式、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修改完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评析和纠错中提升写作水平。

在对“议论文标题、开头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时,笔者在课前给学生选择好典型材料,鼓励他们依据材料写感触,然后从成稿中选出能反映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习作在班级内进行展示交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要点。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认真审题,拟一个标题,写一个作文开头。

材料一 福建泉州公交公司设立“委屈奖”颁发给那些委屈自己以维护和谐司乘关系的司机。

材料二 安徽芜湖3名运管人员在查处出租车违规行为时,面对一触即发的矛盾,坚持文明执法,因而获得了“委屈奖”。

材料三 在武汉,某环卫工在劝说市民别乱丢垃圾时遭遇掌掴,被当地城管颁发“委屈奖”。

材料四 四川达州一小孩因扶起老人被讹,获得“委屈奖”。

【学生习作一】

责任地“栖居”,世界方始善

眺眼一望,我们看见的是世间美好而真诚的色彩。守责人,身处其职,虽受巴掌之辱,却坚定维护世间文明;正义人,虽未处其位,遇人危难之际却毫无退缩,伸出援助之手。二者皆以责任与担当使世间变得明亮柔和。责任地栖居,世间方始善。

【学生习作二】

用好作风凝聚责任感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的前面有阴影,那么你的后面一定有阳光。”“委屈奖”亦是一道和煦之光,温暖着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乐于帮助他人很重要,积极承担责任更重要,勿让责任“搁浅”,让我们把责任的种子播入精神土壤,用好作风凝聚责任感。

交流研讨和指导之后,学生总结出了作文标题和开头的写法:标题要明了整齐,不能故弄玄虚,更不能有语法错误;正文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紧扣主题,也可以引用经典显底蕴,妙用修辞增韵味。

借着学生的这股热情,笔者顺势组织了第二次当堂习作修改,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令人惊艳。在作文训练教学中,转换视角、以研促学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成效甚微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收获满满的主动思考。

(三)在慢节奏下提升阅读实效。在教学《胡同文化》一课时,因为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语言辨析和作批注的阅读方法,于是笔者先通过一些多媒体素材让学生对北京胡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征及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针对这部分内容,笔者在课前开展了问卷调查和问题预设,最终确定了教学流程:

第一步,改变视角,通过分析完整的语段来研究阅读方法,让学生做一次“教师”。

例如,指导学生用作批注的阅读方法,对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征加以评析,并理解《胡同文化》的最后三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预设问题1:文中作者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写夕阳下的胡同,是什么用意?

预设问题2: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再见吧,胡同”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导学生对“残”“衰”“荒凉”“无生气”这些词语进行批注,学生很容易就能读到胡同衰败和没落的景象,也能体会到作者对胡同衰败这一现状的惋惜之情。

独句成段,一声长叹,作者的几分清醒、几分伤感和几分无奈的复杂情感便跃然纸上。

第二步,逐一验证,增强学生研究文本的意识和阅读信心。让学生在对比中做一个“研究者”。

例如,指导学生用心观察语段特点,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预设问题1:如果将课文中“……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改为“……臭豆腐淋上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问题2:如果将课文中“……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居民的房屋已经很残破……”中的“挺”换成“留”好不好?为什么?

通过问题,可以让学生从“滴”和“淋”的对比中体会到当时北京人生活的拮据,从用“滴几滴香油的臭豆腐来待姑奶奶”的举动中感受到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心态,从而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挺”和“留”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从少数“宅门”的勉强支撑,看出北京胡同的衰败和没落。

第三步,利用同单元文本资源进行实战演练,强化阅读方法技巧,给学生吃一颗“定心丸”,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逐步实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目标。

总之,教师要从多元角度审视学生和文本,并在不断研究中确定既切实可行又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慢下来思考的空间,挖掘文本细微处的知识价值和精神价值,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丰盈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最基本的教育追求和人文关怀。这也体现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