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红色文化资源浸润学校美育

2024-09-15程艳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陕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根据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的数据,在陕西省正式公布的两批革命文物名录中,包含114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1226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陕西省现有76座革命纪念馆,1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及1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陕西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中小学美育的价值至关重要。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高尚精神,还是中华儿女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关键媒介。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红色文化,有助于他们更直观、生动地感受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与崇高,并在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种子。将红色文化融入美育教学和主题性美术创作活动,是实现美术学科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学科德育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特色红色文化,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资源,与美育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其在中小学美育工作中发挥作用,落实学科德育。

1.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记忆,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付出的巨大努力。通过对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学习和体验,中小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曾生活在当地的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的事迹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信仰的力量,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只有将自己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习和体验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起为祖国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崇高志向。

3.涵养道德情操

红色文化资源中的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可以作为学生的道德楷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他们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可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劳动观。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小学美育的融合路径

1.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学科主题活动

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主题性德育活动,能够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革命纪念日是开展美术学科德育活动的最佳时机,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西安事变纪念日等,这些日期背后有着难忘的革命历史,是加强中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时机。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等场所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些革命纪念日里,可组织学生前往这些场所开展红色研学旅行。红色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填鸭式”的参观宣讲,而是以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灵活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深刻的教学反思,引导中小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户外写生及主题美术创作实践等活动,亲身感受革命先辈舍生忘死、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从小种下红色种子、树立红色理想,让我们的红色基因、红色血脉真正传承、赓续下去。同时,也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开展“美术+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在学生心中播下红色的种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2.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学科教学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是落实学科德育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也是当地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前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方式陈旧等,同时,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融入策略,使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美术学科中利用不充分,难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渗透效果。

为了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学校和教师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要加强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其重要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要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美术鉴赏、角色扮演、研学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此外,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也是关键。例如,可以深入挖掘陕西地区的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如长安画派、黄土画派和延安鲁艺木刻版画等,对与革命题材相关的经典名作进行鉴赏,体悟其所蕴含的崇高美学价值。通过讲述陕西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的科学内涵。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作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学校和教师应该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资源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生动、立体地呈现给观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通过VR和AR技术,可以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历史场景,更加深入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教育信息化趋势,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资源尤为重要。如西安事变纪念馆将杨虎城止园别墅、新城黄楼、西安事变指挥部、张学良公馆、五间厅和兵谏亭等一系列事变旧址在云端进行了系统整合,并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提供了线上参观路线,可以引导学生云游展厅,全景观看,激发他们对实体纪念馆的参观热情。线下的全方位数字化展示,如“旧址实景+裸眼AR技术”展示、智慧画屏展示、数字互动魔方墙物理展示、“纸质文创立体书+AR技术”展示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参观兴趣和体验感。同时,线上还提供了译电员、报务员的角色扮演游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度体验译电解码和发报加密,亲身体会抗战时期情报工作的内容,了解革命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延安革命纪念馆也致力于将展览数字化,运用VR、AR技术丰富展览展示方式,建设数字博物馆,研发红色网络微课程。这些创新将红色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青少年群体,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中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

将本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育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传承革命精神的必然要求。实现红色文化与美育的深度整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鼎力支持。家长可在家庭教育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学校可依托地区红色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美术教师应在美育中融合红色文化,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提供丰富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美育活动。通过家校社的三方联动,共同培育具有坚定信仰、高尚道德和家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