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2024-09-15王斌
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成立于2015年9月,是浐灞生态区承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位于浐灞生态区美丽的雁鸣湖畔,是陕西省唯一一所多民族学生同班同步学习的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由内地政府自发举办解决新疆籍在外工作及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目前,在校学生2102人,其中民族学生80人,包含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土家族、满族、撒拉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学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共生”教育理念,围绕“十大德育”和“四有课堂”教学模式,走出一条“科技、体艺、民族”的特色发展之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文化一家,历史同源的共同体认知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学校积极开展“致敬我的国”国庆节主题实践活动、“让青春为祖国绽放”五四青年节活动、“我和我的祖国——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宣讲等活动,每天组织民族学生观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内外大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
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学校组织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华民族由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各民族在政治上团结统一、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情感上和谐融洽。通过少先队宣讲、团员学习等方式巩固教育成果,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开展“榴花”艺术节、德育大家庭等活动,不断促进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上的交流学习。以传统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节日、中华传统国学经典、地方名人民俗等六大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坚持把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纳入教育常规,积极开展“推广普通话”系列活动,每天进行写字小课,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提升师生文化自信。
4.强化党史学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中华儿女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共同情感,在丝路学校,民族生通过唱红歌、学党史等方式提升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通过组织红色研学活动、开展“红船精神”主题宣讲等活动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不断继承和发扬爱党爱国的优良传统。
5.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学校邀请“五老”进校园,开展“五老讲历史”“五老传文化”“五老教科学”“五老助成长”等系列活动,全面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是如何从一个战乱丛生、四分五裂的国家,变为一个民族团结、和睦统一的国家;从一个愚昧落后、劳动人民备受欺凌压迫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育学生认识到,今天我们国家取得的一切进步和成就,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德育,铸牢共同体意识
1.多维度思政教育为主线
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知识等教育有机融入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在低、中年级阶段,组织学生观看“中华民族全家福”图片、学唱儿歌、学跳舞蹈等,感知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大家庭,牢记自己是中国人;观看民族传统服饰、建筑的图片、视频等,感知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交融性,树立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在高年级阶段,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民族是血脉相连、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关系;树立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树立“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意识。
在美术学科教学中,讲解民族服饰、民族纹样、民族壁画等内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讲述多民族发展历史、阅读各民族民间故事、诵读民族诗歌经典;在音乐课上吟唱民族歌曲、戏剧,认识民族乐器,将民族元素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之中,实现课程资源线上线下交融,校内校外并进的动态育人体系,促进民族思政教育的普及。
2.德育融合发展贯穿始终
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融合发展,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和教学的协同发展之中。
开设的课程包括民族常识课程、民族歌舞课程、民族节庆课程等。此外,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学科教学中也融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例如,小学以语文、道德与法治为引领学科,初中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为引领学科,同时结合学科教学具体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民族讲堂”“书香校园”建设,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诗文,学习校园《三字经》广播操,组织开展课本剧、戏剧、话剧、心理剧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校园常规活动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全过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一工程”实践活动为抓手,每周开展一分钟反省、一分钟家务劳动、一分钟亲子沟通、一分钟肃静、一分钟日记。每月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表彰“丝路星少年”,每学期、每学年坚持评选“民族团结之星”,并给予表彰和宣传。
学校以课程为核心,建立多维立体的课程体系;以队伍协同为关键,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培养;以目标协同为基础,不断进行课程融合,并开展民族团结班队课比赛、系列讲座、知识竞赛活动,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
(三)多元民族特色活动,培育共同体情感
1.民族团结德育课程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小学部开展了“石榴籽籽心向党 民族礼仪我传承”德育课程,各年级对课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课堂教学,带领学生们学民族知识,讲民族故事,唱民族歌曲,品民族美食。
在“第二课堂”,成立了以民族学生为主的足球队、舞蹈队,发挥民族学生的特长。此外,民族学生还参与学校的航模、陶艺、演讲等特色社团,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2.温馨友爱的民族之家
各个班级都有民族大家庭,成员就是班里的民族学生和其家长、汉族学生和其家长以及老师们,定期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如做手工、练书法、唱红歌、跳舞蹈、做公益献爱心等。开展古尔邦节家访、民族学生集体生日会、手拉手民族家庭联欢、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校园氛围。
3.亲切温暖的家常会
每学期每月都会召开民族学生家长家常会活动,学校领导、教师以“拉家常”的方式和民族学生家长亲切交流,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一个、团结一家、影响一片”的民族教育工作理念。
全员民族团结教育,坚定共同体意志
(一)混班教学,共同生活
建校至今,学校一直采取混班教学模式,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同心同向同行,共育共情共融。在每年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中,舞蹈社团的同学们一起排练新疆特色舞蹈,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异域风情,各民族同学一起排练,一起比赛,一起享受,一起感动,无不体现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友爱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二)互帮互助,同心共筑
学校积极对接上级教育部门,规范落实入校民族学生的学籍问题,为改变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这一状况,学校制定下发《民族学生帮扶方案》:一是党员教师一对一,主动利用住校学生的晚自习时间,进行补差培优教学;二是学科教师点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分层辅导,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三是班级同学结对子,民族学生和成绩好的同学结成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打造共同促进成长的学习氛围。
(三)特色文化,育人育心
学校着力打造“石榴”特色校园文化,将代表团结的石榴作为校园文化符号,在校内种植了石榴树,进行“石榴文化”主题宣讲,举行石榴采摘节、“石榴树下话丝语”、“我在石榴树下等你入队入团礼”、石榴树下送祝福等系列主题活动,加深全校师生对“石榴文化”的认识,体会民族团结的意义。
在今后的实践探究中,西安市浐灞丝路学校将继续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将民族团结工作有效融入日常各项工作中,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共同谱写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