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航天产学研融合育人模式培育总师型创新人才

2024-09-15何国强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重要指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建设航天强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一代航天人不断接力奉献,人才培养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保障。

作为国内典型的具有航天特色的高等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结合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特点,将科研经验与成果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团队青年人才和学生的“科学家精神与总师视野”,立志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开拓创新、引领航天动力发展的航天人才。

当前,在航天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航天类研究生教育方面,面临着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敢于挑战、乐于奉献、坚持不懈的航天动力总师型人才的思想政治觉悟;二是如何开展学科耦合性强的专业能力规范化培养与实践考核;三是如何向新时代航天领域保质保量输送未来总师型人才与青年队伍。

近二十年来,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方针,聚焦科研育人,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支撑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了“敢为人先、奉献攻关、长期坚持”的精神内核。重点实施了三大育人举措。

(一)构建了以“航天精神”为基础的航天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政教育模式。借助学校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周期,激励学生树立航天报国志向,塑造学生作为新时代航天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举办“总师进课堂”“首席科学家思政课”“中国航天精神思政课”“飞天引路讲堂”等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课程学习体系。带领学生参观航天三院、四院、六院等单位的大型试验基地,让学生重温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历程。成立学生党员“突击队”,深度参与科研院所开展的重大试验和飞行演示验证任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协同攻关的团队精神、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

(二)搭建了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的科教研训体系。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老带新”的内部传承和以工程实践为牵引的育人新模式。团队以钱学森系统工程论为指引,构建系统知识体系,学生通过大平台的实践获取更新的知识。与企业共同开设空天推进系统热力循环、吸气式推进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等研究生专业课程,同时聘任十余位企业导师授课,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依托实验室开设面向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指南内涵解读和关键领域工程核心课程“航天动力能量转换原理”,助力研究生进行自主科研与前沿探索。

(三)依托大团队、大项目,创建了“总师型”人才科教融合培养模式。近年来,研究生深度参与了十余项千万级的国家重大项目,零距离参与了多次航天动力重大飞行试验。依托这些重大创新活动,与航天科技一院、科工三院、空空导弹院等构建了特色科研育人团队,建设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支撑了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90%的研究生就业于航天一院、三院、四院、六院等主力院所,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的锻炼,提升了学生从工程研究中提炼基础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针对性举措,创新构建了“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人才培养过程,鼓励青年人才和研究生在研究所里找问题、针对一线需求搞科研、在国防企业做实践、在科研一线培育人。开展了1个专业+多个企业共同培育创新人才的新模式,提升了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实现了“四个零距离”和“三个转变”。“四个零距离”,即“研究—应用”零距离、“课堂—‘靶场’”零距离、“学校—企业”零距离、“培养—就业”零距离。“三个转变”,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共享转变、科研为主向科教融合转变、学校为主向校企协同转变。

围绕航天强国建设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结合航天动力技术发展前沿与创新需求,通过“思政育人、科研育人、平台育人”三个方面的工作,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思政教育成效显著。2023年获得校级“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和十余项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示范团队等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相关教材,如液体火箭发动机入选学校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此外,积极与航天院所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检验“科研素养+攻关实战”能力。数据显示,近年来,前往航天单位实践实习学生的数量稳步增长,就业人数逐年递增。

(二)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航空航天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二等奖以上奖励6项,优秀研究生、SCI高水平论文、优秀学位论文等占比达70%,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在国家重大任务的锻炼下,团队人才辈出,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人才称号8人次、省部级青年人才称号5人次,获批西北工业大学首批翱翔战略团队和国家级创新团队,毕业生中涌现出十余位重大型号总师。

(三)社会效益显著提升。团队在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流动与热防护、燃烧不稳定及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等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团队首次完成了组合动力多项核心技术地面试验验证,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多型宽域飞行试验,“飞天一号”飞行试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陕西卫视、西安发布等多家媒体关注,在学校官微上获得10万+的关注,成功助力学校入选中国大学官微十强。

未来,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坚持“顶天、立地、育人”的科研价值取向,追求极致、臻于至善;将继续按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实践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