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郊县小学科学教育实施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4-09-15杨丹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8期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大批科技创新人才,而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是儿童青少年时期。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近几年来,西安市鄠邑区新区小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国家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政策文件,以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目标,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构建符合郊区小学实际的科学教育实施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构建小学科学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图谱

学校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方案、课标的同时,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发挥学校办学优势,树立科学课程理念,确立课程建设目标,在构建科学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图谱的设计规划与实施实践中,力争体现前沿性、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等特质。

经过努力,学校初步构建形成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图谱,为构建科学教育体系和开展科学教育提供了保障。具体包括:一是科普类课程,主要有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家成长记、“新小鸿雁爱追星”等。二是生命教育类课程,主要有生命的礼物等内容。三是现代科技类课程,主要有机器人、少儿编程、航模、无人机、天宫探秘、3D打印等。四是科技制作类课程,主要有科幻画、乐高、“奇思妙想”、学具制作等。

二、构建教学模式,发挥课堂教学功能

课堂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向,以思维型教学理论为依据,在深入推进全学科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科教学融合科学教育的新形式、新路径的同时,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根据科学课程的性质、特点,聚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集群的研究探索,构建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集群。

教学模式集群主要包括:一是确立科学课“三段六环”基本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阶段,探究,搜集素材,解决问题。第三阶段,总结,得出结论,应用拓展。二是确立科学课分类型教学模式。(1)科学观察类课堂教学模式为“准备活动—自由观察—交流探讨—实践应用”。(2)科学实验类课堂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设学案—实验观察—探析现象—归纳总结—实践运用”。(3)科学技术类课堂教学模式为“确定任务—指导设计—形成技能—科学解释—展示评估”。

在探索科学课模式集群中,学校提出科学课教学的“八性”标准和要求,即加强教学直观性,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知识准确性,指导手法规范性,手脑并用实践性,各项训练渐进性,每节课要有创造性,面向全体普及性,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在科学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三、探索构建科学教育活动范式与融入机制

为发挥活动载体、教育机制在学校科学教育中的育人与保障作用,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构建了科学教育“13568”活动新范式与“五融入”教育新机制。

1.形成科学教育“13568”活动范式。“1”即一个目标:“把科学种子播种在孩子心中”。“3”即三个关键点: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坚持科学述评。“5”即在班级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学生每周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每月读一本科普书籍,每月做一次小制作,每学期观看一部科技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每人至少独立完成一次科学小实验。“6”即六项要求:有计划方案,有组织安排,有专用时间,有专用场地,有专人辅导和有成效报告。“8”即八类校级活动:“科学之春”宣传月系列活动,以“科技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的“科技周”系列活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争当“小小科学家”社团活动,“追别样的‘星’——科学家”系列活动,科普绘本阅读分享活动,多类科技大赛活动和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生活生产等体验活动。

2.探索“五融入”。一是将科学教育融入教学。首先,将科学家精神等融入教学内容,全程引领教学活动。其次,把小学阶段科学教育内容、科学家故事、人物的精神品质、最新科技成果等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科教学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二是将科学教育融入德育。探索形成了把科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等与学校德育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相融合。三是将科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在学校“鸿雁文化”体系建设中,把科学教育内容有机融入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中。四是将科学教育融入艺体及课后服务。在学校组织举办的艺术、体育等活动中,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教育效果。同时,把科学教育内容融入课后服务,作为班级、社团课后服务内容之一,加强指导与管理。五是将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四、构建正向多元的科学教育评价机制

1.健全学校科学教育评价标准制度。学校制定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办法、学生作业评价标准及学生科技活动评价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标准为开展科学教育明确了导向,提供了保障。

2.探索科学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模式。学校改革科学教育评价方法,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探索构建了单项型、综合型、环节型评价新模式。在评价实践中注重借助现代化评价工具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及评价效能。

3.突出重要环节的评价改革。在全面实施科学教育评价的同时,学校注意在重要、关键环节上进行大胆改革突破。一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评价,依据制定的学科评价指标,教师采用观察、谈话、访问等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果以描述性为主。二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以知识检测、作业情况检查等形式进行,形成五个等级。三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评价,每学期计划安排不少于三次的实践内容。评价以学生的作品、创意、小型报告和实践表现为主要依据,评价等级共分三个层次。教师采用创意设计、提出问题等形式进行评价。四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学校选择科学教材中的典型探究实验,依据评价标准,组织分步评价,最后再给出分析与建议。

总之,学校借力科学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助推了教师专业成长,丰盈了办学内涵与特色,激发并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目前,鄠邑新区小学已经成为区内科学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