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创新实践和素养培养 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09-15赵景
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做强品牌活动,科学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场景式教学。各学校因地制宜,加强校内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建有少年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和科创空间“三大”板块,打造了机器人实验室、创意木工坊、卡丁车梦工厂、智能乐园、生命科学、宇航天地、多维空间、3D创意设计、智能创造、海模拼装、图形化编程、Python编程等空间,总面积近4000平米,开设课程59门。高新逸翠园中学开设三维设计与制作、机器人、无人机、智能创造等覆盖设计制作类、人工智能类、PBL项目式学习类、STEAM类等四个领域的科技课程,38名学生获得科技发明大赛奖项和国家级专利。航天城第四小学以“思创科技”为核心,开设“思晓知识、思索生态、思行工程、思见未来”四大板块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未央区西航三校在“阳光九育”课程体系下创建“三航博物馆”。
二是多主体协同,健全科学课程体系。各学校深入实施课堂改革,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研学基地等校外资源,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依托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博物馆,开展“我爱蓝天”航模课程;西北大学附属中小学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专业师生,共同设计“访古探迹 对话古今”科学类课程;西安市新城区新知小学同陕西省自然博物馆展开合作,以馆校联建方式,构建“百妙屋”,布设“认识地球”“生命历程”“我爱秦岭”三个展区,271件展品为学生科学探究、科学阅读、探索实践提供了功能完备的学习空间。
三是校地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西安市积极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探索选拔培养长效机制。全市高中学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部队等开设特色课程班,涉及科技类的有西安市第一中学科创班、市八十三中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市航天中学航天后备人才基地班,陕师大附中海军青少年航空学校,西工大附中无人机实验班等19个。市教育局联合市科协开展“西安市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组织市域内有科学家潜质、愿意投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走进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接受科技教育,感受高校文化,体验科学技术,与院士们一起开展科学实践和研究活动。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11届,参加师生1500人次,参与学校达50所。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以“少年科学院”为依托,统筹不同学科,组建思维与创新学习群落,学生可在100余个科学研究小实验中自由选择,打造“小实验员—小研究员—小院士”学习成长进阶机制。
四是立德树人,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为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当科学家的梦想和志向,市上和各区县开展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开展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进校园活动500余场次,参与师生累计100万人。2023年11月,市教育局在西安高新区实验小学举办“科普与科创两翼齐飞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科学教育活动。2024年1月,由西安市教科院牵头,联合驻市高校、知名企业在西安市航天中学举行“提升科学素养·推动科技创新”科学家(精神)校园行活动。碑林区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举办陕西省“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活动,在西安交大附中设立主会场,在西安电子科技中学、西安市航天中学、西安市育才中学、西安星光实验学校4所学校设立分会场,2000余名师生参加,全网直播,访问人次48.65万。阎良区邀请从事科技工作的学生家长进校开展家长课堂、科技节讲解展示活动20场,学生参与人数达3000人。
五是用好社会大课堂,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各区县和学校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研学基地等社会资源,积极推进科学实践活动。市教育局与市科技局、市科协认定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37个,其中西安市碑林博物馆、陕西自然博物馆、秦岭国家植物园、阎良区雏鹰展翅航空科普体验基地等44家单位被认定为市级科普示范基地;77家单位被认定为市级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为科学教师、学生科学研究与学习搭建了高质量资源平台。航天基地依托地区和区域优势,与科技院所、科学基地、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2023年开展“走出去——航天科技实践活动”21次,累计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高陵区组织近万名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之旅”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到高校、企业、科研部门参观学习。西安市航天中学组织学生走进航天发动机厂、航天职大等地,开展航天科普教育。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与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联合建立科教融合示范基地。
六是注重创新实践,开展科技竞赛和科普活动。市教育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单位,每年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网上科普知识竞赛、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等活动,覆盖全市90%以上的学校,每年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青少年超过300万人次,3年来有200多人获得国家级奖励。在每年5月的最后一周,全市各学校开展“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科技节活动,在全市广大学生中掀起“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热潮。在每年9月,全市开展“全国科普日”活动,以科普讲座、举办主题科普展览、科普知识竞赛等形式,推出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2023年,市科协与西安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少儿科普栏目《科普西安》,对科学知识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西安市依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等院校,先后举办“促进学校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发展”“未来教师实验能力提升”“STEAM教育助力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等多场科学学科培训。深入实施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成长计划,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素养。
八是点面结合,探索推进学科教研。西安市在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的同时,加强学科教研,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强化实践性、综合性。西安市教科院于2021年3月设立了“西安市科技创新与科学教育研究中心”,遴选了179所实验学校;创设“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STEAM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全国11个协同中心之一),遴选了基地学校62所和实验学校96所,开展思维型科学探究教学活动。2021年,西安市被教育部批准成为“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思维型科学探究实践实验区”。
九是改革评价体系,创建“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西安市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指导,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创新构建了“157”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1即破“唯分论”;5即立“五育观”;7即指标研制、工具研发、测试诊断、报告反馈、应用指导、课堂变革、教育改革等七环节)。科学学科增加“思维与创新素养”指标,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2023年,该“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获得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一等奖。“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1修订版)”,被教育部作为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下一步,西安市将充分发挥西安市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及企业的作用,整合科技教育优质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改革、场所场景构建、社会力量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破解难点堵点,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