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相结合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析

2024-09-14杨政毅韩郁涛张莹莹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3期

摘要:依据当前声音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大众中的接受度及其保存、传承的现状,声音类非遗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接受度与参与度尚显不足。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充斥着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也加速了如昆曲等声音类非遗的逐渐边缘化。将AR(现实增强)技术与声音类非遗如昆曲相结合,能够有效拓宽并深化声音类非遗的传播范围与深度。将此模式应用于教育领域,则为声音类非遗的传承工作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力。从教育角度来看,这不仅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习声音类非遗如昆曲的细节、特色及传承历史,还能优化学习环境,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其系统化地认知、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同时,这也有助于系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为他们未来在此领域可能的学习与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声音类非遗;昆曲;AR;教育领域;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3-0127-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非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深刻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近年来,声音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正朝着积极方向发展,而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新兴技术,如VR、AR等,为声音类非遗的展示、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除非遗领域外,教育领域同样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影响,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教育领域中引入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的融合,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及跨领域的限制,实现现实与虚拟、传统与新潮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新颖的体验与认知昆曲等传统声音类非遗的机会,以创新的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并拓展教育领域的新视野。

1 声音类非遗(以昆曲为例)概述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 ,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被称为“中国戏剧之母”的传统昆曲艺术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戏曲剧种,其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在文学史、戏曲史等领域都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其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在教育领域中具有学习、研究的价值。将昆曲等声音类非遗融入进学校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美育课程的教学深度,也可以完善学生的课余娱乐活动,并在娱乐的基础上丰富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学习到更多关于声音类非遗历史、文化内涵等知识。这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全面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在学校中开展如昆曲的声音类非遗的研究教育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系统化地认识、理解、学习声音类非遗,也能够系统地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且为他们后续对此方面可能的学习、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也为声音类非遗的传承工作提供新的可能性,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将AR现实增强技术与声音类非遗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之外的体验、实践与运用。利用数字时代新型数字化信息共享技术,可以将昆曲等声音类非遗更全面、更细节地展现在老师与学生面前,做到虚拟与现实结合统一的效果。这使学生可以在真实世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投影就能沉浸式地观赏到声音类非遗的实景演出。在这一沉浸式体验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其魅力与特点,学习其文化与历史 [1]。

2 AR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促进作用与可能性探析

从AR技术对教育领域的促进作用来说,利用AR这一新兴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艺术文化教育与学生之间的“传统壁垒”。陶行知曾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了实践与学习之间存在互相联系的关系。当AR投影交互技术与教育领域相结合之后,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表演实践等方式来体验、认识声音类非遗,真正做到实践与学习相互联系[2],提升学生学习时的趣味性、真实性,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中,这也能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如昆曲的声音类非遗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为遥远,可能导致学生对传统戏剧产生一些固有观念甚至是偏见。这往往源于他们对非遗文化没有全面的了解,缺乏相关知识[3-4]。当他们系统学习过相关知识,对非遗文化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就会更加了解声音类的传统非遗文化,从而摒弃他们的固有观念与偏见,并且感受到其中魅力,对其产生兴趣。

另外,AR投影技术使学生能直接聆听、观赏昆曲等声音类非遗的演出,通过直观体验而非间接的纸质书籍或口头传述来学习,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式学习,甚至可与知识以实践的方式产生交互[3]。 “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来了解非遗文化的效果是仅通过纸质学习所无法比拟的[5]。利用AR投影交互这一技术,学生也可以更快地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这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提供了更高的可能性。同时,针对书本知识可能较为晦涩的情况,学校可利用AR技术先让学生初步了解昆曲等声音类非遗,再设置相关理论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度。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AR交互数字化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在医疗、娱乐等多个领域,AR交互数字化技术均已实现了实际应用。在教育领域,众多在线教育平台已采纳AR交互数字化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资源。相较于AR技术在市场上应用的初期阶段,如今的AR技术已变得更加便捷易用,即便是零基础的操作者也能迅速掌握并进行基础操作。我国非遗文化技艺的传播过程中,也已开始利用AR技术进行技术赋能。

同时,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据《教育家》杂志于2023年4月至7月间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超过95%的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体而言,本科学历教师占比74.88%,共11774人;硕士学历教师占比19.72%,共3100人;博士学历教师占比1.27%,共201人。

因此,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以及设备操作的便捷性,有效解决了以往AR技术因设备和技术操作门槛高而难以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问题,使得AR技术能够更顺畅地融入教育领域。

3 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相结合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优点

AR技术,全称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机生成一种逼真的、包含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模拟的情境中。将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相结合,可以巧妙地利用新兴数字技术记录、保存并重现声音类非遗。而将声音类非遗融入教育,则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尽管目前将AR技术、声音类非遗传统文化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实例尚不普遍,但这种结合无疑能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3.1 打破声音类非遗传统文化物理空间传播的局限

将声音类非遗与AR技术结合并引入教育领域,能够打破传统声音类非遗在物理空间上传承的局限。学生无须亲临现场,便能在学校中全面、细致地欣赏到如昆曲等声音类非遗的展演。从用户交互体验的角度来看,这降低了学生接触和体验传统艺术的成本,提升了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增强了他们学习、观赏非遗传统文化的意愿。

另外,这也为声音类非遗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针对声音类非遗传统传播方式单一的痛点,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的结合,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带来了第三次革新。这不仅能够将声音类非遗引入校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通过课堂实践和课余娱乐的方式,为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可能性。

3.2 趣味性

AR现实增强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声音类非遗原本的交流方式多为单线程沟通,观众大多停留在观赏层面。而与AR技术结合后,增强了观众与表演之间的互动可能性,打破了观众与戏剧展演之间的界限(即“第三面墙”) 。同时,学生借助AR技术,不仅能学习,还能自由选择,进一步深入了解表演者、戏曲剧目、戏曲历史等声音类非遗的知识,打破了学生与知识单向学习的界限,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趣味性[5]。

此外,利用数字内容实物载体本身所具有的灵活性与便捷性,结合声音类非遗的灵活性,学生可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除了能自由选择声音类非遗的表演曲目外,以表演过程中观众与表演者搭档演唱为例,学生能在表演过程中选择自己想要演唱的片段,既可选择单独播放的片段与KKozEGSSe68umxmKdJKjBg==演唱者,也可查看片段的简介、介绍等,或与自己喜爱的表演者共同演唱。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还能选择昆曲演绎的不同形式,如投影、交互、游戏等,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3.3 可持续发展性和社会公益性

随着新兴数字保存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的不断更新迭代,AR数字对于声音类非遗的保存与展现技术不仅限于收录、保存和重现传统曲目,还会持续更新以保存新创作的戏曲曲目。学生通过体验AR这一新型表现技术,将大大增强对昆曲等声音类非遗的兴趣。昆曲等声音类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两者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体现了AR技术与教育领域相互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性。从社会公益性角度看,学生在系统学习非遗文化知识后,会深入理解声音类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进而提升学习兴趣[4],这可能会激发更多人成为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与传承者。

4 声音类非遗与职业教育的结合运用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将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将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提高,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将声音类非遗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不仅能有效扩展职业教育的特色类型,丰富课程内容,强化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4],还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优化办学格局。另外,此举也能正面、有效地缓解如昆曲等声音类非遗传承人短缺的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具有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AR技术与声音类非遗的结合,能够充分将声音类非遗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声音类非遗进入教育领域,以其蕴含的深厚内涵与文化底蕴,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同时,AR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声音类非遗物理空间的限制,拓宽了其传播范围,丰富了传播方式。这符合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强调学习与实践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与知识之间产生互动与选择,提升学习动机,增加学习趣味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校课程的教育质量,扩展知识深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此外,AR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还能解决书本知识可能带来的晦涩问题,使学生提前对昆曲等声音类非遗有一定了解,减轻学习负担,提升学习兴趣,并增加非遗传承人与学习者的数量。在职业教育中,与声音类非遗的结合能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特色,丰富课程内容,强化职业教育特色,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格局[4]。

参考文献:

[1] 傅文首.数字化转型助力昆曲程式之美的教学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3(25):131-134.

[2] 姚佳怡.陶行知教育思想下的幼儿园昆曲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界,2023(17):110-112.

[3] 柯凡.昆曲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 关宇翔.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2023.

[5] 谢瑆.新媒体艺术在传统戏剧推广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15.

【通联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