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规范应用研究
2024-09-14严卫钱振江肖乐李鑫周立凡聂盼红
摘要:以通识教育核心课人工智能教学为载体,探索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规范应用研究。该模式包括4个步骤:1) 导入思政问题;2) 讲授思政案例;3) 分析实践结果;4)评价与反思。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融入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3-0178-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德树人乃教育部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根本使命,而课程思政建设则为贯彻实践立德树人理念之重要举措[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明确指导。此后,全国的课程思政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如文献[3]中提出上海高校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及专业课三类课程的功能定位,指导试点高校有序、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文献[4]指出推动新时代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能力上的提升,须聚焦于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增强内容融合能力、创新方式方法以及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等4个方面。文献[5]强调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须从认知维度融合与转化、教学手段综合与尝试以及教学氛围创设与维护3个方面入手。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实施方向[6]。
通识教育核心课人工智能主要面向全校公选课学生开设,讲解人工智能技术的运行原理和功效。重点在传授人工智能的思想和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方法,结合学生自身专业提高其使用并开发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能力。从人工智能的角度,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和关注,培育学生基本的学术道德与品格,使得学生有意向致力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并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各种正确的活动中。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要求,更是三全育人的需求。教研团队结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多轮教学和持续改进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改革与探索[7]。
1 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对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的要求,将思政元素贯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高校进行思政建设的首要问题。它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思政对育人产生的重要作用。陶行知先生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8]在陶行知看来,育人要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这也是教育部对新时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
对人工智能专业而言,融入思政元素更是十分必要。在全球化环境下,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人工智能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以及关于人才培养的方案中会涉及国外的意识形态、工程伦理、宗教信仰以及价值观念等。比如2019年欧盟在《欧洲人工智能战略》和《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的前期研究背景下,出台了《欧盟人工智能伦理准则》。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该准则的出台蕴含着国际政治,西方主流话语含义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介绍适合我国国情的,由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该伦理规范提出了6项基本伦理要求和18项目具体伦理要求,可增强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意识与行为自觉,积极引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教学活动[9]。因此,教师不能只单纯地对国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理念照搬照抄,需要进行价值理念的判断和其他与我们国家不同方面内容的甄别。与此同时,学生也不能囫囵吞枣、全盘接受,必须依靠我国的国情、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以批判的思维进行判断。因此,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十分有必要。
2 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教育实施
2.1 思政元素的发掘
为了在人工智能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学习了东南大学桂卫华院士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并结合团队前期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成果积累和教学持续改进来挖掘思政元素[10]。
1) 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2)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比较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现状,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还有不足的地方,激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祖国未来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奋斗。
3) 加强品德修养。实验过程中,每位学生的程序调试、程序算法不同,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脚踏实地地编写、分析和测试程序,反思实验过程,面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反思,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发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培养奋斗精神。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淘汰纯操作性实验,增强实验的创新性、综合性,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前沿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2.2 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案例
下面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
2.2.1 问题导入
科技是人类抗衡疾病的最强大武器,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是人类战胜灾难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在此次抗疫攻坚战中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2.2.2 讲授思政案例
1) 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助力CT影像筛查。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为了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医生需要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多个CT影像进行随访比较。 如果采用传统的医学影像检查手段,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难以准确评估和及时比较患者的病情。在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形势下,医疗资源紧张,医生超负荷工作。 过多的CT影像无疑会对一线抗疫工作的医疗资源需求以及患者的诊疗速度带来巨大的挑战。 为此,许多医疗机构、知名公司和研究人员共同开发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比如,智能影像诊断平台通过计算机视觉、NLP、深度学习等技术可极大适应不同级别CT影像设备采集的检查数据,为基层医院提供了有效的肺炎辅助诊断临床指导意见。
2) 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的思考。在基于CT影像的肺炎筛查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医疗机构、知名公司,各方都在为打赢这场抗疫攻坚战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对上述具体例子的讲解,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像处理领域可极大助力疫情防控,而且能培养学生树立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也是一项重中之重的任务。唯有这样,青年学生才能在国家需要的危难时刻贡献出一份重要的力量。
2.2.3 实践分析
情感倾向分析是文本情感分析范畴,也是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之一。为验证在人工智能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后的情感效果,以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情感倾向分析与效果。要求每位学生在百度智能云中的情感倾向分析模块中输入一段话来总结本堂课思政融入与效果评价。图1是选自其中6位学生提交上来的情感倾向分析图。从提交上来89位学生的情感倾向分析图上看,所有学生均为情感偏正向。其中,有68位学生的情感倾向值在80%以上,有21位学生的情感倾向值在60%-80%范围。结果表明,在教学中以具体实验项目为例,融入课程思政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2.4 评价与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提出最新期望: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当代青年人要有所作为,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奋斗中。通过介绍利用人工智能助力疫情防控的两个具体实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报效祖国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上,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
2.3 “N+1”课程过程化考核方法达成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效主要通过学生思政情况来评估。以往课程注重应试,考核方式单一,难以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为此,本课程采用“N+1”课程过程化考核方法,强调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多方面能力。考核方式包括线上测试、调研报告、创新作业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50%,设置开放性题目,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对行业发展的认识。通过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促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提升,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3 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扬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不仅需要传授知识技能,还需要在思政意识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思想理念,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1 拓宽思政视野,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扩展自己的知识,把新的思想理念有机融入教学中去。教师需要认真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等活动,积极汲取前沿的理论成果。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教师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3.2 增强教学合作,精进思政课程
专业教师的强项在于专业教育,而思政教师的强项在于思政教育。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互动,是提高教师思政意识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搭建起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合作研究教育理论等方面的问题,把自己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学生。
3.3 关注学生成长,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提高教师的思政意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政意识,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润物细无声。
4 结束语
当前的大学生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打造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才队伍。在人工智能这一双刃剑的冲击下,更需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本文以常熟理工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为例,总结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特点,并提出了教师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的规划。通过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为人工智能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规范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 [2020-07-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 事 业 发 展 新 局 面 [EB/OL]. [2020-07-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 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5] 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80-84.
[6]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7-25].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7] 殷利眷,王洪彬,满淑丽,等.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生物工程学报,2021,37(4):1434-1442.
[8]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
[9] 蒲菊华,熊璋.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促进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19-21.
[10] 赵于前,王勇,陈白帆.人工智能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上[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1.
【通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