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4-09-14邹小花王青松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3期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产教融合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实现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重组教学过程、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三阶段六过程;多元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3-0174-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学院四年制本科非计算机类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涉及面广、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方法,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了研究,《新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1]、《以“学为中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提出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2]。然而,从检索到研究成果梳理和分析发现,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比较少。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理论与实践难以深度融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未得到系统培养;教学内容单一,大部分以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学为主,对计算思维和新技术等内容涉及不多;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情重构,不适应产教融合发展需求;实践缺乏统一指导,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无力。

深化产教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相统一,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1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1.1 产教融合理念介绍

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项目,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产业项目,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设计和实施与产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贴近实际应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结合企业需求,开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如职业规划、沟通技巧和团队合作等,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4]。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促进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产业创新能力[5]。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无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单一的知识传递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构建起来。部分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计算机文化的历史、发展和道德等方面的理解有待加强。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缺乏对计算机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理解[6]。

2) 理论与实践难以深度融合。学校与产业之间的合作相对较少,缺乏与实际产业需求对接的机会,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之间存在较大脱节[7]。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与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脱节。将理论教学融入企业案例、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竞赛等,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开拓实践机会。上机实践缺乏统一指导,结合学校实际需求编制实验指导书,使学生按规范完成练习。

3) 学科导向明显,但能力培养弱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强调基础理论知识,轻问题发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计算思维没有得到系统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而非仅仅具备理论知识[8]。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需要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加强实践环节,促进产业与学校的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求。

1.3 产教融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影响

产教融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意义在于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需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9]。

1) 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当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从而调整和更新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之更贴近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课堂上各环节都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有助于教师把握重难点、合理安排课程节奏和进度。打破传统课堂上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的状况。前测环节与学习目标环节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及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学模式注重参与式学习环节,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问回答和抢答题测试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促进课堂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2) 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思维。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计算思维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和沉稳,在面对难题时通过推理、实证和计算等过程,将问题拆解一步一步解决。提高学生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产教融合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实习、项目合作等,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学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问题,从而提升实际应用能力。产教融合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适应计算机行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3) 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技能水平。产教融合模式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际案例和项目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10]。这种资源共享和互补可以使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更加丰富和实用,提高师资队伍技能水平。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将教学活动与生产技术相结合,有效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实战经验,解决重理论缺实践的现状。

2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设计

2.1 创新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单一陈旧、理论与实践难以深度融合,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思维未得到系统培养。线上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录制微课,采用线上与线下的“三阶段、六过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三阶段、六过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环状图如图1所示。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形成闭环,以螺旋上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评估考核。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极大程度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起来,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个阶段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六过程包括发布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学习讨论和抢答题测试、提高和自测、完成作业、评价和总结。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而不只是听讲,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以期顺利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2.2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

根据大一学生的学情,对未来充满期待;学习能力强,自主性弱;平均入学成绩较低,学习基础较薄弱,整体层次参差不齐;注重考试,但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学为主,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摒弃教学内容中的一些繁、难、偏、旧的内容,避免学生陷入枯燥、艰涩的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强调计算思维的启蒙和训练。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兼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思维,将信息表示与处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作为教学内容,又作为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研究对象并加以实践。通过问题求解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在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有意识地将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技能应用在各自专业学习中,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

根据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学习内容要求和学科性质不同,制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将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突出的位置。一是把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引入项目实例,引导学生完成实践;二是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技术知识赛等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文档编辑应用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三是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课程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学习不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置为1 学分,32学时,其中16学时上机,16学时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解决上机实践没有统一指导问题,编制实验指导书,并在线上教学平台课程中设置配套的线上实训,按专题方式组织,紧扣问题求解目标,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各知识模块紧密结合,实验环节环环相扣,不但覆盖了配套教材中的习题和案例,而且提供部分基础和拓展强化训练项目,方便教师和学生自由组合实训。课中16学时上机部分学生根据自编实验指导书,完成8个实验。课前和课后16学时通过在线教学平台自主学习。课后学生根据兴趣自学新技术与算法设计。新技术与算法设计,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展开,讲解问题求解与算法、计算思维等。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核以检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手段,进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过程性评价包括日常考勤、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占20%,在线教学平台学习占20%,总结性评价为上机考试占60%。总评成绩以百分计,满分100分。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入线上教学课程中。课堂中主要讲授基础性的知识点,融入计算思维的内容。由于理论知识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课程中涉及了大量的实例讲解,理清思路,讲明来龙去脉,并善于用联想,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活”起来。上机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突出产教融合内容,练习工程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使用线上教学平台完成章节练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章节与产教融合内容、计算思维映射表如表1所示。

3 基于产教融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研究的效果

产教融合模式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创新教学模式、重组教学过程

构建“三阶段、六过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三个阶段为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六过程包括发布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学习讨论和抢答题测试、提高和自测、完成作业、评价和总结。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形成闭环,以螺旋上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评估考核。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3.2 优化更新教学内容,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

根据学情和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将理论教学、上机实践、课后练习等内容,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解决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内容多以办公自动化软件教学为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竞争力。

3.3 建设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资源

研究制定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创新型教学大纲,编制微课视频版教材,力求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重难点突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线教学平台录制微课、制作思维导图等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使用。

通过“试点改革、经验总结、扩大试点、再总结、全面推广”的办法,逐步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三阶段、六过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每年有3 000余名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学生直接受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增强,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可以向其他信息类课程教学成果推广。

4 结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融入产教融合和计算思维,通过重塑教学模式、重组教学过程、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实践证明,产教融合在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辉.新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科技风,2020(21):47.

[2] 蔡丽艳.“以学为中心” 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5):132-134.

[3] 周淑菊,黎士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172-174.

[4] 张俊荣.基于学习者分析的成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12):188-189.

[5] 常小红,张国鹏,李改霞,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109-111,171.

[6] 石敏力.基于案例教学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模式研究——以Excel图表创建与编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6):273,275.

[7] 刘花.“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设计分析——以“Excel中用图表说话” 内容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9):156-157.

[8] 蔡茜,荆于勤.基于专业需求的“计算机文化” 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21):98-99.

[9] 赵楠楠.“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多维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20,17(22):126-127.

[10] 郭云龙.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师,2023(26):126-128.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