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协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4-09-14罗翠线任丽芳黄玉蓉周志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23期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协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能够让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双赢,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物联网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主要围绕目前物联网技术变化迅速的挑战、实践经验的缺乏、跨学科整合不足、教育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协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模式,并对典型的校企协同物联网合作案例进行分析。最后针对目前校企协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实施策略,即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明确合作目标和责任、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实时动态反馈机制。

关键词:校企协同;以就业为导向;物联网人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23-0103-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0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 作为一种将日常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技术,正迅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通过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无缝对接,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1]。物联网的应用涵盖了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从健康监测到智慧城市等所有领域[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技术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协作能力[3]。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失业率普遍上升,因此就业导向的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4]。这种教育模式着重于将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雇主所需的技能和知识[5]。对于物联网这样的技术密集型领域尤为重要,它不仅需要理论知识,还需要实践技能,如编程、系统设计、数据分析和网络安全等。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具备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高校需要与行业紧密合作,确保其教育方案能够及时反映行业趋势和技术进步,从而为学生提供就业优势[6]。在此背景下,校企协同成为连接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桥梁[7]。校企协同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更能确保学生在进入职场时拥有必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一方面,通过这种协同,高等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业的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教育过程,培养未来的员工,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投资[8]。综上所述,物联网专业的就业导向教育对学生、高等教育学校和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1 物联网专业的教育现状和校企协同的价值

1.1 物联网专业的教育现状

物联网专业的教育内容涵盖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网络通信、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云计算以及安全措施等。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架构、协议和应用的全面理解。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室实践,以及项目驱动的学习。此外,一些课程也开始采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学和虚拟实验室体验。虽然物联网教育内容广泛,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但是物联网教育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图1所示。

1) 技术迅速变化的挑战。物联网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课程内容需要频繁更新以保持相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更新课程内容的速度往往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2) 实践经验的缺乏。物联网专业不仅需要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的培养。目前,许多高校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足够的实验室设施或实际项目经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3) 跨学科整合不足。物联网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涉及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和业务管理等多个学科。当下的教育体系在跨学科课程设计和整合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未能充分理解各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4) 与行业需求脱节。教育课程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学校往往更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行业对于特定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高校、行业和政府共同努力,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跨学科课程的整合。同时密切跟踪行业动态,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为物联网行业培养出更加合格、适应性强的专业人才。

1.2 校企协同的价值

校企协同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旨在共同设计和实施教育项目,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这种合作模式涉及课程开发、实习安排、技术支持、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在专业教育中,校企协同的目标为建立一个桥梁,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物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高度实践的领域,使得物联网专业教育中的校企协同尤为关键。通过校企合作,例如通过实习、项目工作或参与企业的实际研究,学生可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最新的行业资讯,帮助更新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因此校企协同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巨大,如图2所示。

1) 提升教育质量。校企协同促使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确保学生学习接收最新的相关知识。通过企业提供实时的行业数据、案例研究和技术更新等资源,可以显著提高教育质量。

2)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和参与企业项目,学生可以将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环境中。这种经验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技能,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 提高就业竞争力。校企协同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具备行业所需的技能和经验,这直接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更快地融入职场,甚至在实习期间就获得未来的工作机会。

4) 促进课程创新。企业的参与能激发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例如,通过设计基于项目的学习课程,让学生参与真实的业务挑战,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校企协同模式在物联网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质量,还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发展机会。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也满足了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E:\飞翔打包文件目录001\电脑2024年8月中第二十三期打包文件\1.04xs202423\Image\image28.pdf>

图2 校企协同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2 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协同模式

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协同模式是指高校与企业合作,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中共同参与并互相补充,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和实践机会,并更好地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协同模式的主要优势如图3所示。

2.1 反映行业最新需求

通过校企协同,高校与企业共同监测和分析物联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确保教育内容始终保持更新,反映当前市场和技术的实际需求。企业可以提供关于新兴技术、市场趋势、技术难题以及行业标准的宝贵信息。通过企业反馈,帮助学校优化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培养物联网安全,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与未来就业相关的技能。

2.2 强调实践和应用

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种实际应用不仅可以加深其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参与企业物联网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设计和实现智能设备网络,以及对设备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实践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3 促进技能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校企协同模式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从不同课程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开发一个物联网解决方案时,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编程、系统设计、数据分析和商业策略等多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行业面临的挑战,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2.4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

直接参与行业项目和挑战要求学生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适应变化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面对一个具体的物联网应用挑战,学生可能需要用到新的传感器技术,或者开发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也培养了他们面对不确定性和挑战时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2.5 提供职业发展和网络建立的机会

校企协同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建立专业网络的平台。通过与企业专家的面对面接触,学生可以了解行业的内部运作模式,与企业建立职业联系,并获得未来就业机会的信息。例如,通过实习和项目合作,学生不仅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还可能在毕业后直接获得就业机会。此外,通过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学生建立起宝贵的行业网络。

总之,物联网专业的校企协同模式通过强调实践和应用相结合,促进综合技能的发展,增强适应和创新能力,以及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大大提高了物联网专业教育的质量和相关性,更好地满足了物联网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 案例研究

校企合作案例研究是指以学生接触合作过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该公司在校企合作中的具体情况、合作模式、合作效果等,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成功的两个校企协同案例如下。

3.1 XYZ大学与Alpha技术公司的合作

项目描述:XYZ大学与Alpha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一个面向物联网安全的专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从基础的网络安全原理到物联网特有的安全挑战。

学生参与:学生有机会参与Alpha公司的实际物联网安全项目中,包括开发安全协议和测试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漏洞等。

成果:该项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联网安全的实际应用,同时提升了他们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技能。

3.2 BCD工程学院与IoT Innovate公司的伙伴关系

项目描述:BCD工程学院与IoT Innovate公司共同开展了一个物联网产品设计和创新项目。该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并原型化新的物联网设备或解决方案。

学生参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概念提出阶段到原型设计阶段,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成果:学生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设计经验,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学会了如何在商业环境中有效地实现他们的创意。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均获得了宝贵的技术和实践经验。在第一个案例中,学习了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概念和技术,而在第二个案例中,掌握了产品设计和原型制作的实用技能。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其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了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企业的青睐,可以获得实习或全职工作机会,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行业联系,促进了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总之,这些校企协同案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经验和技能发展的机会,还显著提高了他们的就业前景。通过这些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物联网行业的需求,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4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物联网人才这一关键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高等教育需面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个性化发展的挑战与转型要求。通过调研,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协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还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如图4所示。

4.1 面临的挑战

1) 资源分配不均。校企协同模式可能导致资金、设备、人员等资源的分配不足或不均衡问题。

2) 合作机制模糊。提出了沟通不畅、目标不一致、合作协议的复杂性的问题,对有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具有挑战。

3) 课程更新速度慢。技术迅速发展使得课程内容需要频繁更新。但是,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审批流程往往较为缓慢,无法适应技术快速发展的客观事实。

4) 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节。教学内容可能与企业当前的实际工作需求无法完全对应。

针对上述挑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和策略,立足于加强实践教学与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加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培养方案,以此应对行业变化挑战的技能和素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4.2 解决策略

1) 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学校和企业共享教育资源,比如企业提供实验设备和资金支持,学校提供研究人员和实验空间。

2) 明确校企合作目标和责任。校企双方进一步明确合作的具体目标,明确双方责任,分配角色,确保双方的利益和期望一致。

3) 灵活多元的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化的灵活课程设计,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来确保快速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

4) 实时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持续沟通和动态反馈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保持一致。

5 结论

校企协同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这种合作,学校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学生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得到紧密结合;企业获得了符合自身发展方向和需求的专业人才。尽管校企协同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面对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变化,高校和企业需要更加紧密地合作,共同寻找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方法。这包括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建立更灵活的课程设计、加强实时沟通和反馈,以及不断调整合作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通过这些努力,更好地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物联网行业发展挑战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廨尧.数字孪生虚拟仿真平台在高职物联网实践教学中的探索[J].现代信息科技,2023,7(24):183-188.

[2] 杨荣根,徐楠,周端.物联网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3):138-140.

[3] 李芳,付丽琴,王红英.学徒制模式下专业群课程教学设计探索——以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J].物联网技术,2023,13(10):155-158.

[4] 陈秀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双创” 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5):63-66.

[5] 朱琳.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5):178-180.

[6] 周波超,孙国强,王超.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51):5-8.

[7] 蔡雅端,林清阳.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共同体建设策略探讨[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6(4):123-127.

[8] 石素君,赵修臣,李红,等.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2,20(6):98-102.

【通联编辑: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