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粱红,待君醉

2024-09-14谢有顺

山花 2024年9期

我的朋友俞非凡有一次对我说,你知道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是什么?会喝酒。那天他明显喝多了,重复的是别人的话。他大概是我朋友中最爱喝酒和藏酒的人,家里专门有一个酒窖,并不大,却摆满了各种名酒,琳琅满目,但每种酒都只有一瓶。我问何故,他说,一喝酒,我就爱拿酒送人,不管多贵的酒,都往朋友怀里塞,只有一瓶,朋友就不好意思拿走了。他说这只是陈列室,我心情不好时,就来巡视一圈,舒缓压力。真正藏酒的仓库是在另一个地方,一般是不给人看的。

有一次,他非要带我去仓库看,打电话给他的司机,要司机过来开门。他自己居然没有酒库的钥匙。我正讶异,他神秘一笑,说我不能拿钥匙,不然一喝醉,这些酒也会被我送光。估计是有过不少经验教训。司机一看就是实诚人,跟了他许多年了,了解他的脾性,也处处替他着想,会照顾人。时间一长,他只认这个司机,别人开的车,他都坐不了,而他常常喝酒,半夜才回,司机等得辛苦,他有点不忍,于是就为自己的司机也配了个司机,一时传为奇谈。

他说,这也是一次酒后的创意,酒真是好东西呀。

我平时并不喝酒,只是积累了一些酒知识,用来纸上谈兵。俞非凡立志要培养我喝酒,每次见面,都要带上他的好酒,教我如何体会酒之美妙。有一段时间,广东人多喝洋酒,尤其潮汕人在一起,多喝轩尼诗,番禺人爱喝蓝带。

俞非凡的藏酒,也是以洋酒居多。

我在他办公室看过他拍卖回来的两瓶酒,印象很深。一瓶是轩尼诗百年禧丽,装酒的奁盒上点缀着传统的巴洛克式珍珠,外观就像一个梳妆台,瓶身是由水晶制成,奁内还有四个手工玻璃酒杯,一看就是出自著名设计师之手。听说这款干邑,调配了多达百种的陈年基酒,存世很少。一瓶是麦卡伦52年单麦威士忌,装酒的橡木盒子非常漂亮,面上镶嵌着哑光“黄金时代”的字样,听说是1965年入桶、2018年装瓶的限量版。他还有两瓶用梦露像做瓶身的酒,放在书架上,本身也是装饰。

爱藏酒的人,多半迷恋老酒,似乎混入时间的味道之后,酒也不同了。确实不同。我喝过不少俞非凡的老酒,第一回是法国老品牌,古帝酒,五十年代的,后来还喝过1962拿破仑大鹰纹金酒,六十年代的拉森帆船金瓷瓶酒,以及不带斧头轩尼诗XO标志的特别系列老式干邑等。可惜我酒量不好,浅尝辄止,体会不深,更多的时间,是在欣赏那些爱酒之人喝酒时的陶醉表情了。

有一次,俞非凡请我们几个朋友喝酒,桌上摆的是两款白酒,一款是李渡高粱,一款是贵州珍酒2012真实年份,是他下属公司新代理的产品。这两种酒,我都没喝过,但光瓶酒的简易包装吸引了我,朴素大气。李渡高粱香气浓郁,口感绵柔悠长;珍酒2012真实年份酒体微黄,酱香舒适干净,不像别的酱酒那样新鲜尖锐。都是好酒。

我后来才知道,这两款不同产地的酒,董事长是同一个人,叫吴向东。珍酒2012真实年份的瓶标上还印有“吴向东先生私藏”字样,每瓶酒都有编号,喝起来很有仪式感。不久之后,我看了一个吴向东的演讲视频,他说,我也知道真正的百年企业是很少的,我们的企业总有一天会消失,但不能因为有一天会消失我们就不做吧?还得努力去做。这话令人敬畏。今年五月,与几个作家同行去珍酒厂参观,吴向东董事长过来敬酒,我还特意说起他的这段话,他居然腼腆地笑了。我之前就听说过,珍酒厂的“四双鞋”管理制度,就出自吴向东自己的创意,他要求每位酿酒工人都要有四双鞋——上下班一双鞋,车间酿酒一双鞋,食堂吃饭、厂区活动一双鞋,上卫生间又是另一双鞋。

别小看这个细节,这对于食品企业,其实至关重要。

我之前看过不少小酒厂,卫生状况堪忧,即便拿出再好的老酒来,也让人失了品饮的兴趣。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普洱茶友中很少有人爱喝熟普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做熟茶的小厂,渥堆发酵时,随便盖块塑料布,灰尘泥沙尚是小事,主要是蟑螂虫子肆虐,看过这些之后,你就不敢喝来历不明的熟茶了。我后来参观大益茶厂,看他们卫生管理严格,就知任何大品牌的建立,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当然,现在的人做普洱茶,多是离地发酵、小堆发酵,重视卫生,今非昔比了。酒企更是如此,他们早已脱离手工作坊时代的简陋,流程监控一丝不苟,为实现微生物研究、风味物质、工艺技术的提升,更是不惜重金,多方发力,目的不过是要酿造出一瓶有极致口感的好酒。

珍酒厂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

我算是去过不少酒厂的,但在珍酒厂,才第一次看到制曲车间。多数酒厂,制曲车间是不让进的,毕竟,光脚踩曲,稻草堆,升温发酵后的酸味,堆放的酒曲上还可能爬着小虫子,这些都是不好看、不好闻的。但曲是酒之魂、酒之骨,没见着高温大曲是如何做的,终归算不上是了解酱酒吧。

这次在珍酒厂,算是饱了眼福。我在制曲车间,边看边问,也算是补上了一块知识盲区。高温制曲是酱香型白酒的独有工艺之一,之前我见过母亲酿米酒,用的曲不过几小丸,但酱香酒完全不同,用曲量大,曲的主要原料是小麦,以酿造的比例1∶1来算,小麦的用量可能还要超过高粱,这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

制曲原料的要求很高。麦粒要饱满,无虫蚀,无霉质;研磨小麦时,要有细粉、粗粉和麦皮,手摸过去,有糙手的感觉才好,再加入母曲粉、水,搅拌均匀,放到那些矩形模具中,就可以开始踩曲了。踩曲极为讲究,轻重要适中,坊间常有少女踩曲的传说,其实是说她们的体重更适合踩曲,方便掌握力度,至于少女滴下来的汗里是不是有特殊的香味,就不得而知了,这次在珍酒厂见到的,都是男子踩曲,也没听说有什么不好。可见所谓少女踩曲,和少女采茶一样,都是演义的故事;踩好的曲块,要侧立晾干,之后放进曲房,交叉堆放,曲块和曲块之间,塞的是稻草。稻草也有学问,最好是新草加老草,最易于曲块通风、散热。曲房培养的关键是温度,先高温,再降温,通过翻曲来调整温度,总归都要维持在五六十度之间;几天之后,曲块颜色变深,开始散发醇香和酸味,接着是一种强烈的生酱味,然后曲色变深,酱味变浓,形成曲香,这个阶段大概是微生物的活跃期,尤其有一种嗜热芽孢杆菌,具有很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在曲块风干的过程中,便会产生酱香,不用添加任何香料。

说到酒曲,宋代《北山酒经》就载有十几种,那时流行在酒曲中加中草药,尤其明代以后,少则加一两种,多则加几十种。我专门查了下资料,添加的中草药品种繁多,有杏仁、白术、川芎、白附子、木香、官桂、防风、天南星、槟榔、丁香、人参、桂花、肉豆蔻、生姜、川乌头、甘草、地黄、苍耳、桑叶、茯苓等,有煮汁添加的,有研成粉末加到制曲原料中的,“曲用香药,大抵辛香发散而已”,目的还是给酒提香,只是,那时科学不发达,说不清楚酒曲中的微生物是怎么产生、繁殖、作用的。

说起来确实神奇,大曲看着就像是发了霉的面团,可上面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起糖化作用的霉菌、起发酵作用的酵母菌和起生香作用的细菌,它们共同造就的成品曲的香味正是酱香的秘密之一。

这些年,酱香酒风行,很多人适应了这个香型的酒,就再也喝不回别的香型了。这回了解了大曲制造的繁杂和严苛,我多少就有一点明白了。

我和珍酒厂结缘,源于陈国华。我和国华认识很早,多年前的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他写诗,我写评论,我们都是代表,在京欢聚多日,有人留着那时的合影照片,看上去真是年轻呀。记得我们站在宾馆的走廊上聊天,身边都是著名作家,个个抽烟,我们不抽烟的,倒显得不合群了。

陈国华后来去了珍酒厂,是酒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曾多次相邀,都没能成行,但时不时能收到他馈赠的珍酒。这两年,有作家来广州,吃饭时我常带着珍酒,珍三十,或者珍酒2012真实年份。没看到酒瓶之前,有些人喝了,觉得像茅台,又不太像茅台。开始我也不挑明,慢慢地,大家觉得味道差不多,就放开喝了。尤其是珍酒2012真实年份,因为是老酒,酱香优雅、柔和,喜欢的人很多。珍酒厂是五十年前易地生产茅台酒的试点产物,当年的厂长、工程师、调酒师等,都是从茅台酒厂来的,原料、工艺也和茅台酒厂一样,血统纯正。1985年,国家科委组织专家对珍酒作过鉴定,报告上说:“该酒色清、透明、微黄、酱香突出、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香味及微量元素成分与茅台酒相同,具有茅台酒基本风格……”既然与茅台酒同源,又产于同一区域,原料、工艺相同,味道和风格上接近,再自然不过了。方毅副总理题词说它是“酒中珍品”,并非虚言。在一个酿酒圣地,要得此佳誉,没有过硬的品质,是不住的。

都说三斤半粮食一斤酒,貌似简单,背后却是深沉的工匠精神、历史积淀。

连续两天,由陈国华等人陪着,我们在珍酒厂先后看了赵家沟、石子铺等地的车间,算是彻底了解了酱香型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然后陈放多年,再通过勾调才能出厂,一丝不苟。一个出产周期五年以上。那些天,看着厂里忙碌的工人,巨大的储酒坛,琥珀色的老基酒,敞亮的品酒室,我们走一处,品一杯,还自己动手调酒。我们还共同将一坛封坛好酒送进酒库珍藏,然后题辞,写字,好像在现场写一个文人与酒的故事。阿来写“酒入诗,诗有神;诗入酒,酒有魂”,我写“珍酒和神气,文学悦性灵”,都是有感而发。同行的还有诗人陈先发、雷平阳等人,座谈时大谈酒神精神,并在桌面的稿纸上作诗,好像有酒香处,诗兴也更浓。甚至那天中午在酒厂的休息室小憩,窗外飘来第三轮取酒时的香气,我想到的也是陆游的诗:“人生最乐事,卧听压新酒。”

我酒量小,“卧听”就好,若是真喝,反而怯场了。爱喝酒的几个文友,饭后还要揣上一瓶,带回房间里接着喝。我是能躲则躲,或者坐在旁边喝茶。倒是在闲聊中,我记得陈国华说过,珍酒厂去年在遵义下属区县种植的高粱,多达四十万亩,带动了四万余户农村家庭增收。比之于酒,我对这连绵的高粱地,兴趣更大。我出生在农村,种过地,闻过稻香,也见过风吹稻浪的景观,还真没看过“盛夏千竿绿,当秋万穗红”的高粱地,希望下次再来,专门去看那一垄垄、一片片的高粱,看那挺立的饱满、热烈的红穗头,在夕阳下,就如同燃烧的火把,迎风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