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之味

2024-09-14胡学文

山花 2024年9期

从新舟机场出来,驶上高速,放眼望去,高高矮矮肥肥瘦瘦,遍野皆青翠,盯得久了,有融化其中的感觉。也就片刻的沉浸,路随山转,房屋闪现,遂想到即将去往的地方,不禁口舌生津,便又生出探访的期待和兴奋。

接我的司机谈锋颇健,天气、历史、饮食、风俗,及遵义的区域划分,可谓天上地下,五花八门。当然,说得最多的还是珍酒,员工数量、收入、招聘条件等等。他两口子都在酒厂上班,住自建楼房,距离厂区很近,安步当车,每天步行上班。两个女儿,老大已经成家,老二读大学。问老二毕业去哪儿,他毫不犹豫,当然回遵义啦,而且,也想到酒厂上班。后半句说得没那么笃定,毕竟只是心愿。此乃家事,可从另一个角度讲,亦关酒事,至少可以从中窥望些许。

午后有闲,在遵义的街上走了走。这是个洁净的城市,与漫山的青翠有关吧,即使风起,也不见尘埃。处处石板路,踩踏上去,温润如玉。路边的摊食,皆是本地特色,如麻辣豆干,初观红艳,似全身都裹了辣椒,细瞅才可辨出红艳下的褐黄豆条。宾主难分,或者说,要的就是这喧宾夺主。另一摊位以为是卖面皮,问了才知是米皮,吃法却是我没见过的。抓些豆芽、土豆丝、海带丝、萝卜丝置于米皮之上,菜如小山,米皮却是薄如蝉翼,几乎透亮。因为太薄了,摊主揭取很是小心。这很容易破损的吧?如此猜忖,站了好一会儿,就为验证。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禁哑然失笑。想起《卖油翁》,惟手熟耳,亦是极具生活气息的表演秀。街头醒目的位置多有酒的广告牌,自然不乏珍酒的。我想,至少在遵义,已无须广告。珍,是日常的组成部分,也是温暖的祝福。

次日上午前往的第一站是珍酒赵家沟生态酿酒区。那是个被山环绕的所在,四周或远或近,亦是青绿泼染,不见裸石。浓郁的酒糟香气扑鼻而来,我对同行的朋友说,极喜欢这味道。朋友说我有喝酒的潜质。他说对了一半,我酒量平平,数度开发,未有成效,但喜酒乐酒是真的;说得再直接一点,对酒是有真感情的,酒量上不得档,同样可以把酒言欢。尤其情绪低落时,三杯两盏,阴云即如风散去。酒性说得清,也说不清,这也是其魅力所在。没有酒助,古诗文也黯然失色。李清照作为女性词家,带酒的词句很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黄昏院落,栖栖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酒阑歌罢玉樽空,青缸暗明灭”;“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笺花”……男性诗人词家带酒的佳句更是不胜枚举。我没有李清照、李白、苏轼那样的才气,但酒对个人写作亦甚有益。许多构思是在酒后生发,不是每次生发都有结果,可总有一些摇曳生长。至于小说中的人物,嗜酒者还挺多的。我没酒量,但可以让笔下人物豪饮。新近的长篇,我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在酒局中登场的。其身上寄寓我之所思所念,可以讲,我是借助这种方式过酒瘾。没醉过的人照样可以写醉态醉感,但若是醉过,或能写得更好更妙。凡此种种,皆为酒之功。

常有读者问写小说什么最难?个人以为,至难之一是细节,因而日常极重视观察细枝末节。而珍酒在细节方面也极为重视,比如“四双鞋”制度。珍酒酿酒人入厂要数度换鞋,上班,入车间,进食堂,去卫生间,须着不同的鞋。似乎琐屑,但论说起来,关涉颇多。我等进制曲车间参观,也遵照此规,均套一次性鞋套。酱香酒的酿造流程、工艺、原料、时间相差无几,均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长期珍藏。差别除了菌群不同外,或许就是细节方面的差别了吧,我个人如是猜测。

距端午尚有数日,未能参与制曲过程,不过亦长了一点见识。一向以为曲只一色,没想还有白曲、黄曲、黑曲之分。其中的学问挺庞杂的,我也说不清。我想说的是,看到黑曲,忽然想起杜甫的《登高》。风马牛不相及,但确确实实,千古第一律就这样在脑里跳闪。也许是近日闲抄之故,但也许又是有形之物引发的沧桑之感吧。岁月看不见,也看得见,在金黄的麦粒上,在暗红的高粱上,也在这灰黑的曲块上。

珍酒亦多酿区,第二站为石子铺老厂区,既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厂房,也有九十年代后建的楼体。三栋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建筑呈三角状,似对峙,又似守望和诉说。元老级的厂房是1975年所建,为茅台易地试验车间。由此可窥知珍酒的历史和身世。1975年,中国科学院将“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车间”定名为“贵州茅台酒易地生产试验中心”,选址遵义北郊十字铺,掌门人为茅台酒厂原厂长郑光先,所建窖池的窖石、窖泥及甑子石料均来自当时的茅台酒厂。从1975年至1985年,整整十年,均在试验。这个过程,想来不易,也算是时间之佳酿。没有这三千多个珍贵的日夜,就不会有现在的珍酒之香。

个人日常小酌,皆为珍酒。喜欢,当然还有其他。酒浓情深,从没想过去了解酒之过往。没有必要,好就是好,无关身世。如同交友,投缘即妙,不涉其它。似乎懒散,其实蕴藏了万分的信任。五月底的上午,我站在仍旧生产的手工车间,解开浓馥之谜,忽有别样的情愫生出。

初入为珍酒封坛所在地,门悬匾额,左右对联曰:封珍酒一坛,藏人生乐事。此地有些昏暗,如钻山入洞。虽无探险之刺激,却有寻幽之妙趣。外为老坛,里多新坛,皆静默肃穆。无论新旧,都在生长,始终如此,但如何生长,那就是超级复杂的问题了。于我,也只能想象。

再入为封坛展厅,鼓响锣鸣,神思飞扬,就像钻出幽暗的山洞,突遇激流长瀑,惊喜难以表述。酒坛形态各异,图案也夸张恣肆,堪称艺术珍品。封坛仪式毕,各自调酒。同样的酒,经不同的人调制,味道差别颇大。此为酒又一魅力。

回望酒史,体验酿程,虽只半日,回味悠长。

晚间品的是珍酒中的极酿,色泽泛着岁月沉淀的微黄,开瓶香气便充溢整个房间。与我挨着的朋友先就饮了一杯。看着朋友的憨态,脑里开始搜寻与酒相关的诗句,还有写作者是否会被AI取代的讨论。我没有焦虑症,有酒相侑相随,终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