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五之尊还看黄釉瓷

2024-09-14翟健民陈曦

中国收藏 2024年9期
古陶瓷鉴赏家、香港永宝斋主人及香港国际古玩展创始人翟健民先生

清代,五爪龙纹瓷器、黄釉瓷器皆为宫廷所重视,针对这两种瓷器的残次品,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曾在奏折中向乾隆皇帝请示道:“落选之次色内有黄器,并五爪龙等件,民间未便使用。”乾隆帝给出了这样的批复:五爪龙残次品可在地方处理,黄釉瓷残次品必须回宫销毁。由乾隆帝对二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见黄釉瓷地位之高、身份之特殊。

明清时期走向纯正

黄釉的历史可追溯至久远的商代,那时陶器上已出现一种黄色釉,但釉色十分灰暗,且有褐色倾向。及至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黄釉瓷独步一时,四川的邛崃窑、河南的巩县窑、陕西的黄堡窑也多有烧制,不过那时釉陶、瓷器上的黄釉颜色都还很不纯正。

自明代起,真正意义上的黄釉瓷开始烧造。永乐时期出现黄釉绿彩品种。至弘治时期,低温黄釉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大量传世品呈色来看,它们的釉色几乎是一致的,这说明景德镇的制瓷工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技术。由于这种黄釉是用浇釉的方法施于瓷胎上的,故而被称为“浇黄”,又因其色彩较淡而显得娇艳,亦称“娇黄”。然而,“浇黄”一经问世即被深锁于皇宫高墙之内,成为宫廷御用之物。明代朝廷对黄釉瓷的垄断程度令人难以想象,民间可使用金彩瓷,但绝不可以拥有黄釉瓷,私造黄釉者会被处以死刑。

明末清初,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时期开始大量生产。清代黄釉瓷烧制的巅峰时期正是在康、雍、乾三朝。

图1 清康熙 黄釉盖罐

康熙娇黄新品迭出

康熙时期的黄釉瓷主要以仿明宣德和弘治为主,尤其仿明弘治娇黄釉瓷为最多。总体来看,康熙黄釉瓷较弘治娇黄釉颜色略浅,但器型种类更为丰富,很多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都在黄釉瓷中有所体现。

这件黄釉盖罐(图1)就是康熙时期的杰作之一,直口、束颈、鼓腹、圈足,造型端庄规整;器内外壁施黄釉,黄釉娇艳,色泽明快,釉质匀净光洁;底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极为难得的是,此罐附原装伞形盖,盖顶置圆珠形纽。此类盖罐烧制的纸质图样如今仍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存世实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见有收藏。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负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黄釉杯(图2)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黄釉;外壁模印四组螭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螭龙纹是原始社会形成的图腾标志之一,在古代建筑以及青铜、玉器、陶瓷等工艺品中经常出现。螭,通常指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即《说文》所说“无角曰螭”。但从明清官窑瓷器看,所绘螭龙多为独角,偶有双角,而无角螭龙几乎未出现过。此杯螭龙为独角,轮廓清晰流畅,形态强悍雄健而不失优雅,独特的弯曲起伏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生命。配以高贵的黄釉,既流露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又彰显着威严与自信。

图2 清康熙 黄釉双螭耳印花螭龙纹杯
图3 清雍正 外黄釉模印花卉纹大碗
图4 清乾隆 牺耳尊

淡黄以雍正朝为最

雍正时期以氧化锑入料,创烧了淡黄釉,色泽纯净娇嫩,赏心悦目,传世所见淡黄釉以雍正朝作品为最。淡黄釉比浇黄浅淡,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古董圈则常称其“柠檬黄”。

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此类作品虽形简色单,但烧制却极为不易,胎、釉、火必精熟,方见成品,稍有微瑕,则前功尽弃。

这件外黄釉模印花卉纹碗(图3)完美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可谓雍正颜色釉之隽品佳作。此碗撇口,弧腹,圈足,胎体细腻轻薄;内壁与底部施白釉,白釉匀净细腻;外壁施淡黄釉,色泽娇嫩,釉质莹润;腹部饰一周模印缠枝花卉纹,纹饰线条流畅,模印清晰立体,衬以纯净明快淡黄釉,装饰效果清新雅丽;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字体俊秀雅致,工整而不失韵味。

图5 清嘉庆 黄釉碗

祭器中的最高规格

据《大明会典》卷二百零一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方丘为祭地神之所,故黄釉器为祭祠地神之物。清代沿袭了此定制。

牺耳尊器型最早见于明代弘治官窑,有黄釉、蓝釉、白釉等品种,后于清乾隆时期又有仿制。此件牺耳尊代表着乾隆时期清宫祭器的最高规格,级别非比寻常,故存世稀少罕见。

此尊直口微敞,丰肩,上饰双牺耳,圆鼓腹,腹下渐收至底,器型庄重沉稳,牺首雕饰细致,生动传神;通体施黄釉,釉质细腻滋润,外底心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其写法与常见乾隆器物不同,为乾隆初期景德镇官窑专为宫廷烧制祭器之款。

据《皇朝礼器图式》载:“乾隆十三年(1748年)钦定祭器,正位尊,纯素,通高八寸四分,口径五寸一分,腹围二尺三寸七分,底径四寸三分,足高二分,两耳为牺首形。”由此可知,牺耳尊应为宫廷祭祀的标准用器。黄釉牺耳尊应用于地坛、先农坛以及先蚕坛的祭祀活动之中。

图6 清道光 外黄釉龙纹碗
图7 清乾隆 双龙戏珠纹盘
图8 清宣统 黄地绿龙纹盘

釉色彰显等级高下

根据清代《国朝宫史》记载,全黄最为贵重,是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的专利。其他妃嫔规制分别为:皇贵妃,白里黄瓷;贵妃、妃,黄地绿龙;嫔,蓝地黄龙;贵人和常在没有资格使用黄器,多为绿地红龙、五彩红龙。

此碗(图5)施全黄釉,可知其使用者等级之高。器型周正典雅,口沿微撇,弧腹斜收,下承圈足;胎骨洁白,胎体轻薄;釉质细腻均匀,色泽明艳,透明度较高;底署青花篆体“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款,为嘉庆官窑器常见款识。

再看这对白里外黄瓷碗(图6),按规制当数皇贵妃所用。碗敞口,弧腹,圈足,造型端庄俊美,匀巧灵秀;外壁通体施黄釉,釉色娇嫩欲滴,暗刻之龙纹身形矫健,威严磅礴,形象生动,线条流畅,笔意隽永,制作精巧,是为道光官窑精心之作。

黄地素三彩龙纹盘或首见于明万历御窑瓷器,清康熙年间进一步发展,后成为清宫御窑瓷器的经典品种,直至清晚期皆有烧造。黄地素三彩器物工艺较复杂,需先于素胎之上锥刻纹饰,入窑一次烧后,再加绘黄地素三彩二次烧成。通常全器色彩搭配艳丽,纹饰多样,带有浓烈的宫廷皇家气派。

此双龙戏珠纹盘(图7)敞口,浅腹,圈足,圈足内紫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通体施黄釉,盘心暗刻双龙戏珠,分别施紫绿彩,双龙腾跃天地,戏赶明珠,栩栩如生,外壁绘葡萄纹。整体上看,器型规整小巧,纹饰刻划精细流畅,黄釉亮泽,绿彩娇嫩,赭彩深沉,釉光莹润,且保存完整,殊为难得。

宣统皇帝为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帝,在位仅三年,所制器物无多,此黄地绿龙纹盘(图8)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此类盘式构图上,通常是盘心纹样相同,外壁有葡萄纹、云鹤纹、夔龙纹三种纹样。当外壁绘夔龙纹时,内壁则加饰折枝花纹。此盘外壁为绿彩对称饰四组云鹤纹,底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这类盘在清宫档案中被记载为“内紫龙外云鹤浇黄五寸碟”。据统计,本品在宣统朝共烧制36件,因数量少,故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