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卡纳齐艺廊特展来袭 仅7件展品 件件堪为青花典范
2024-09-14谢沚言
两件元青花珍品与5件明永宣青花杰作同台争艳,这是埃斯卡纳齐艺廊将在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隆重奉上的一场青花瓷盛宴。
据了解,此次“元和明初青花瓷”展览的展期为10月28日至11月15日。这是该艺廊自1994年举办青花瓷专题展览后,30年来再次聚焦这一主题。7件品质卓越、极为珍罕的佳作名品将荟萃一堂,每一件作品都生动展现了14世纪至15世纪初期中国瓷器匠人们在元 青花釉里红大罐约公元1320年至1352年高33厘米青花瓷工艺上的卓绝造诣。
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发轫于元朝,此后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它的神秘魅力曾令西方世界为之倾倒数个世纪。此次展览的焦点当数一件元青花釉里红大罐,这是埃斯卡纳齐艺廊迄今为止展出过的最稀有的瓷器之一,尤为引人瞩目。
这件罕见的艺术珍品以其华美的造型与稀有的存世量,生动诠释了元代瓷器的创新精神与大胆突破。同类器物在全球范围内仅存5件,其中3件分别珍藏于大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及河北博物院。另一件则于2002年由埃斯卡纳齐画廊购得,现为私人藏品。这5件罐子极有可能是一组元代宫廷贵族特意订制的御用品,堪称元代瓷器生产技术的巅峰之作,巧妙融合了青花与釉下铜红工艺,并通过模制、雕刻、刻划及珠饰等复杂手法加以装饰,在视觉上极具吸引力。
众所周知,埃斯卡纳齐艺廊创始人朱塞佩·埃斯卡纳齐(Giuseppe Eskenazi)特别钟爱青花瓷,自1960年以来,艺廊就一直在经营这类器物。而他也成为青花瓷收藏市场举足轻重的人物和推手。此次展览中的大多数展品此前都曾由艺廊经手。其中包括一件元青花模印莲塘纹菱口折沿大盘,盘中莲塘景象的描绘笔意酣畅,洒脱自然。此盘系出名门,曾由著名收藏家仇焱之(1910年至1980年)和Hans Konrad KÖnig(1923年至2016年)递藏。
一件明永乐青花十二瓣折枝花卉纹菱口大盘曾与上述莲塘纹盘一同于埃斯卡纳齐1994年秋季展览中亮相。盘上带有17世纪的铭文,显示它曾属于莫卧儿传奇君主奥朗则布(1658年至1707年在位)。此品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密切相关,再现了中国青花瓷的广泛国际影响力及其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展览中另外两件永乐时期的青花盘同样值得关注。一件为青花葡萄花卉纹大盘,其上一次在埃斯卡纳齐艺廊亮相,是在1989年举行的“Reach家族收藏的中国艺术”展览中。该类器物曾是16世纪土耳其“瓷都”伊兹尼克(Iznik)陶工的灵感来源。还有5件类似的盘子曾收藏于阿尔达比勒神殿 (Ardabil Shrine),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
另一件则是明永乐青花岁寒三友缠枝四季花卉纹盘,这件精品于20世纪90年代通过埃斯卡纳齐进入私人收藏,之后在丹佛艺术博物馆(1995年至2005年)和明德学院艺术博物馆(2006年至2015年)展出。“岁寒三友”这一主题在中国艺术中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经常出现在绘画和装饰艺术作品中。竹子弯而不折,因其坚韧不拔而广受赞赏;松树作为一种常青树,代表着刚毅与不屈不挠;梅花则是最早绽放的花朵之一,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新生。这三者共同象征了坚韧与不屈的品质,是儒家理想中“士、君子”精神的具象表达。
此番展出的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葵花式杯,也是曾由艺廊经手的精品。此杯有着悠久而显赫的展览历史,曾先后在费城艺术博物馆(1949年)、芝加哥艺术学院(1949年至1950年)、马萨诸塞州伍斯特艺术博物馆(1959年)、马萨诸塞州福格艺术博物馆(1959年)和东方陶瓷学会(2016年)等多个艺术机构的展览中展出。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两件类似的器物。
除了明永乐青花瓷之外,展览中还将有一件带有宣德款的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纹盘现身,其出自景德镇御窑,专为宫廷烧制。这一时期已知的类似青花瓷盘仅有少数几件可资比较,有4件同类作品分别收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东京出光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博物馆。
此次“元和明初青花瓷”展览呈现的多件重器不容错过,不仅彰显了元明青花瓷的亘古魅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还充分展示了埃斯卡纳齐艺廊卓越的选品眼光以及经手购藏的深厚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