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马面裙展示五色华彩
2024-09-14薛彬
要说什么是当下的“国风”顶流,融合传统与时尚的马面裙正成为大家追捧的“心头好”。如今,带有中国元素、传统特色的服装不但在各大景区频频亮相,还逐渐成为写字楼里、街头巷尾的日常穿搭。
前不久,由上海纺织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清华海澜中国传统服饰与色彩研究中心、东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衣生万物传统重构——五色华彩马面裙”展览在上海纺织博物馆举行。
本次展览按照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五行五色”,分为赤、蓝、黄、白、黑五个主要板块,通过近百件马面裙实物,探寻马面裙的历史、制衣工艺和美学风尚。展厅内的传统马面裙以平面展示为主,当代创新设计的马面裙则以人台的立体展示为主。
马面裙名称中的“马面”原指古代城墙中探出的一种长方形结构,又称敌台、墩台或墙台。敌台可与城墙形成夹角,从而消除城墙下的防守。因其外观狭长,好像马的面部,因而宋代以后被称为马面。马面裙因为前面的裙门在两侧的裙褶映衬下,形成一个酷似马面的造型而得名。
马面裙起源于宋末元初,明清时期趋于流行,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经典形制,其衣身开合方式、裙门叠压、褶裥结构、图案装饰和文化内涵等要素,组成了马面裙运动性、遮蔽性、装饰性和礼仪性共存的特色。迄今马面裙不仅受到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的喜爱,也在国际时尚舞台被品牌和设计师们所重视。马面裙至清代盛极一时,成为女性非常喜欢穿着的日常和标志性服装款式。相较于前代,清代马面裙装饰性愈发复杂,其保持了明代马面裙两片式结构,裙腰既有一整条的,也有二条裙腰的形式。二条裙腰的马面裙,穿着时需要将裙腰上的扣子或绳系好。清代马面裙裙腰部分多用白色,取“白头偕老”之意。马面裙头部分的材料选用一般为棉布、亚麻布,因为对围系之裙而言,腰头采用此料摩擦力大,不易滑落且更耐磨。清代马面裙的裙身处多有创新,而衍生出阑干裙、百褶裙、鱼鳞百褶裙、月华裙、凤尾裙、马面凤尾裙等多种裙式。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马面裙的纹样都不是随意的装饰,其包含着丰富的吉祥含义。比如此次展出的石榴红色缎绣海水江崖贺岁纹马面裙,一片式粉色棉布裙腰,两侧有纽襻,系带穿着。其通身以红色缎为地,采用各色丝线绣有海水江崖、仙鹤、牡丹花、嘉禾。麦穗饱满微垂弯曲,呈丰收之态,称“嘉禾”;仙鹤展翅昂首,有向上之姿寓意长寿,取“贺岁”“ 富贵长寿”之意;牡丹花雍容华美,花蕊用打籽绣点缀,突出颗粒感,裙两侧散点分布有小花卉纹样,姿态多样,精巧缤纷,底端饰有海水江崖纹。裙门及下摆处采用蓝地白花形成缘边装饰,白花造型抽象,呈曲线流动感,似为后配。整体为简化版的马面裙样式,外裙门部分的装饰占比较大,整体纹样满布裙子的三分之二,可见其上身的搭配应已较为贴身合体。
明清时期繁荣的经济以及昌盛的海外贸易之下,许多出口到海外的日用品与工艺品往往会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改造,以更符合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趣。有的只是稍加修饰,有的则是对原有制式进行结构重组,还有的甚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功能和用途,不一而足。如虾青色缎海水江崖纹改制对襟褂,立领、对襟、平袖、三纽襻,领口、对襟及袖口处饰有玄青色素缎做缘边装饰,其两袖及背面以七条玄青色素缎做间隔装饰,由领口直线延伸至袖口及下摆处,形成微放射状装饰骨架,如阑干条。整体服饰以蓝色缎为地,下摆织有海水江崖龙凤纹装饰,袖口每两条阑干间装饰有同类题材纹样。根据服装整体构造可知,此衣是由马面裙改造而成的中式风格对襟褂,其下摆处为两个外裙门,袖口及背面为马面阑干裙的侧面(具体形制可参考“豆绿缎地龙凤纹阑干马面裙”)。此裙为美国波士顿的琳达·史蒂文斯(Ly nd a Stevens)女士捐赠给上海纺织博物馆的服饰,据她介绍,这件上衣是她的祖辈于19世纪来中国从事贸易工作期间所获,继而带回美国,已在家族中传承了四代。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服饰。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唤醒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感悟汉服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