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研究
2024-09-12秦凤
摘要:图书馆是文教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充分发挥其文教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应重视技术优化,提升其服务能力。以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目标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具体构建方法,论述建设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重视阅读空间预约和实时更新、加强阅读空间智能化扩展等内容,最后就未来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进行简单展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信息服务智能化扩展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SmartReadingSpaceinLibraries
QINFeng
GuilinLibraryin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Guilin,GuangxiZhuangAutonomousRegion,541100China
Abstract:Libraryisoneoftheimportantcarriersofculturalandeducationalwork.Whilegivingfullplaytoitsroleinculturalandeducationalaspects,itshouldalsopayattentiontotechnologicaloptimizationandenhanceitsservicecapabilities.Thisarticletakesthegoalofbuildingasmartreadingspaceinlibrariesasthestartingpoint.Onthisbasis,itanalyzesspecificconstructionmethods,discussestheconstructionofasmart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ttachesimportancetoreadingspacereservationandreal-timeupdates,strengthenstheintelligentexpansionofreadingspace,andfinallyprovidesasimpleoutlookonthefutureconstructionofsmartreadingspacesinlibraries,which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Library;Smartreading;Spaceconstruction;Informationservices;Intelligentexpansion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各行业均在组织工作优化,从技术运用到内部组织等不同角度寻求突破,改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包括图书馆在内。智慧阅读是文教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全民阅读大背景下图书馆需要关注的发展目标,这要求提高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质量,以提升空间利用效率。目前来看,智慧阅读的特点在于更新了信息吸收方式,不再片面依赖传统渠道组织信息的互动,这为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思路,分析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目标、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目标
1.1提升空间利用率
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空间利用率。从共性角度出发,无论线下传统阅读模式、智慧阅读模式,读者均需要占据一定空间,才能稳定进行阅读、吸收知识,部分图书馆在设计上缺乏人性化方面的考虑,向读者提供的可供阅读使用的空间偏少[1]。也有部分图书馆设计上比较粗放,偏重为书籍摆放、展示提供空间,或在规格方面不尽合理,部分空间虽然闲置,但总面积不大,也能以立体化运用,存在闲置情况。未来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应规避上述问题,以改善空间利用效率为基本目标[2]。
1.2提高空间建设质量
空间建设质量的提高,除包括提升其设计阶段的利用率外,还关注实时化的服务水平,要求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确保图书馆、馆内读者能够实时了解空间情况,包括书籍资源的空间分布、阅览室的空间使用情况、是否存在空闲空间可供使用等[3]。现代图书馆在文教方面的功用更突出,包括高校图书馆,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出于提高空间建设质量的目的,除以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服务外,还应重视各类服务性终端的建设、配置,包括自助借阅设施、自助门禁系统等,为空间利用有关工作提供更多辅助[4]。
2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方法
2.1建设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
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应重视现代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建议采用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包括书籍资料信息、读者信息、空间位置信息、阅读反馈信息等,原则上与空间构建有关的信息,均可以一体纳入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内[5]。
具体工作中,图书馆内书籍资料信息、读者信息、空间位置信息、阅读反馈信息均常见以数字化形式生成,以提升智慧阅读空间构建效果为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空间位置信息,将其作为建设中心。智慧阅读空间可细分为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空间大小、阅读有关附属设施的配置态势等。图书馆空间分布情况又包括阅览室位置、阅览室桌椅和计算机等设备情况等,空间大小是指阅览室之外其他可供读者使用的空间情况,包括大厅角落、大厅座椅数目以及能够容纳的阅读人员数目等。阅读有关附属设施的配置态势则包括自助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具体功能等,主要为空间使用工作提供辅助。上述信息均应能以信息化形式提供给馆内读者,以便其根据阅读需要做好计划和安排。
2.2阅读空间预约和实时更新
阅读空间预约和实时更新,可视作智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延伸,主要强调进一步借助智慧模式、信息技术,为图书馆空间运用提供支持。未来主要建议建设物联网服务系统,并开放物联网接入权限,向读者提供组织方面、交流方面的便利,帮助其实现阅读空间预约,同时利用馆内各类终端设施提供有关空间的各类实时信息,进一步提升服务性。物联网建设方面,建议采用多主体实时关联的形式,构建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多元服务系统,其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按照图1所示模式,图书馆网络工作中心作为物联网的中心,同步面向四类主体提供信息关联服务,包括馆内各类资源、馆内工作人员、馆内读者、馆外读者,其中馆内工作人员同步与馆内各类资源、馆内读者实时关联。馆外读者因其空间层面、服务需求层面的限制,仅与图书馆网络工作中心进行关联。实际工作中,当馆外读者尝试进入图书馆时,可以利用各类信道加入图书馆网络工作中心,以一个独立节点的形式提出访问申请,并根据图书馆网络工作中心提供的信息进行阅读空间预约,预约单生成后,由图书馆网络工作中心进行保存,并在网络中心公示,预约建议提前至少一天进行,且预约到时而人员未入馆即应作废,以避免阅读空间闲置。
馆内各类终端设施应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方面的服务性。建议图书馆在馆内大厅各处配置若干智能终端,以固定端计算机、显示设备为主,主要提供本馆当前空间使用信息、预约信息、阅览室的位置信息等。部分读者入馆次数偏少,不了解图书馆的阅览室分布情况,可借助计算机进行实时查询,并通过网络中心了解当前各阅览室的空间使用情况,准确获取空间服务。建议图书馆利用实时化感知设施、信息采集设施,对馆内空间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呈现,以5min或其他时间为间隔,进行空间使用信息的更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图书馆服务的智慧水平。
2.3加强阅读空间智能化扩展
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借助各类信息技术,信息95524edebbce0cf3204f93196c62cb70890b12a94588100e8ce7c0a5ce236557技术的应用可以不是单一的,在服务上述工作的同时,也可以用于加强阅读空间智能化扩展,包括智能借阅、智能识别等。
部分图书馆向大量读者提供文教方面的服务,其阅读空间可能总是较为紧张,当读者进入图书馆、无法获得空间方面服务时,可能选择借阅读书,到其他空间完成阅读。图书馆可以在智慧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提升与其他空间区域的关联水平,并建设自助化的借阅系统。其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
按照图2所示模式,读者信息通过终端设施进行采集、传输,借助智能中心进行判断和分析,如果分析无异常,可完成借阅,并向其提供周边空间信息,除阅览室信息外,还可包括公共园林阅读空间等,以提升服务的扩展效应。从原理上看,所有可参与自助借阅的人员,应在借阅前提供具有唯一性的信息,如面部特征、指纹特点等,由图书馆智能中心进行记忆。假定读者A录入了个人指纹信息,其信息具有唯一性,形成个人辨识数据库:
[AW;-A9;DA;RHUA;JAJ;HADR](A数据库1)
当其尝试进行图书借阅时,二次提供的指纹信息必然与A数据库1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默认为:
[AW;-A2;DA;RHUA;JAJ;HADR](A数据库2)
智能中心采用随机森林法,对A数据库1、A数据库2的信息进行对照,发现其6个辨识参数中,有5个完全相同,另一个基本相同,当超过50%的决策树认为A数据库1、A数据库2相匹配时,可认定实时信息来自读者A;反之,超过50%的决策树认为A数据库1、A数据库2不能匹配,可认定实时信息不来自读者A,在A数据库2信息与其他人员数据库也不匹配时,应认定其不来自已有数据库任何人员。智能中心通过对照,确定其身份后通过验证并提供借阅服务以及关联的空间服务;反之则进行拦截,组织二次验证。在此过程中,智能技术主要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使空间服务得到延伸,能够与馆外资源、图书馆一般工作相互联动,改善服务效应。
3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展望
3.1立体化扩展
对未来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进行展望,可发现其呈现出一定的立体化趋势,该趋势是指图书馆的阅读空间不局限在阅览室或大厅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向地下空间、地上空间高处进行延伸。例如:部分图书馆的空间使用情况比较紧张,但地下区域利用率较低,可以在智慧阅读的基本前提下对地下空间进行改造,设计较大的阅览服务区,并借助通信线路将地上部分的馆藏资源以数字化形式提供到地下阅览区,读者既可以常规阅读纸质书籍、刊物,也可以利用通信技术获取数字化资源,使图书馆的阅读具有智慧化特点,也可以实现立体化的空间拓展,改善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的总体质量。
3.2远程化服务
远程化服务,是图书馆智慧阅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空间构建而言,远程化服务也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体现在智能记忆、智慧听书、关联引导服务等多个方面。例如:读者A在图书馆范围内完成《悲惨世界》前半部分的电子化阅读,并离开了图书馆范围,在智慧阅读模式下,其阅读记录被图书馆智能中心采集、记忆。在其离开图书馆范围后,图书馆以远程服务的形式发出提醒:“《悲惨世界》后半部分也已经完成电子化录入,是否下载?”读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决定下载或进行在线阅读,图书馆智慧阅读能够摆脱馆内空间的一般限制,以虚拟服务的形式实现馆外构建,进一步改善服务效应。智慧听书、关联引导服务与此模式相似,均强调对读者阅读的信息进行采集,并提供馆外扩展。但这种服务应是可选的,在读者知情的情况下提供,以避免读者产生信息骚扰方面的困扰。
3.3无人化发展
无人化是图书馆智慧建设的主要趋势之一,是指将一些传统需要人工参与的环节以机械设备、信息技术替代,以提升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效率、质量。就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而言,无人化技术也可视作重要趋势之一。例如:馆内引导工作,可利用馆内的智能设备开展,替代或部分替代人工。
4结论
综上所述,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有助于提升图书馆文教方面的作用,未来应利用各类现代技术加以实现。从目标上看,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构建应强调空间利用情况、建设情况的优化,具体方法层面,主张建设智慧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同时引入阅读空间预约和实时更新制度,组织阅读空间的智能化扩展,改善空间利用和建设效应。未来.图书馆智慧阅读空间的构建还应关注远程化、无人化等思路,进一步提升其空间建设质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婧如.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23,36(5):76-84.
[2]刘泽宁.基于智慧技术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服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21.
[3]侯习哲.数字孪生赋能的智慧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3,36(3):15-19.
[4]于佳岑.面向2035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转型路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5]林岫,刘艳.智慧空间建设思考:以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22(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