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竭的航空力量
2024-09-12郑奕
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新质生产力虽然是新的名词、新的提法,但它的核心内涵与生产力发展一脉相承,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高度凝练了实现航空科技自立自强的方式载体。
航空人具备“向新而行”的血脉基因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代又一代航空人把创新视为研制型号的核心动能。回首沈阳所60余年的发展史,向新而行、向创新迈进的奋斗目标始终贯穿如一。沈阳所自创建之日起,就肩负着矢志创新、守护祖国蓝天的使命任务。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设计追求已融入每一个航空设计师的血脉基因。每一代飞机的技术进步,都推动了航空工业产业生产力变革升级,集中体现了航空工业全产业链多样化生产要素的聚合,更是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演进过程中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余年,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中,航空人不断深化对生产力的理解认识。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为国家战略行业指明了集中优势力量把重大科研任务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在祖国使命的召唤下,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顾诵芬等一大批最优秀的航空人才汇聚在一起,艰难地开启了新中国飞机设计事业。新成立的飞机设计室,既没有设计经验,也没有设计手段,徐舜寿结合空军需要提出要设计制造一款亚声速喷气式教练机。航空工业局很快批准了设计方案,新飞机暂定名称为歼教1型飞机。飞机设计室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始了设计工作。虽然创业初期举步维艰、条件艰苦,但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人才济济,怀揣航空报国梦想的学子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沈阳这个工业基地掀起干事创业热潮。还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莘莘学子,为了同一个航空梦想迅速成长。年轻的设计师相互学习借鉴,碰撞出智慧花火,依靠实践培训、建立飞机设计资料库、编制飞机设计规范等一系列手段,他们快速成为飞机设计骨干力量。仅仅一年多的时间,歼教1就进入初步设计阶段。沈阳地区充分展现了人力资源聚集的技术优势,形成了早期的“航空人才高地”。人才聚集初具规模,技术优势显现,飞机设计队伍堪称当时新中国最优秀的飞机设计专家团队,解决了飞机研制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1958年7月26日,歼教1在北陵机场首飞,标志着我国开启了自主研制、自行制造的新篇章。此时,新中国飞机事业已经包括了人才聚集、创新引领的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新中国飞机设计师初步掌握了推动航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方法。
面向前沿,不断开创“向新而为”的实践路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更加密切。推动中国航空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也不再局限于人才汇聚、资源汇聚、资金汇聚等初级的聚集性资源管理方式。协同管理、运行机制、项目管理手段的创新变革为航空工业生产力跃升持续赋能。自行设计先进战斗机是衡量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尺,1969年7月5日,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刺破苍穹,新中国航空工业至此翻开了从仿制到自行设计的崭新篇章。从1964年立项到1969年首飞,歼8飞机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对于当时毫无自行设计制造战斗机经验的全线参研人员而言,仅仅依靠飞机设计师共同发力、攻坚克难是远远不够的。航空工业沈飞提前进行制造工艺攻关,全行业大力协同,呈现了“航空产业链”规模化雏形,形成了“链式”协同效应,歼8飞机带着全行业的托举之力展翅翱翔。
歼8飞机定型后,以顾诵芬、管德、为代表的老一代科研人员又迅速掀起了研制战斗力强、具备高机动性新型飞机的研制任务。1980年,国家批准歼8Ⅱ飞机技术要求,为提高作战能力,歼8Ⅱ飞机在歼8飞机的基础上做出了“重新设计前机身、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挂载新型导弹、更新瞄准具、增强电子对抗能力、装备自动驾驶仪”等六方面改进,每一个都是新突破,也体现了现代空战指导飞机设计的全新制造理念。复杂的技术交联关系带来更艰深的技术实现路径,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歼8Ⅱ飞机在研制初期,充分吸取了歼8飞机的管理教训,由粗放式管理变精细化管理,贯彻了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责任制,建立型号研制总设计师系统,并有一条具有权威的、强有力的行政和技术指挥线,做到有职有权、集中领导、统筹管理、统一步调,从设计、试制、试验一抓到底。研制过程中采取了三坐标(技术、进度、经费)、四坐标(技术、进度、经费、质量)管理模式,彰显了系统工程管理的巨大作用,这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有效的型号研制管理办法,为航空工业的继续发展开创了新的路子。歼8Ⅱ飞机凭借创新性的管理思路和全行业的拼搏奉献,比计划时间提前三个月完成,于1984年6月12日飞上蓝天。歼8Ⅱ飞机贯彻的系统工程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思维继续应用在后续型号的研制过程,把一项项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了令世界赞叹的海天奇迹,先进的管理方式解放了型号研制的生产力,推动战机进程大踏步前进。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沈阳所视数字化转型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方式方法。早在十几年前,科研人员便大力应用数字化设计手段,从而提升型号研制效率。
舰载战斗机的研制任务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辽宁号航母入列后,西方国家曾断言,中国的舰载机至少需要五年时间。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沈阳所把创新视为技术进步的根本,以孙聪、王永庆为首的年轻研发团队没有被传统思维束缚,从研制之初就应用了最先进的三维数字化手段。战斗机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这在当时还存在很大的技术风险,系统也频频出现问题。沈阳所一边开展培训,改变设计人员固有的设计思维,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一边优化流程,破解影响研制效率的卡点和堵点。仅仅用时三个多月,三维数字化设计手段就变得得心应手,提升了设计、发图效率和发图质量,同时缩短了歼15飞机的研制时间。2012年11月23日,歼15飞机成功实现首次着舰,中国没有舰载战斗机的历史结束了。而就在此前一个月,2012年10月31日,第四代战斗机“鹘鹰”飞机成功实现首飞,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能同时研制两款第四代战斗机的国家,中国的航空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科技创新推动着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望尘莫及、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的巨大跨越,更让中国拥有了与世界同台竞技的自信与力量。
近年来,沈阳所先行一步培育新质生产力。重塑科研组织架构,瞄准前沿技术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成立黑科技实验室、举办“神机妙算”全算法设计挑战赛、开展金点子征集活动、打造创新梦工厂、上线技术超市……一个个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圈。
沈阳所走出山海关,把创新的脚步从地方迈向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加速创新资源柔性汇聚,大力打造“南北协同、厂所协同、行业协同、全国协同”创新协同网。近五年,沈阳所建立扬州院,拓宽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从2019年挂牌成立,仅仅用五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再到枝繁叶茂的巨大变化,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带去了航空科技人才、产业发展体系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动航空产业作为扬州的新兴产业加速增长。扬州市有了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航空科技已然成为扬州市的科创新名片。同时,一个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以产学研的融合发展路径赋能高水平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一个个事例证明,沈阳所顺着创新的东风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创新路,阔步走在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前沿。历时五年,2024年6月13日,沈阳所首个数字员工“航翼衡”正式上线。“航翼衡”能够对技术文件、设计数模等自主开展标准化审查,与人工审查相比,实现标准引用合规率提升85%、技术文件规范性提升95%、数模及文件的审查效率提升90%、技术文件编制效率提升60%。“航翼衡”是沈阳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新成果。
面向未来,沈阳所将继续向新而行,坚定不移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数字化转型、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畅通生产力要素的良性循环,用一架架实用精良的战鹰筑牢祖国的海天防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航空力量。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沈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