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与实现路径

2024-09-12李锦

军工文化 2024年6期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国企改革的核心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内容的丰富与提升,为打造现代新国企在思想观念和具体行动上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迸发新动能的重要时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这对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背景下的新国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国有企业的重大任务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党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领导经济工作中相继提出“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深刻体现出党对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明确了发展新方向。围绕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启动实施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了发展重心和方向,细化了任务目标和路径。

有效激发了企业新动能。在资源投入、主业培育、人才支撑等方面制定了一揽子政策,给予企业“顶格”“管用”“解渴”的支持。优化主责主业管理,建立完善主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新增长点,培育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企业抓紧完善适应新产业新赛道布局的体制机制,落地配套政策,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大胆试错的氛围正在形成,活力效率不断激发。

在布局上取得了新突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2.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1%,在光伏制氢、碳纤维制造、汽车芯片等领域落地了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了一批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了一批重组整合,新产业新业态正在成为企业的重要增长点。

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经济与国企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的焕发和形成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生产力。

以创新驱动带动整体发展,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把创新发展置于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与核心之上,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才能真正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内大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驱动产业创新,建立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汇聚高端要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在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新质生产力的效能。

实施战略性重组和新央企组建,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推动重组整合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加强统筹谋划,提升重组整合整体成效。突出服务国家战略,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战略,作为战略性重组、新央企组建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国资央企“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整合,积极开辟新赛道、抢占新高地、塑造新优势。

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贡献直接力量。通过创新创业和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生态构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动企业由低阶向高阶迈进。

提高国企劳动者素质,打造新质生产力新型劳动者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对国企改革提出的任务与要求

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围绕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变革至关重要。要推进持续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建立新质生产力对国企改革的引领机制。要以新质生产力作为目标,使得国企改革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分成国家的、国资委的与国企的三个层次的功能性改革,表现为国有经济、国有资本、国有企业三个层次的改革,把国有企业的功能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

建立分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要分类,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转型产业要分类。对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绿色技术、环保技术、颠覆性的技术、属于“卡脖子”工程的技术,要进行分类。对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途径要明确。对新质生产力层次要进行分类、分解和分管。对国企和民企发展新质生产力优势原因要分析清楚,并且把他们在改革的使命任务明确起来。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资源配置机制。以产业链为主要抓手,通过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以战略性重组为手段,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先进程度跃迁的新质生产力,建设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发展的新国企。

建设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公司治理的制度运行机制。在股权结构上,适合数据要素的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两权分离,增加增加经营权中新质生产力的力量,甚至在经营权中建立新的所有权实现形式。尤其在经营权中要让国企更有活力,增强内生的动力,这是国企改革的本来的目标,在新质生产力中可以使这个目标加快改进。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机制优势、活力优势与效率优势,怎么与国家的举国动员体制、国企的公有制组织机制协同发展,找出一条新的合作共赢道路来。

对新质生产力的资本投入机制。新质生产力属于引领型的、主导型的生产要素。生产工具、生产设备与基础建设,要大幅度投入,这是一个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要考虑举国体制的投入运行机制。银行层面考虑资本的投入是长期的,建立“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建立大的金融投资公司。企业层面,让人才、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要通过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支持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经营责任制的建立。经营责任制尤其要解决在新质生产力中人力资本的作用,重视科学家这个创新主体和企业家管理主体的潜力挖掘。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智造的生产力,不是资源生产力,也不是动力生产力,怎么发挥人的作用,推动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改革的关键问题。在分配上,使新质生产力资本的活劳动获得要素收入与财产性收入,与工资一起以市场方式获得分配。使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更具创造性、主动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变革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监管考核机制。在高效监管的同时,重要的是激励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增长,要解决单纯重视经济增长而忽视科技增长的难题,经济增长是硬任务,科技创新是软任务,这种思想与行为都要实行根本的扭转,要把科技投入与经济投入挂起钩来,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实实在在的动力机制。

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准,形成国有企业家造就机制。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创新生产力,也是一个带有冒险特征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要求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畅通科研成果交易转化和研究人员创新创业的渠道,建立科技成果披露和勤勉尽责容错机制,帮助科技创新人员合法合规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程序。要培育千百万个懂科技、懂资本、懂市场、懂金融的“四懂”国有企业战略企业家。

以新质生产力的范式革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文化管理机制。新质生产力将会引起观念的变化,可能会形成新的范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队伍、新的品牌、新的文化。整个管理体系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国资国企改革研究要总结经验,总结思路,总结规律,特别是破解难题的规律,这是国资国企研究的重中之重。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激发生产力发展活力。所以,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需要把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充实到目前进行的国企改革中,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使得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与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