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辅导技术提升主题班会实效
2024-09-11曾小兰
摘要: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心理、学习指导的重要阵地,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方面。将心理辅导技术引入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主题班会的德育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分析了共情式回应、自我开放、焦点解决问句这三种心理辅导技术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实践, 以及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工作原则。
关键词:心理辅导技术;主题班会;德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72-03
主题班会是围绕某个德育目标,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以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而开展的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与学生深入交流的主要平台,高质量的主题班会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自主生成结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当前传统的主题班会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传统的班会课存在的问题
(一)强调“设计”,忽略“生成”
课堂上,学生“此时此刻”的体验往往蕴含一些宝贵的教育契机,如果能充分利用和挖掘课堂的生成,课堂效果会显著提升。然而在传统的班会课中,课堂活动的实施有一种“走程序”的感觉,教师把注意力几乎都放在教学设计的落实上,鲜少对学生在课堂中呈现的感受、观点、经验给予足够重视和有温度的回应,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互动和情感交流,课堂显得干巴生硬,以致错失一些重要的教育契机。
(二)强调“教师主导”,忽略“学生主体”
尽管现代教育理论都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当前的主题班会深受传统德育课程的影响,往往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的影响力,试图将道理灌输进学生的脑海中,以“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配合教师说出所需要的“正确答案”,很少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自然无法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强调“形式多样”,忽略“走心入情”,情感体验不足
主题班会多以活动为载体,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甚至让人眼花缭乱,但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小组讨论热热闹闹,但总有一种流于形式之嫌,难以深入启迪学生的心灵,遑论引起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二、心理辅导技术在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考虑到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活动课在主题的选择、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上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心理健康辅导技术来提升主题班会的实效,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心理辅导特别注重建立尊重、平等、接纳的辅导关系,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技术。这些技术应用在主题班会中,有助于营造尊重温暖的团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凝聚团体动力,提升主题班会的质量。
(一)运用共情式回应
主题班会中,授课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共情,又称同理心,是心理辅导中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心倾听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心情感与思想,再把这种理解通过“简述语意”的原则反馈给对方,让对方知道倾听者已经了解其感觉、经验或行为。教师以尊重、真诚的态度对学生的发言、经验给予共情式回应,是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如何面对考试焦虑”班会课中,一位学生分享:“距离中考只有一个月,我感觉压力很大。现在一考试,我的神经就绷得紧紧的,手心不停出汗。考完试,我发现丢分的题其实我都会做,只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当时授课教师让该生先坐下,然后对全班同学说:“很明显这位同学出现了考试焦虑。我们知道考试焦虑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缓解焦虑的方法。”该授课教师的回应,并没有对学生发言的具体内容进行反馈,而是直截了当作出了“权威”判断,并且迅速“带节奏”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些话没有对学生的感受作出回应,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发言只是被利用来对全班同学说教,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和重视。这样,不仅没有教育效果,还会阻隔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沟通。此时,如果授课教师能够注视学生,真诚地说:“听上去你的意思是,临近中考,你的精神压力比较大,有时候甚至发挥失常,对此你感觉很苦恼?” 教师共情式的回应顺应了学生的话题方向,表达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理解,学生感觉受到了尊重,自然就愿意继续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讨论,从而为下一环节的课堂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对老师的指导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
教师在运用共情式回应时要注意以下策略:
(1)多使用试探性语句。教师在表达共情时,不能过于肯定,尽量使用试探性的语气和句式,可使用“大概”“可能”“或许”等词语,以便让学生有检验、澄清或确认的机会。例如,“你是不是觉得自己……”“你好像……”“听你的意思,也许你觉得……”等。
(2)多使用非语言信息。 共情的表达除了语言之外,还有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表情、动作变化等。学生发言时,教师应直接注视发言人的双眼,以表示对学生的尊重;并适时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用点头、微笑示意等对学生的发言表示注意和肯定。
(二)适度自我开放,抛砖引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作出一定程度的自我开放,常常会引发对方作出相同水平的自我开放。主题班会课重视学生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授课教师在恰当时候运用自我开放技术,一方面,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安全、真诚的团体气氛,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了一个真诚、坦率的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教师的影响,也会更愿意进行自我暴露,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
例如,在一节题为“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课上,学生在开始的时候比较拘谨,发言应付、敷衍,班级氛围有点死气沉沉,后来授课教师真诚地自我开放,向学生分享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情真意切。学生深受感动,在这样安全、温暖气氛的感染下慢慢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这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自我暴露的时候要真情流露,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别人。同时, 要注意适时适度,不能喧宾夺主,应该把表述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不宜作过多的深度分析。
自我暴露技术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技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把握好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方式,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三)采用焦点解决问句,构建解决之道
主题班会的特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依靠班集体的智慧解决某个问题。教师经常会设计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学习、总结归纳。因此,如何科学设计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挖掘学生的经验、智慧和资源并实现“集思广益”,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心理学流派SFBT以其代表性的焦点解决问句为人所熟知,若教师能运用其中的提问技巧,在班会课上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对于拓展学生的思考力,提升班会课的质量将大有裨益。
焦点讨论法从五个层面提问:
(1)客观性层面:该层面是关于事实、外部现实的问题。
例如,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个类型的问题能确保所有成员处理同样的信息,并认识到信息的所有方面。
(2)反应性层面:该层面的问题与个人感受、情绪、记忆、联想相关。
例如,在你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头脑里出现哪些画面?整件事中,哪个地方让你感到惊讶?什么让你感到高兴?你看到哪个部分时感到害怕?你曾经遇见过类似的情形吗?你当时采取了什么方法,让事情变得没有那么糟糕?
在一节关于“正确对待挫折”的主题班会中,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提供的事例,如果内容能让学生想到自己的经历,并联系过往经验来理解、分析故事,他们就更容易在生活中运用故事中的道理。
(3)诠释性层面:这个层面强调对个体的意义、价值,对学习至关重要。
例如,这件事对你有何意义?它如何影响你?如果你是这个事件中的人物,你会是谁?为什么?
诠释性问题需要唤起更深层次的回应。经过前面两个层面的思考、讨论,批判性思考、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的发生成为可能。
(4)决定性层面:这个层面的探索旨在加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这节课后,你想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怎样的改变?如果可以重来,你会对今天的生活做些什么改变?如果你能做出一些改变,你会做什么让团队合作得更好?
(5)关系层面:该层面是探问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某个事物的观点、期待。这有助于学生换个角度,在人际脉络中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在人际互动中的觉察能力。
例如,如果你做出改变,谁会最快发现?他(她)会说什么?当你有所改变后,谁会有什么不同?
几个环环相扣的焦点问题,层层递进,可以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三、结语
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以上三种心理辅导技术在建立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心理成长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授课教师将其中一些技术灵活运用在主题班会中,有利于营造温暖的课堂氛围,提升思考深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