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角下初中心理课堂优化探究
2024-09-11杜春香
摘要:用系统思维看待家庭内部问题是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也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和系统中。其中,白描技术、阳性赋义、循环提问和资源取向等可被运用到初中心理课堂,用来营造暖心课堂氛围,给予学生接纳和引导,设计动心课堂活动,发出入心邀请和追问,以及给予贴心回应和反馈,从而优化心理课堂,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系统思维;白描技术;阳性赋义;循环提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25-03
一、系统思维基本理念及其运用于心理课堂的意义
(一)系统思维的基本理念
系统思维是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该理论将家庭看作一个整体,用系统思维看待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家庭成员的“问题”行为,通过一些技术扰动家庭原有的互动模式,从而改善不良的人际互动和“问题”行为。系统思维实践的基本态度是从资源来考虑,从具体解决办法入手,始终关注系统内成员的利益。
系统思维认为,每个系统都已经具备了解决其自身问题所需的所有资源,只是这些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为了有效利用资源,人们不需要把精力花在问题上,而是应该从一开始就把焦点放在建构解决办法上[1]。它不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和不足,而是认为人们在其发展的每个点上都具备很多可能性,但是出于对其主观意志的尊重,应由他们自己决定可以做什么,以及至少暂时还不做(偶尔做)什么。这种从“问题取向”到“资源取向”的转变,激发系统成员产生新的思考和探索。
(二)系统思维运用于心理课堂的意义
初中心理课堂上,学生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活动获得深层体验,表达真实感受,生成课堂现场,同时引发思考,这些都是课堂系统的资源。此时,教师如果随时关注课堂,追随其发展,及时有效地引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系统中的资源,引发学生产生感悟,获得成长。
有研究指出,系统式家庭治疗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基本思想可以运用到治疗系统之外的领域。初中心理课堂如同家庭一样,学生、教师和教室环境也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整体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其自主的规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如果像旁观者一样客观、中立地观察和思考这个“自组织”的特点,通过一些技术“扰动”心理课堂这个系统发生变化,使其处于稳定而平衡的状态,那么在转变和调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系统思维视角下的心理课堂优化策略探究
(一)妙用积极关注和白描技术,营造暖心课堂氛围
初中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面对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心理课堂,很多学生在行为、语言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并不会完全接纳教师的课堂要求。教师通常会尝试和学生达成“安静倾听、积极分享、相互尊重、保守秘密”的课堂约定,但如果没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那么要求学生在整堂课主动做到课堂约定就是一种挑战。而系统治疗中的积极关注和白描技术则可以帮助教师应对这一挑战。
积极关注也称正向关注、积极关怀等,意思是对人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光明面或长处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2]。在系统思维视角下,我们相信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信任并积极地关注每个成员,通过有效地倾听,可以采集信息,同时能获得对方更多的接纳。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如果真正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积极关注学生分享的感受并给予反馈,就会营造出开放接纳的课堂氛围。
所谓白描技术,是指不加评价地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内容。借助这个技术,教师可以不加评判地,将对事件的观察如实描述出来,再加上教师对事件的情感态度,可以促使学生学会从教师的角度评析问题,反思行为。在课堂活动体验后,学生往往会充满热烈的情绪,难以平静,那么教师可以这样表达:“我看到同学们都在大笑,我想一定是因为你们积极投入了活动,才会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为你们的积极参与点赞!不过,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平复情绪,我想我会很遗憾不能与你们共享更多有趣的体验。”当教师做到了积极关注和客观描述,真正地倾听和理解学生,学生感受到信任、放松和包容,那么就会营造出暖心的课堂氛围,学生做到课堂约定就水到渠成了。
(二)活用阳性赋义思维,给予学生接纳和引导
所谓阳性赋义,指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积极正向的评价。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灵动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在心理课堂上,他们会表现出看似不符合课堂规则的行为。如果教师从阳性赋义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行为赋予积极的意义,就能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从正向的反馈中受到启发,提升自我效能感。
如面对课堂上写其他学科作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说:“老师看到你在写作业,我想你一定是一名追求优秀的学生,但是认真参与心理课堂也是一种优秀的表现。我们先把作业收起来,老师期待看到你接下来的精彩呈现!”当教师帮助学生寻找行为的积极意义,维护其自尊心,并引导到积极的行为上,教师就能收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面对学生“捣蛋”的行为,教师可以尝试从“问题取向”转变到“资源取向”,询问“是什么让他这样做,从这件事中他获得了什么好处”等。教师也可以试着从更大的系统中寻找学生与行为的关系,寻找学生的内在需求,“也许是因为最近发生了不开心的事情,也许是他想要获得我的关注”等。当系统内部对学生的“捣蛋”行为予以接纳,同时在学生表现出其他主动行为时予以鼓励,那么系统就会自主运转起来,学生的行为改变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三)调动系统中的每个成员,设计系列体验活动
在初中心理课堂上,高质量的体验活动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仅靠理性的讲授和浅层次的活动,学生容易停留在表面。如果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令人动心的活动,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话说,那么学生会更愿意积极参与,深度分享。
系统思维认为,每个人都在系统中,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有调动系统中的每个人,资源才会产生[3]。这提示我们,在设计心理活动时尽量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系统才能活跃起来。比如在线上心理课堂的热身环节,让每个学生通过镜头花式打招呼,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线上形式的局限,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线下学生活动时,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做。比如,小组讨论时,安排不善分享的学生做记录员,记录每个成员的发言;在学生上台表演时,安排其他同学作为观察者,分组观察语言、动作、语音语调等。
另外,教师在设计某些主题心理课的活动时,要从系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每类群体,充分调用每类群体的资源。比如在追星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学生们扩大偶像的概念,指出偶像不仅是明星,也可以是身边崇拜的老师和同学等。但仍然要考虑到没有偶像的学生群体,可以说:“如果思考以后,觉得还是没有偶像,也没关系,没有偶像也是一种选择。让我们学会尊重每个群体。”在异性交往、嫉妒情绪等主题心理课时,教师邀请没有异性交往困扰的学生分享异性交往的尺寸如何把握,请不受嫉妒情绪困扰的学生分享如何面对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等。这样安排,教师能充分调用系统内部的资源,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设计中。
(四)运用循环提问等技术,发出入心邀请和追问
在心理课堂教学活动中,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来完成的,在一问一答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加强互动体验[4]。教师通过有技巧地发出深入学生内心的邀请并不断追问,便能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突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将课程打造得丰满有度。
循环提问在系统治疗的初期就出现了。它是轮流、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成员行为的观察,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或者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循环提问,我们可以不断澄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亲子沟通的情景表演后,我们可以问学生:“孩子扮演者,你认为你刚才的沟通方式对妈妈扮演者意味着什么?”可以问爸爸扮演者:“你觉得妈妈扮演者看到孩子扮演者的沟通方式后,会有何触动?”通过循环提问激发学生看到沟通方式背后表达的需求,能够自发地思考问题并唤起情感,收获成长。
此外,系统思维中的一致性提问、差异提问、百分比提问等都可以被借鉴,拿到心理课堂上来。“其他同学有类似的困扰吗?有的话请挥挥手。”“采用过相同办法的同学请举起你的手。”这种一致性提问可以化解学生的困扰,还可以强化学生分享的能量并在系统中流动起来。“如果你完全不能承受为0%,完全能承受为100%,那么现在这种情绪处于你承受范围内哪个位置?”百分比提问能够帮助学生清晰目前的状态,为接下来的调整作准备。“这位同学觉得是因为爸妈只看重成绩而不关心自己,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差异提问则帮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视角,看到更多的资源。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把学生的想法当作一颗颗珍珠,用提问和追问做金丝、银线,将它们穿成一串美丽又独特的项链。
(五)巧用资源取向思维,给予贴心回应和反馈
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这样解释“课堂回应”:“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5]在心理课堂上,“球”就是学生的回答,教师接过学生的回答这个球,并回应学生,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期待,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引发思考和探索。那什么样的回应和反馈是贴心的呢?
系统思维的资源取向是针对缺陷取向而提出来的,它要求我们重新认识问题的功能意义及“病人”的健康资源[6]。心理教师作为交流平台的缔造者,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系统中的每个元素,促发新的可能。
教师可以用同伴的资源回应学生,“这位同学在考完试后,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有同学可以给予一些建议吗?”在提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时,学生分享:“父爱和母爱不太一样,父亲比较沉默。”教师则可以反馈:“你感受到了沉默背后的关心。”教师接着追问:“还有其他同学有不一样的感受吗?”一位学生分享:“父CcsmgwfAkSccMrH27JwRk4SFirSsharhxCIXJSXblos=爱如棉花糖,是柔软香甜的。”这样的追问进一步拓展了父爱的意义。在具体化父母的资源后,教师回应学生:“我们往往习惯了父母的给予,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你能看到这份资源,看来你是一个很懂得感恩的孩子。”教师用这样的反馈为学生赋能。
三、结语
当我们深入学习了系统式家庭治疗中系统思维的理念后,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这样的思维总能给心理课带来多样的可能,激发我们探索不同的教育思路,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教育,让课堂的智慧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更美好的可能。
参考文献
[1]阿里斯特·冯·施利佩,约亨·施魏策. 系统治疗与咨询教科书:基础理论[M]. 史靖宇,赵旭东,盛晓春,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 钱永霞. “积极关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2005(8):35-36.
[3]张钟元. 让系统思维“扰动”心理课堂——以七年级“应对挫折”心理辅导课为例[J]. 江苏教育,2020(16):12-16.
[4]林小燕.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心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23):24-25.
[5]余季惟,田帆,田蓉,等. 画出我的问题,小步解决问题——评量问句和问题外表化的结合使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51-55.
[6]赵旭东,宣煦. “资源取向”家庭治疗的操作技术[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