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界感,让关系更舒服

2024-09-11王小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26期

关键词:边界;同伴交往;课题分离理论;高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4)26-0036-04

【活动理念】

高中阶段同伴交往追求价值观相似,彼此提供情感支持,因此高中生更期待相互理解、尊重、忠诚和亲密的同伴关系。但他们尚缺乏成熟的人际关系技能,不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同伴矛盾,不懂得拒绝和设定边界,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困惑。所以要帮助学生维护自我边界,同时尊重他人边界。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理论: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区分开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即我只对我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本次主题以此为理论展开活动。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在人际交往中边界无处不在,了解边界的定义和特点,初步认识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

2.情感目标:感受边界过大或者过小都会给自己带来不舒服的感觉,而合适的边界会让自己感觉舒服、能控制。

3.能力目标:将设定边界的方法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活动重难点】

知晓每个人都有权利设定边界,并维护自己的边界。

在交往中,维护自己的边界并尊重他人边界。

【活动方法】

认知法、游戏法、小组讨论法、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活动准备】

信封、学习单、PPT。

【活动对象】

高二年级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活动一:热身活动

观看视频。(出处:讨厌这种没有边界感的狗-哔哩哔哩https://b23.tv/2oOqSNv)

视频介绍:

在小猫和小狗刚认识的时候,小狗对小猫很热情,时时刻刻围绕小猫转。认识一段时间后,关系变了,小狗甚至用自己的嘴巴咬小猫的头,让小猫很不舒服,很生气。

师:小狗对小猫做了什么,让小猫感觉怎么样,联系人际交往,你会想到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1:小狗总是缠着猫,让小猫感觉很生气。

学生2: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有些人也没有分寸,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师小结:小狗对小猫的一些行为确实是没有分寸感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也会出现越界的行为,让我们很不舒服,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接下来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边界感,让关系更舒服!

设计意图:从视频中小狗对小猫没有分寸感的表现引出人与人相处中边界感的问题。

教师讲解何为边界(见图1)。

师:界限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有边界感的人,会征求对方的同意使用对方的时间等。如果不经过对方允许就占用对方的时间,偷看对方隐私等,都是越界行为。在生活中,有的人可能会过分干涉别人的事情,多管闲事。所以有一种说法,“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边界内是自己的事情,边界外就是别人的事情。

师:边界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呼啦圈”活动。

活动二:呼啦圈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游戏。

(1)请一个小组内两位同学围成一个“呼啦圈”,再请另一位同学站在“呼啦圈”中央,询问中央的同学感受。(注意:“呼啦圈”一旦形成,不能移动)

(2)请中央同学思考并回答:呼啦圈扩大到几人时会感觉舒服?

(3)再请3位同学上来,围成更大的“呼啦圈”,并询问中央的同学感受。

教师请站在中央的同学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圆圈由小、合适到大的变化过程中,圆圈内、外各有什么特点?(从感受和身体够不够得到圆圈两个方面回答)

(2)假如三次的圆圈变化代表边界,你觉得哪个最合适?

(3)联系生活实际,假如边界内就是自己的事情,对圆圈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享。

生1:刚开始站得太挤,感觉不舒服,第二次感觉舒服,第三次越来越远,感觉朋友之间疏远了,不舒服。

生2:在圈内感觉,圆圈过小,能够控制;圆圈合适,感到舒服,能控制;圆圈过大,感到不舒服,不能控制。圈外是不能控制的。

生3:假如三次的圆圈变化代表边界,我会选择第二次“合适的边界”,因为舒服,能控制。

生4:从圆圈由小变大的过程我发现,如果我的边界小,别人会踏入我的合适边界内,让我感到不舒服;边界过大,我能在边界外走动,我也感觉不舒服。假如边界就是“事情”,边界合适说明我在管理自己的事情;如果边界过大,说明我多管闲事了。因为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你的事、我的事、上天的事。

师小结:我们发现,合适的边界是你感觉舒服,能够控制的。所以如果你觉得不舒服的话,你就要考虑一下你的边界有没有出现问题。

教师介绍课题分离理论。

师:其实大家所讲的就是阿德勒提到的课题分离理论,“课题”可以理解为“事情”(如情绪、行为)。课题分离理论就是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区分开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别人的事情。区分开后,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事情,不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即我只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不需要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在刚才采访中我们看到,当同学与朋友的距离变远,感受是有变化的,大家可以从图2找到答案。

活动三:圈内思考

师:我们了解到,让你感觉舒服就是合适的边界,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会出现一些越界的行为,让我们很不舒服。课前我收集了大家与朋友相处过程中不舒服的事情(见图3)。我又选出几个代表性的事情,放在信封里面。每一个信封中有一件事情,每个小组领取一个信封(信封内容见表1)。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1)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信封内的事情。

(2)两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想法,选出代表分享讨论的结果。

学生分享。

生1:我们小组的问题是“朋友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东西”。我们提供了两个方案,第一,主动和他讲,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边界;第二,告诉他,如果他想借东西,可以请他讲出来,而不是乱动别人的东西。

生2:我们小组的问题是“朋友吐槽我的缺点,让我很难堪”。我们的做法是,第一,“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我们要强大自己,不要一味忍让;第二,可以放下过往,去迎接新的伙伴、新的生活。

生3:我们的问题是“朋友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并且让一些人孤立我”。我们组提出的方案是,第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别人不尊重我,我也没有必要尊重他人了;第二,与他们进行友好的沟通,询问自身有哪些不足,如果他们还是继续说我的坏话,可以去报告老师;第三,他们传播的话语很可能变成谣言,跟自身做的事情并不符合,要做到“不惧周遭云墨色,自成光芒耀四方”。

师小结:大家提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不过我刚才听到有同学说,别人不尊重我了,我也没必要尊重他,大家觉得合适吗?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我们在设定自己边界的同时,该如何做到不侵犯他人的边界呢?

活动四:圈外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不伤害他人,尊重他人的边界?

观看视频。视频内容出处见表2。

师: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团结,传递善意和美好,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分享。

生1:我看到,虽然人与人之间要有边界,但并不是让我们冷漠,而是在必要时给他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才能相处舒适。

生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让我感觉很温暖。

师:视频中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设定边界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冷漠的人,而是让我们成为更有温度的人。第一,设定自己的边界,不伤害自己,同时不让他人伤害我们。第二,守护他人的边界,不伤害他人。这样就如杨绛先生所说: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这样我们相处起来会很舒服。

师:最后我们来做个手指游戏。

伸出双手,中指向下弯曲,并将第二个指关节对靠在一起,四对手指分别指尖对碰,活动中我们不能将中指分开。张开我们的一对大拇指,然后合拢大拇指;张开食指,合拢食指;张开小拇指,合拢小拇指;最后张开无名指……同学们,人际关系中,有的人和我们的心理距离如大拇指和食指,自然张开这么远;有的人如小拇指,自然张开这么近;但是也会有人像今天的一对无名指一样,和你紧紧地贴合在一起,与你同甘共苦。但无论如何,亲密有间,疏而有远,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让我们的关系更舒服,更自由!

【活动反思】

首先,课堂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习独立思考,树立独立、自主意识。随后学生们交流想法,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关注课堂的生成性,注重动静结合,关注学生体验。

其次,教师强化思政融合。圈外思考的视频和思政融合,引导学生在设定边界的同时友善待人,向榜样学习。

最后,准备充分,实效性强。在课前,教师安排了调查问卷,对学情有了更加翔实的了解。同时,从调查中精选出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增加了心理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颜志强,周可,刘思航. 共情越强同伴关系越好?来自三水平元分析的证据[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2,10(11):682-694.

[2]丁雨朦. 关心不越界——高中生人际交往心理活动课设计[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1):36-39.

[3]张玲,卢国强. 被讨厌的勇气[J]. 大众心理学,2024(4):8-10.

[4]张珊明,尹美,韦泉. 社会善念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心理技术与应用,2024,12(1):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