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2024-09-11杨阳

传媒 2024年16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英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是文化、贸易还是各国政府间的交流,英语无疑是第一选择。由此可见,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英语语言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展示大国风采的重担。那么,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中以高校为阵地建设英语人才智库,构建跨文化传播人才体系成为当下英语学者一直热议的课题。因此,由申慧丽、刘鹏、杨洁所著的《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转型与创新》一书,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当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深度分析,从听、说、读、写、翻译及语法六大模块来探究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改革的具体路径,让高校英语在跨文化背景中再焕生机。

全书以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研究为高校英语教学转型带来思考和启示。科学的研究需要理论奠定,因此本书作者首先对高校英语教学理论及跨文化教育理论进行梳理,并加之国内外英语教学情况分析,证明其研究的可行性。同时论述跨文化语境中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转型的意义和目标,引发读者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转型的新思考。其次,基于前文理论,作者提出跨文化背景中高校英语需在听说读写译等模块中开展创新,还需要在教学中构建跨文化教学评价体系,并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最后,作者结合社会发展背景指出“互联网+”与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合运用,强调“互联网+”是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帮手,提出“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互联网英语教学模式,鼓励高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技术与英语课堂相融合的实践路径,以此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本书基于跨文化视角对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改革实践路径进行分析探讨,为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方向,以期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跨文化背景下创新高校英语教学理念。英语作为高校经典专业学科已有多年教学历史,在教学实践中也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地球村”越来越“小”,国家和种族间的神秘感在互联网的发展下逐步被消解,意味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与密切,亦如本书作者所说,英语在其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可见,高校英语教学承担的不再是传统形式下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而是要满足跨文化视域下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当前不少高校英语教学仍沿袭传统教学理念,依然以传统教材为主,要求学生对词汇、语法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只认识单词却不能真正理解英语单词背后的文化故事,让英语“烂”在肚子里,却无法真正转化为沟通型语言。

因此,本书作者指出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亟须转变理念。首先,高校教学应主动融入跨文化背景中,即在英语教学中树立跨文化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知识。例如,在词汇学习中除了掌握其字词音,还可以从英语语言国家如何创作和使用该词进行讲解,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具象到学生眼前,让英语单词不再是“硬梆梆”“冷冰冰”,从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其次,树立“互联网+”英语教学理念,跨文化语境中高校师生需要汲取更多丰富的知识,而互联网就是连接世界的窗口。因此,高校英语教学需融入“互联网+”思维,帮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发展动态,以便于打破跨文化交流壁垒,增强高校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最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如本书所描述的,教师只是知识的引路人,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导者。在跨文化背景中高校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摒弃唯分数论,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让学生开口说英语用英语,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可见,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的第一步应当是积极转变理念,以跨文化意识打开英语课堂,用互联网思维开拓英语教学,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此培养高质量的英语人才。

跨文化背景下变革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信息化教学开始走进高校。高校很早便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因而高校英语课堂不乏融合图片、文字还有视频的教学课件,但是当下多数高校英语教学仍未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真正要求。由于经济及地域发展差异,各个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程度不同,身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区域的高校英语教学设备仍停留在新媒体阶段,高校师生都未能接触到更智能化互动性能更高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此外,还有部分高校仍以传统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主导课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以教材为主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或不愿借助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丰富英语课堂,拓展英语知识。而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对世界的认识,在没有信息技术加持的教学中学生面临的是封闭的学习空间,其思维和知识都无法扩散,更无法与世界展开连接,十分不利于高校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

因此,通过阅读此书可得,跨文化背景中高校英语教学创新变革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高校可积极引进多样化智能化教学设备来辅助英语课堂教学,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引入AI即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英语教学。在词汇学习中借助人工智能快速获取其文化背景,在英语写作中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快速批改,有效节省教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突破传统英语教学的桎梏,让学生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开眼看世界,进而解构与英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壁垒。此外,高校还可以开展“英语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以信息化设备备课上课,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英语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跨文化英语教学一体化平台,整合互联网信息资源为师生建立24小时交流互动平台。教师可在平台中选取或上传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等人文历史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观看。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自由搜索想要了解的英语国家知识,学习模拟跨文化交流时遇到的问题,在该平台中还可以随时发起提问,专业教师或者同学便会给予解答。通过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教学共同发力,全方位增强高校英语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水平。可见,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需抓住技术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改革线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线上英语学习模式,让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专业素养,培养其跨文化思维。

跨文化背景下建设高质量英语教师队伍。正如本书作者所言,人才是高校教学创新改革的关键因素。因此,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离不开英语教师的支撑。当下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不乏专业知识过硬或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他们能够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展开教学,也可以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发展进行讲解。但是在跨文化语境中,英语的学习运用不仅是输入,还需要输出,即引进海外文化的同时还要运用英语知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达成双向互动交流。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我国本土文化知识,对我国本土文化有深刻的见解。此外,由上文可知,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需要信息技术支持,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需具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然而当下高校英语教师容易忽视对信息技术素养的学习,导致英语信息化教学难以推进。

因此,跨文化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创新与变革还需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英语教师队伍。一是高校需主动打破多年以来搭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和丰富招聘要求,在招聘考试时除了考察专业能力,还应对本土文化进行加试,匹配既能跨文化输入又能跨文化输出的英语人才,为高校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增添助力。同时对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训,提升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文化素养。二是高校积极培训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互联网学院(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让互联网技术专业人士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其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而帮助英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制作精美的有吸引力的教学课件,以此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高校英语课堂更具体验感、互动性。三是高校可制定新时代高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完善高校英语教学评价标准。将跨文化教学、信息化教学增添至教学评价中,让高校英语教师更准确了解自身的教学情况,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教学调整,进而呈现出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英语课堂,以此提升高校英语跨文化教学水平,增强高校英语教师综合能力。

可见,跨文化背景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校英语教学与变革中不可忽略的一环,高校需秉持不破不立的决心重新选取和培养英语教学人才,将本土文化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纳入人才考核培养中,建设一支综合能力强的高校英语教师队伍,进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跨文化人才,助力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作者单位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英语通识教育新形态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H21241)、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英语学习环境‘生态给养’有效转化路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20230SK)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