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为“宣传队”的长征:宣传任务、方法与效果

2024-09-11裴吾昊

传媒 2024年16期

摘要: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不仅没有忽视宣传工作,反而把宣传工作作为锐利“武器”和重要“阵地”。长征不仅是一条革命战线,也是一条宣传战线。中国共产党在长征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合理利用有限的宣传资源,结合革命大势和宣传对象特点,探索出独具时代特征和现实指向的宣传方法,为长征的胜利凝聚了精神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长征宣传队 长征精神 民族共同体意识

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作为“宣传队”,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使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长征的主体是红军,“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的政治任务决定了红军不仅是消灭敌人军事力量的作战部队,还肩负着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支持的重要使命。因此,以红军为主体的长征,也就不仅是一次战略大转移,从革命全局角度观之,其还承担着“宣传队”的任务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

一、长征的宣传任务

党的宣传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长征的宣传工作是特定时期党的宣传工作全局中的一个部分,也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因此,长征这支“宣传队”,必须由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头脑的红军战士作为成员才能组成,才能与敌人在宣传战线上进行斗争,从而以宣传战线上的胜利支援整个革命战线的胜利。

1.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宣传队”。“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是党领导下的宣传队,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宣传队,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自身、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成为长征“宣传队”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途中,经过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指引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理论,为长征“宣传队”的理论武装奠定了基础。从“宣传队”内部维度来看,只有让红军战士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在队伍中起到“极大的细胞作用”,才能凝结出一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宣传队伍,这是长征“宣传队”得以开展宣传工作、取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前提所在。从“宣传队”外部维度来看,虽然长征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但由于其由无产阶级领导,便具有了社会主义的因素。因此,党的宣传工作必须注重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革命群众的阶级觉悟,让长征“宣传队”不断扩大规模和更新血液,这是长征“宣传队”能够战胜敌人、支援革命的必要条件。

2.在宣传战线上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中国革命“有文武两个战线”,长征不只是一条革命战线,也是一条宣传战线;中国共产党不仅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力量进行斗争,还要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部队进行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视野中,宣传工作富有阶级性、革命性和斗争性,没有思想武装的宣传队是打不赢敌人的。“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长征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密封锁,国内外大多数民众无法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国民党反动派又利用其掌握的舆论工具,极力诋毁和抹黑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散布虚假信息,歪曲共产党的主张,甚至诋毁共产党的形象。“对付黑暗需要加强教育。”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展开宣传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在宣传战线上进行殊死斗争,是长征“宣传队”的又一任务,也是以宣传战线支援革命战线的必然要求。只有实事求是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让人民群众充分、全面、真实地了解红军,了解“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才能取得宣传战线的胜利。

3.以宣传战线支援革命战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一方面,宣传工作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没有革命战争的胜利,没有长征的胜利,就没有长征宣传战线的胜利。另一方面,长征的宣传战线又以其凝聚的伟大精神力量对长征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产生了正向的反作用,从而支援物质生产和革命战争。长征期间,红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弱于国民党反动派,从“战争是各个特点的比赛”的维度上讲,力量对比和特点竞赛不但是军力、经济力的对比和竞赛,而且是人力、人心的对比和竞赛。如果红军不充分调动人的因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以此作为落后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几个特点的补充,那红军就不能完成长征,也就不能实现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全局性胜利。而宣传工作正是争取人民群众的重要方法。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指出:“即以江西红色区域而论,红军在此作战已多年,人口、经济已两感缺乏,但能坚持如此之久长,正由于当地民众之极力帮助红军。”宣传战线的胜利,取得了民心,调动了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的因素成为对红军有利而对敌军不利的关键因素,从而反作用于革命战争,逐渐扭转全局上“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

二、长征的宣传方法

长征时期的宣传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探索形成的,具有深沉、厚重的历史特点和时代气息。笔者从宣传媒介、语言、形式三个维度对其宣传方法进行梳理和归纳。

1.宣传媒介“偏向时间”。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长征途中,物资极度匮乏,红军战士风雨浸衣、野菜充饥,生活无比艰苦。同样的艰苦条件也摆在“宣传队”面前,中央机关和红军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闻出版活动:原有的报刊图书和通讯社等新闻出版活动处于停滞状态,广播电台等现代传播技术主要被国民党反动派所占有。上述媒介类型因其便于长途运输(远距离传播),有利于横向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大,因而被称为“空间偏向型媒介”(Space-binding media)。与其相对应的“时间偏向型媒介”(Time-binding media)虽然不便于长途运输,但较能抵御岁月的侵蚀,可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被较为长久地保存下来。红军在长征途中使用的宣传媒介也多为后者。长征途中,红军不但敢于与自然环境抗争,也善于利用自然条件进行宣传。在缺纸少墨的情况下,红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作为宣传媒介,如在树根、天然岩石、房屋阶条、牌坊、石碑、木板、院墙上篆刻下上万条红军标语。这些“时间偏向型媒介”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虽然不及报刊、图书、广播电台,但却有利于时间的延伸,加之当地群众珍视并细心守护革命标语,严防其被破坏,使得刻于其上的红军标语、口号和主张久经岁月磨砺而不衰。

2.宣传语言通俗易懂。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宣传语言不能忽视宣传对象的文化特点。“共产党人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长征的宣传对象是广大中国人民,而农民占其中的绝大多数。因此,长征的宣传语言,必须考虑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特点。长征“宣传队”中的成员,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战士大多系农民出身,因此其与广大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他们“用春水一般的言辞”,向人民群众解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思想主张。解释的目的是引起行动,如“打土豪、分田地”“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通俗易懂的宣传语言,其作用就是使群众了解接受,从而动员和发展这些宣传语言的坚定而忠实的拥护者、执行者。在群众力量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这些宣传语言就变成了行动的口号和实际的指令,进而调集群众、分配任务、配置力量,坚决彻底地去落实宣传语言。

3.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在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中,红军巧妙地运用了宣讲、歌曲、诗歌、戏曲等多种宣传形式,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多方位、立体化地构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宣传体系,为长征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首先,宣讲活动承担着正式、准确、深入阐释党的路线和政策的作用。红军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发表演讲等宣传形式,向广大战士和民众深入阐述革命的意义、目标。其次,歌曲与诗歌等宣传形式往往能够迅速提振士气、激发斗志,被红军广泛运用于行军途中。这些作品以简洁明快的旋律和凝练有力的词句,鼓舞了红军战士,也通过“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模式,在红军队伍中形成了精神共鸣和共通价值。最后,戏曲作为民间文化的瑰宝,被红军赋予了新的革命内涵。红军创作和改编了大量以长征为主题的戏曲剧目,将革命故事、革命人物搬上舞台,通过生动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情节,向广大战士和民众传播了革命理念和长征精神。这些戏曲作品不仅丰富了红军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红军与民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三、长征的宣传效果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从政治维度来看,长征的宣传工作争取了人民群众,促进了民族团结;从经济维度来看,长征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激活了农村的生产活力;从文化维度来看,长征的宣传工作生成了一批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红色资源,为新时代走好长征路凝聚了精神伟力。

1.从政治维度把握长征的宣传效果。“共产党是要在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无论是长征,还是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要实现自己的一切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要能获得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党的口号之下,形成伟大的争斗的力量”。贯彻群众路线不能用命令或强迫的方式,首先必须使人民群众有正确的政治认识,对于党之一切理论及策略的路线都有充分的了解。长征的宣传工作起到说服群众、争取群众到自己的政治影响之下的效果,关乎人心向背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高举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旗帜。长征途中,红军途经苗、瑶、壮、侗、土家、水、黎、布依、仡佬、纳西、彝、藏、白、羌、回等十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杂居区,并进行了大量的民族团结宣传工作,对沿途的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深远影响。红军的宣传工作注重消除民族隔阂,唤醒沿途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汇聚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强大合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2.从经济维度把握长征的宣传效果。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向来以人民为中心。长征的宣传工作之所以能组织群众,就在于“使群众从实际经济生活与斗争的中间,认识党的政治宣传口号”。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将土地“重新分配”。“革命把土地给没有土地的农民们,不仅使他们能利用它,增加生产力,而且使他们能拥有它。”即便是戏剧歌曲等文艺作品,也是红军“切切实实地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后创造出来的,因此 “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等标语口号直接回应了农民最朴素的愿望,直接解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一方面,“民众感觉红军对他们有实际利益,所以趋之若狂”“沿途到处成群的加入红军当兵”,及时补充红军战斗减员,解决红军给养等问题。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纷纷投身到土地革命的洪流中去,配合红军开展没收地主土地、分配农民土地的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3.从文化维度把握长征的宣传效果。“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长征的伟大实践中锻造生成的伟大长征精神,是留给后世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的宣传工作创造和留存了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经典,形成了长征精神内涵系列、长征重要会议系列、长征重要战斗系列、长征重要事件系列、长征重要人物系列等独具特色的精神符号体系,使长征精神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一方面,长征的宣传工作还原了历史的真实面貌,批驳了历史虚无主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曲、戏剧不仅在红军内部广泛传播,还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二次传播,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热情和革命信念,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另一方面,长征的宣传工作汇集了长征故事的精粹,使长征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播,与历史发展合拍前进,与时代脉搏同频跳动,丰富了革命文化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5.

[7]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37[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8]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9][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韩洪泉.长征精神论纲[J].苏区研究,2022(03).

【编辑: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