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11杨佳
摘要:在当代教育环境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表演专业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表演专业教学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代表了传媒技术发展与教育创新协同发展的战略方向。探讨多媒体技术在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传媒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表演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本质需求,进而推动表演艺术教育的全面进步与创新。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表演教学 重塑空间 技术赋能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对于表演这样一门高度要求“人与人”交流、“人与境”交流的专业而言,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的视频分享、PPT展示等技术辅助教学,使得学习内容更为直观、广泛地为学生所接受;当下进一步运用线上教学平台、MR、全息投影等多媒体技术则能够突破因突发状况造成学生与教师、课堂“空间分离”的困境,提升线上表演教学的交互感与真实感,使学习变得更为便捷与高效。
一、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应用是伴随传统教育教学变革发展而兴起的,它有着多元化的使用类型和独特的教学效果。
1.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探索发展。国内表演专业对网络教学的探索始于2002年,集中在翻转课堂、MOOC、混合式学习等形式,2020年开始大范围使用MOOC等平台进行日常教学。表演专业教师可以在MOOC等平台上演示并充分地观看学生们的缩略图直播,以确保动作完成度和精确度;可以和学生进行在线讨论,让学生返回校园后将其转化为现场表演;还可以促使学生对剧本本身展开详细分析。由此不难发现,在MOOC等平台上的网络教学同样能够保证学生完成课业,并打破了物理空间和人数的限制,尤其是让更多的戏剧爱好者也能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2.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使用类别与效果。当前国内表演专业的网络教学使用类别较为多元。一是异步的视频互动。教师上理论课时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在MOOC等网络平台上授课,而后教师和学生在评论区互动答疑。二是多人表演练习互动。学生借助钉钉群提交视频,使视频内容以符合逻辑的方式形成接力,借助抠像等后期合成技术合成至一个视频中,最终剪辑出一部具有完整情节的即兴戏剧,使人物之间形成互动关系。三是同步的视频互动。学生在腾讯会议等视频直播间中练习互动,如抛接物品等。四是同步的三维影像互动。顺应5G大潮,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实现直播中的3D互动教学。比如,HTC公司推出的VIVE就支持实时商务会议互动,同时配有动作捕捉和眼球捕捉,减少线上交流细节丢失。
如果演员无法构建自己的表演空间,表演空间的“平衡”也随之被打破,但是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去针对这种情况做出调整,帮助学生适应线上教学抑或多媒体融合的戏剧表现方式,培训演员的相关技能。多媒体技术建构的场景多是虚拟的,但它在建构着戏剧舞台上的“真实”,由此提供给演员把想象力转为现实心理感受的支点与契机。例如,有些演员对故事中涉及死亡的情景是非常排斥的,演员本人无法对这样的场景进行想象并真实地落地;面对这样的心理,编创者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介入,对演员加以引导和帮助,提供具体的、可亲身感受、可多维体验的想象力真实,让演员能真正去感受这样场景的发生,去慢慢接受剧中的规定情境以及对人物的要求。这一点不仅仅在表演专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和趋势性,在各类表演训练中也是十分适用的,尤其是在演员训练的初期阶段,可以成为一种具有针对性的、稳定的教学方法。
二、表演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存在的问题
在表演专业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是顺应时代趋势的必然之举,既能够塑造未来的戏剧生态,又能够培养适应未来戏剧生态的新演员。然而由于客观技术水平、教育现状乃至学生素质等限制,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实际使用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指导层次较浅。从当前我国高校表演专业教学的层面看,当下的网络表演教学还停留在一些线上会议平台的层面,无法达到表演教学所需要的理想效果。高校表演专业教学中视频互动的局限在于人物都是平面的,呈现在屏幕上的人物与景物都是缩小的,学生较难捕捉到交流中的细节;又由于学生们不在一个教室内,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在场感很难有较大的锻炼。此外,异步视频互动具有较高的延迟,同步视频互动具有较低的延迟,整体上目前的多媒体技术使用体验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例如,商业片里经常见到的街道追逐场景,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演员通过动作捕捉在一个摄影棚内完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演员进行想象力的训练,会容易调动起他们的感官,如果演员本身对于情境的信念感不够的话,就会是失败的表演,所以想象力和信念感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一起并行的。但目前的多媒体技术产品尚不能很好地解决演员的想象力和信念感问题,致使其在教学指导层次方面还处于较为粗浅的层次。
2.反馈效果不佳。目前的网络教学方式以录制视频和视频会议的形式为主,缺少人与人交互性强的教学模式,个人无法融入集体表演中,学员难以进行集体表演训练,缺少面对面表演的互动交流,对于演员的培养来说具有不可持续性,无法满足表演教学的预期效果,造成了表演、表演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中的矛盾。除了网络卡顿、网络延迟等技术性因素外,用镜头去传达消息必然会使得部分信息缺失,这种信息的缺失会引起连锁反应,即会影响接下来的训练效果。这种局限性在网络表演教学当中,只能尽力去克服,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限性还需进行线下面对面的训练。整体而言,表演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演员在屏幕中真实地交流与反映,但同时存在着一些弊端,需要引进新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难题。
三、多媒体技术在表演教学中的新探索方向
针对交互性强的表演教学而言,其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交流。如何通过各类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教学实践以及互动交流就成为重中之重。迄今为止,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进一步探索网络教学与表演专业的融合。
1.MR技术强化表演教学的可视化反馈。MR技术将是网络教学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向,尤其是上海的部分高校开始进行了5G+MR的教学试点。目前的VR技术要求达到每秒90帧的处理速度才能保证大范围的适用,AR技术的视角限制以及清晰度问题对表演教学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弊端,把二者结合的MR技术既弥补了AR的视角和本身的缺陷,又将图像的真实感推向了更深的层次。为此,MR技术可以为表演教学的互动反馈提供可视化的技术支持,进而有效地改进表演专业的网络教学效果。
2.全息投影技术带来课堂创造力的解放。全息投影的裸眼3D效果和特殊成像方式在画面呈现的清晰度与色彩鲜明度上更贴近现实,甚至会有“超现实”的感觉,能为课堂带来即时交流的真实感。全息投影不受任何场地的限制,并且有丰富的展现角度,如180度、270度、360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全息互动投影、全息镜面、全息橱窗等;丰富的角度解放了表演网络教学课堂局限于荧幕的表演空间,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探索所在空间的感觉与方向,解放身体的表现力与想象力,提升网络教学课堂的在场性、参与度、交互性。
3.面部捕捉技术深化表演基本功训练。面部捕捉技术是教师在网络教学模式探索中需要思考的重点。表情识别与分析在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像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人脸动作捕捉不仅需要对人脸几何信息进行模拟,同时需要准确传达人脸表情和情绪。教师在进行表演教学时,可借助这一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感知身体的每一部分,乃至对于肌肉的合作与神经的感知,加强对于跨学科知识(如解剖学、生物学等)的拓展延伸,为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4.元宇宙对表演空间的突破。元宇宙的虚拟网络表演教学对于演员最大的影响是物理空间方面。演员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充分相信自己所处虚拟环境的真实感,突破内心对于虚拟环境的障碍和不信任,以及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建立起对于虚拟空间的实体化,让自己相信所处的空间就是剧场空间,就是规定情境中人物所在的空间。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效地帮助演员突破这种心理障碍,使其更好地融入虚拟表演空间中,进而提升实际教学效果。
四、结语
科技的发展不仅对艺术创作的呈现不断提出新要求,也对艺术教育变革提供了新动力。表演教学模式需要沿着科技赋能的方向继续前行,最大限度地发挥沉浸式资源的优势,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为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完成不可能的表演教学任务,如复杂、危险性情况展示、历史人物扮演等;能实地考察、互动参与,发展表演专业学生的构建思维;能够运用具有故事情节的沉浸式戏剧来完成价值观引领。同时,网络教学模式需继续深化探索科技赋能戏剧与表演专业教学课程的融合,立足互动性和浸入感等特点,以“诱导”“吸引”“共情”“合作”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演员的内心世界并激发个人潜能,真正激发表演专业学生新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表演系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表演专业网络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2021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耿然,张斌,曹三省.投影在新媒体戏剧中的应用浅析[J].影视制作,2017(05).
[2]李祎.剧场中的“摄影的幽灵”浅谈戏剧舞台上实时影像的运用[J].上海戏剧,2020(06).
[3]王舒晓.浅析全息投影、裸眼3D、虚拟现实技术的区别[J].电子测试,2018(02).
[4]成晋军,张晓娟.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教学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14(20).
[5]刘志新.现场表演中影像的交互性[J].戏剧艺术,2021(02).
[6]何雁,游溪.迈斯纳方法中的“重复练习”研究[J].戏剧艺术,2017(05).
【编辑:杨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