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助力高校“三全育人”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4-09-11王晓蕾阚蕊

传媒 2024年16期

摘要:“三全育人”面临着全员育人“员”的主体地位如何强化、全程育人“程”的连续性如何实现、全方位育人“方位”的风险如何化解等问题,而新媒体矩阵作为由多个新媒体媒介元素连接形成的动态系统,可有效为高校“三全育人”建设赋予新动能。为构筑新媒体矩阵框架下的“三全育人”新模式,应按照强化建设意识,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框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工作路径全面推动“三全育人”建设。

关键词:高校教育 高校新媒体矩阵 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的德育理念,旨在将高校思政工作全员化、全过程化和全方位化。但在当前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若干问题,而新媒体矩阵作为由多个新媒体媒介元素连接形成的动态系统,能够实现各新媒体平台之间内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其强大的聚合效应可为“三全育人”建设赋予新动能。如何高质量搭建新媒体矩阵赋能“三全育人”建设,对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

“三全育人”建设蕴含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从实践上看现在依然面临若干亟需探讨和摸索的课题。

1.全员育人中“员”的主体地位如何强化。“全员育人”在广义上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大育人主体均肩负着大学生培育责任;狭义上是指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教学人员都应承担着育人功能。不同维度的育人主体应发挥协调联动作用,为实现高质量育人目标而凝聚育人合力。在大学生培育实践中,需探索如何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具体而言,如何根据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高校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属性、内容范畴与服务对象,对立德树人任务进行细致分解,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在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之中,实现各部门各人员全面育人;如何引导家庭增强其对大学生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积极协同学校的育人工作;如何有效运用各类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因此,“全员育人”建设要着力探索如何加强不同维度各类“员”的主体地位,逐步有效扩大育人群体,全面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育人的积极性。

2.全程育人中“程”的连续性如何实现。“全过程育人”是在时间维度上对高校育人提出全过程覆盖的新要求,本质上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过程。育人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如何实现育人工作时间上的高效衔接,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发展的各阶段至关重要。对此,需打破原有传统思政教育局限于课堂内、学期内、不连续的弊端,让思政教育充分融入从课堂到课外、从学期到假期等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全过程。需要摸索如何补全大学生思政教育可能出现的空白地带,避免出现重视学期内、课堂上的思政教育而缺乏对大学生不在校阶段的连续教育,防止全程育人的闭合链条断裂。要在重视低年级学生价值引导与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生的持续性育人,防止思政教育出现断层的现象。通过加强“全程育人”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持续巩固与深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全过程教育”建设中要着力探索如何补全教育空隙,实现整个育人过程的连续性,闭合育人链条。

3.全方位育人中“方位”的风险如何化解。“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要充分协调各空间或场域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引领。全方位育人涉及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等多个层面,存在多“方位”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可能的冲击和风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生活、学习空间突破了物理限制,延伸到信息量巨大的虚拟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成为全方位育人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思想体系还未成熟、不完全具备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容易受到各类不良思想的影响。对此,需要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探索如何高度警惕可能来自某个“方位”的各类不良思潮渗透,实现各“方位”育人的高效联动,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号召力。

二、构建新媒体矩阵对高校“三全育人”建设的赋能作用

面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建设面临的现实难题,新媒体矩阵依托于互联网数字技术,以宣传内容为中心,以不同类型的新媒体平台为渠道,利用平台优势,整合媒体资源,能够有效增加育人基数,调动全员参与育人;凭借其强大传播效应补全教育空隙,闭合育人链条;运用宣传共振效应增强主流声音,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底线,为高校“三全育人”建设提供新工具、赋予新动能。

1.汇集各方力量与多方资源,实现校内全员育人。新媒体矩阵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特征,其全覆盖、多维度的信息传播方式,利于汇集各方育人力量与资源,扩大高校育人主体范围,实现高校内全员育人。一方面,新媒体矩阵可赋能育人覆盖范围,利于将高校育人工作由相关职能部门扩展至各方力量,并依托新媒体技术链接各个领域的教育资源,为各主体育人提供形式多样的育人资源,实现高校内全员育人。另一方面,新媒体矩阵可赋能育人多维度,能够随时随地发布“一对多”“多对多”的教育信息,信息以网状形式扩散传播,利于将育人主体由高校进一步扩展为社会大众、学生家长、学生自身等多个主体,实现广义上的全员育人。例如,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通过统筹运营全球传播融媒体矩阵账号,获评“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百个成绩突出账号”,有效赋予了全员育人新动能。新媒体矩阵具备的全覆盖、多维度特性利于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可有效扩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参与辐射范围,增加育人基数,克服育人主体不足的难题,为高校实现全员育人赋予新动能。

2.突破育人时间空间界限,打造全程育人链条。新媒体矩阵突破了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信息传播时效性较强,传播范围较大,可有效、及时、准确地解答大学生所疑惑的思想难题,赋能大学生培育全过程。新媒体矩阵利于促进各新媒体媒介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内容共建共享以及资源优化配置。每个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状态和面临的问题各异,育人应做到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因地制宜。运用新媒体矩阵利于精确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不同阶段大学生学习生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促进育人工作以一种近乎“无孔不入”式的方式追踪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有效补齐高校全过程育人过程中的教育空隙,合理规划思政教育方法,增强全过程育人的效用,建立健全全过程大学生培育引导体系,形成系统闭合的全过程育人链条。

3.融合多方位思政教育资源,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矩阵的构建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冲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管理,发挥思想引导作用,不断壮大主流声音。首先,新媒体矩阵具有极大的资源融合优势,在全方位宣传过程当中,将更加利于潜移默化地涵化学生思想。新媒体矩阵的资源融合特点能够将不同新媒体媒介组合在一起,利用新媒体媒介的传播规律,发挥新媒体媒介的传播特点,将校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整合、编辑、传递,促进主流思想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衔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认知和认同。其次,新媒体矩阵对社会热点问题、舆论问题的分析往往更加专业、权威,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事件本质。新媒体矩阵利于在短时间内快速了解社会舆论的变化,有效处理与应对突发情况,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权威、专业的分析,利于为学生提供有层次、有针对性的引导,减少网络负面言论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新媒体矩阵可发挥宣传共振作用,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有效发挥网络空间育人作用,赋能全方位育人。

三、搭建高质量新媒体矩阵,促进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建设

构建新媒体矩阵能够为“三全育人”建设赋予新动能,应进一步加强高质量高校新媒体平台矩阵建设,充分发挥其赋能作用,促进高校“三全育人”有效路径的建成和完善。

1.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意识,畅通信息渠道。强化建设新媒体矩阵意识,通过新媒体矩阵畅通“三全育人”信息反馈渠道。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矩阵对强化“三全育人”的赋能作用,通过建章立制,将新媒体矩阵建设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通过各类形式的教育培训,切实增强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新媒体矩阵建设意识,并增大新媒体建设投入力度、协调各平台建设。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矩阵,健全教职工、学生关于“三全育人”的信息反馈渠道,转变以往高校反馈渠道单一且集中的局面。在教职工层面,以新媒体矩阵为媒介,充分调动教职工尤其是一线教师和辅导员深入参与“三全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全面搜集教职工对“三全育人”的认识与各类意见,为教职工“三全育人”实践与心得交流提供信息平台。在学生层面,可以借助新媒体矩阵集中信息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与学校沟通的高效平台,帮助学生充分表达各类情感与各类诉求,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实现学生从“三全育人”受众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助力“三全育人”理念的传播与实践。

2.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框架,实现多元共治。搭建整体治理框架,协调各部门实现多元共治,是进一步推进“三全育人”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暨南大学为例,该校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媒体矩阵,在内容生产、信息发布、舆情处置等方面实现校内各单位之间的高效联动,将健全校内各单位协同机制、推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建设网络大思政工作格局有机统一。建设新的融媒体中心,将高校内各新媒体运营部门进行重组融合,构建新型“融”团队,改善了各部门各平台间各自为战的情况,发挥了系统整合的优势,进一步夯实了高校“大思政”格局根基。因此,可搭建“学校党委+宣传管理中心+内容生产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舆情分析中心”组成的多主体协同的新媒体矩阵。其中,学校党委起宏观领导作用,统筹高校新媒体矩阵开展网络宣传引导,把好新媒体矩阵的政治方向;宣传管理中心负责组织协调,优化校园内各类媒体管理方式,打破平台间壁垒,整合官方公众号、校园官网、校园官方微博、校园官方抖音等媒体平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内容生产中心负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运用新媒体矩阵算法优势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捕捉学生实际需求,立足这种需求,为不同平台受众提供差异化内容;新媒体运营中心将宣传内容转化为图文、音频、视频、动图、H5等多样化、可视化新闻产品,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端以不同展现形式进行输出,负责各平台的运营和监管,实现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在手机、PC端的全覆盖;舆情分析中心负责搜集社会热点新闻,动态把握青年群体思想动态,做好舆情预警提示工作,进行舆情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五大中心既环环相扣、各司其职又互为一体,共同发挥新媒体矩阵功能,共同夯实“三全育人”建设的前沿阵地,落实“三全育人”主要任务,促进新媒体矩阵宣传效率的全面提升。

3.强化新媒体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为进一步强化新媒体矩阵建设,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必须要在新媒体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应当持续建立健全新媒体专业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水平专业人才加入新媒体矩阵建设工作。设立足够数量的工作岗位,为专业新媒体人才提供施展空间,提升官方新媒体账号的活跃度与创造力。积极引导高校师生积极为“三全育人”建设“添砖加瓦”,将优秀新媒体作品产出纳入教师职称评选和学生奖综合测评标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另一方面,加强新媒体专业技能培训,制定科学合理的定期培训制度。定期邀请专业新媒体从业人员如资深专业记者、新媒体编辑等就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开展系列讲座;强化学生群体中的新媒体素养培育,明确新媒体学生团队的定位,开设新媒体技能菁英班,充分挖掘学生群体中新媒体人才潜力,提升青年学生的新媒体素养。

四、结语

应对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加强新媒体矩阵建设、搭建高水平新媒体矩阵平台是高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影响力、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路径。为践行好“三全育人”、培育好时代新人,高校应当秉承“三全育人”理念,通过强化思想认知、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框架、强化新媒体队伍建设等路径搭建高水平的新媒体矩阵,为高校“三全育人”建设赋予新动能,承担起、履行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王晓蕾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副教授;阚蕊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助理)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1JDSZ3028)、202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河北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效率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Q20232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

[2]何少群,程东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

[3]倪松涛,杨涛.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困境和发展方向[J].传媒,2022(23).

[4]李铁军.新时代高校新媒体运营现状、困境与策略研究[J].传媒,2022(17).

[5]鲁杰.论高校全媒体“三全育人”的工作机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

【编辑:钱尔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