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意共生 价值共创: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视觉传播实践研究

2024-09-11梁颖涛吕璐

传媒 2024年16期

摘要: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可为构建共同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思想动力。本文以中越合拍纪录片为研究对象,分析中越合拍纪录片如何通过视觉符号构建经济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与生态共同体,再通过对纪录片中的视觉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从中挖掘出图像背后的意义,使得两国在间性对话的沟通中传递人文观念、实现情感共鸣,在情感记忆的构建中实现价值共创与共享。

关键词:中越命运共同体 中越合拍纪录片 视觉传播 价值共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下,国际交往已经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对国际关系、人类发展的最新思考。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志同道合、命运与共,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2023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越南,宣布中越两国关系新定位,在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基础上,携手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然而,由于受到政治立场、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在当下意识形态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中传递中越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寻求一条可为两国有效沟通的途径,需要在传媒实践中不断开拓可为空间。

一、中越命运共同体视觉传播实践的提出与理论逻辑

2011年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这是我国首次用“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外关系。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越南时提出“中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表明中国将中越关系放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学者陈世华、王琴提出应该置身于当代视觉转型的大背景,从视觉传播角度切入,对蕴含着抽象意识形态的重大政治议题以生动形象的视觉符号进行具象传播,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语言,通过自身的镜头语言与符号表征传递观念与文化价值,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情感支持和思想动力。因此,从影像中的视觉传播角度探讨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积极与越南主流电视媒体开展合作,深入挖掘两国的历史记忆与现实交往,联合制播多部纪录片,在海内外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本研究以中越合拍的六部纪录片《南溪河畔》《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光辉的足迹》《陆海新通道》《一湾一世界》《方舟·东黑冠长臂猿》为例,探析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在视觉符号的作用下对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机制,进而探讨在中越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合拍纪录片在国际合作和对外传播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

二、中越合拍纪录片中的视觉传播价值

纪录片的视觉表达并非简单地记录事物,而是将“形”与“意”相联系,实现形中寓意的价值传递过程。通过提炼中越两国合拍纪录片中的视觉符号,选择能够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内涵的形式,实现不同意义的符号转译,在间性对话的沟通中传递人文观念,实现情感共鸣,推动价值转换,使中越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理念在情感记忆的构建中实现共创共享。

1.传递观念:在内外聚焦视角的呈现中拉近距离。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指出,视角分为无聚焦(也称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三种类型,内聚焦视角的作品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而无聚焦和外聚焦视角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以上中越合拍的六部纪录片主要采用内聚焦视角与外聚焦视角并用的叙事手法,两种视角交替推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故事的构建。

纪录片《南溪河畔》以越南伤病员、中国女护士等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讲述援越期间南溪山医院的住院和工作日常,第一人称口述的形式不仅可增强事实的可信度,也让中国医护人员的形象在“他者”的讲述中变得更加亲切立体。观众可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医生护士的细心关怀,不断拉近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距离。而该片中的外聚焦视角,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故事的补充上,在讲述越南医生范氏锦石时,以第三人称视角介绍了范氏锦石的生平、战争时期的救护事迹等,体现出当时医疗情况的危急和寻求合作的迫切。

通过内外聚焦视角,带领受众融入故事,强化受众的情感体验,从中传递出的人文情怀及邻国间互帮互助的情谊,使得两国人民在情感互通中不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2.唤醒共情:在时空场景的构建中共建情感记忆。在纪录片视觉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塑造时空场景,将不同的时空场景与故事中的断点串联,形成完整的叙事逻辑,拼贴由时空限制和剪辑带来的叙事和感知的破碎,丰富观众的想象空间,再通过设置引发共情的内容或者形式,形成社会性的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近不同文化主体间的距离,推动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认同与转换,从而形成持久的传播力。例如,《南溪河畔》《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光辉的足迹》纪录片,在呈现历史的过程中采用叙事断点缝合的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通过历史影像与资料、技术还原等形式,将过去战争时期的场景和片段展现在观众眼前,拼贴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唤醒观众对历史的情感共鸣,引发观众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感受变迁、发展与进步等时代和价值内涵;在空间逻辑中,将历史空间、现实空间及自然空间、动画空间相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实现历史与现实间的对话和互动,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与临场感,唤醒契合当前及未来指向的共有情感,凝聚中越命运共同体意识。

3.共创价值:在主体间性的对话中传递核心价值。各个国家在交往的过程中,应以“交往理性”为前提,平等且理性地开展合作与对话,实现文化的输出与碰撞,传递文化价值与中越命运共同体理念。两国都应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让不同地域的人们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增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情感表达。《南溪河畔》《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光辉的足迹》聚焦两国历史,挖掘中越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交往成果,关注“医疗”“教育”等共通话题,传递“互帮互助”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理念;《陆海新通道》《一湾一世界》聚焦经济领域,以“轮船、货物、海域、货币”等共通符号为主,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交流;《方舟·东黑冠长臂猿》以生态环境为主题,以动物形象为符码,以两国人民的共同行动为叙事情节,为受众打造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价值的空间,明确中越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涵。

纪录片通过视觉传达与内容表意将两国的观众们以共同体的身份聚集在一起,在“主体间性对话”中将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化价值融入观众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观众对于价值理念的认知度,推动核心价值的传递与接受,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三、中越命运共同体中的视觉表达实践

2023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双方一致同意推动中越关系进入政治互信更高、安全合作更实、务实合作更深、民意基础更牢、多边协调配合更紧、分歧管控解决更好的新阶段,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基于此,中越命运共同体是对当前国际局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性研判,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和建设。因此,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实际上是构建经济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与其他纪录片相比,中越合拍纪录片具有鲜明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导向,其内容不仅是视觉符号的呈现,更是意识形态价值符号的话语表征。因此,可以对其中的视觉符号进行深入剖析,挖掘符号背后的价值意义,扩充其文化内涵,实现两国间的文化输出与交流。

1.在符码聚合的表意中以利相融,构建经济共同体。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称我们已进入“世界图像时代”。视觉符号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感知通道,通过聚合视觉符码,将含有政治内涵的信息融入图像之中,能够多维立体地传播政治意图。例如,《陆海新通道》《一湾一世界》中,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主体,记录中国与东盟、中国与世界陆海联通经贸往来的故事。这是中越命运共同体在经济方面的具象化体现,也是实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理念的动态展示。又如,《陆海新通道》中,中越两国领导人的言笑握手图像代表“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合作日益紧密。再如,《一湾一世界》中,榴莲、燕窝、螺蛳粉等商品的贸易订单,代表着国际贸易的友好合作。这些例子一再证明,“坚持互利共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倡导下,不断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合作,共创美好生活,共享繁荣发展。因此,通过聚合中越合拍纪录片中的视觉符号,可生动、立体地展示对外贸易的新态势,全面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不断形塑人们对于经济共同体的认知。

2.在叙事符号的编码中以谊相亲,构建人文共同体。纪录片能够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叙事对象的形象和含义,通过小人物为主的符号叙事形式,可以以小见大、动态且真实地展现中国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例如,《南溪河畔》《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光辉的足迹》三部纪录片以小人物口述历史的形式,通过人物叙事、场景还原以及文物展现的方式,生动刻画历史场景,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是国家形象的具象化展示。不仅塑造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传递出互帮互助的人文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拉近了中越两国的情感距离。纪录片呈现的不仅是当年的历史场景与故事,更是中越友谊的真实写照与诠释,通过视觉符号的意义生产与再生产,挖掘出蕴含在影像中的时代意义与文化价值,不断凝聚起以主流价值引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3.在共有理念的投射中以“绿”相惠,构建生态共同体。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内容产品,通过选取具有共通意义空间的自然环境、生态动物等符号,将共同价值和观念融入纪录片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人们的理念认同。例如,《方舟·东黑冠长臂猿》是一部以世界极危物种东黑冠长臂猿为对象的生态保护纪录片。蓝天碧水、茂密森林等以“绿”为基调的视觉符号代表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解。中越两国人民开展东黑冠长臂猿的保护工作,是两国保护动物及生态的行动的缩影,动物保护人士所呈现的奉献者形象隐含着各国携手并进、共同爱护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呈现有关生态环境的视觉符码,将关于生态保护的共有观念投射在影片中,唤起国家间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关注国际公共议题,诉诸人类共同价值,不断增强生态理念,构建生态共同体。

四、结语

作为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共通意义空间的一种文化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镜头语言、剪辑手法以及叙事场景等多种视觉表现手法,多维立体地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国家间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越合拍纪录片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中越两国电视团队依托视觉符号积极拓展多样化的视觉呈现,以平实且通俗的艺术表达方式记录了中越两国人民互帮互助、建立友谊的故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美地诠释了经济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以及生态共同体的内涵。

因而,在今后的文化传播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纪录片为文化载体,紧扣国际社会重点话题,借助视觉化表现手段,通过多元视角和叙事手法寻找各国观众的话题和情感“连接点”,将含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文本融入文化产品中,再通过设置引发共情的内容或者形式,刻画故事情节、再现历史场景、强化内容表意,实现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呈现,增强两国人民对于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这不仅可以迅速拉近不同文化主体间的情感距离,也能为政治议题提供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诠释“中越命运共同体”理念,从而形成持久的传播力,讲好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历史人文交往故事,达成不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

(作者梁颖涛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吕璐系南宁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助理)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广播影视产业合作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XJC86000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甘雪春,邵建平.中越战略命运共同体:内涵、基础和建设路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2]陈世华,王琴.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觉传播[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8(03).

[3]阴艳,时毛.微纪录片的主题性创作视觉叙事真实性研究[J].中国电视,2023(06).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