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实践、问题与发展策略

2024-09-11王一晗

传媒 2024年16期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行业在报道方式、报道途径和报道效果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使得新闻越来越饱满,受众在场感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但由于技术、规则、人员等因素的不成熟、不规范,新闻的客观性和时效性受到削弱。虚拟现实技术推动了新闻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新闻操纵性和欺骗性、“虚拟现实新闻”与“缸中大脑”的对弈和用户身体重要性动摇等的伦理风险,这需要从制定新闻报道准则、培养新闻报道人才和营造舒适观看环境等方面进行改进,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 新闻报道 拟态环境 新闻伦理风险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新闻报道之中,创新了新闻报道模式,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近年来,央视网、新华社、河南广电等为代表的部分中央和地市级媒体纷纷通过VR技术对新闻报道的方式进行创新,采用了5G+8K相结合的模式,通过3D建模等技术的融合,打破了新闻报道的空间限制,使受众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新闻报道中,实现了新闻报道场内外的联合互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广电官方网站大象网推出了“全国两会特别策划”《直播带你VR全景感受黄河凌汛》的VR新闻报道,借用元宇宙技术和VR技术带领受众全景感受黄河凌汛的壮观景象,增强了受众的观看体验,提高了传播效果。但“VR+新闻”报道的模式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技术人员匮乏、新闻报道规则模糊和拍摄设备昂贵、周期长等,这些对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虚拟现实新闻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和发展建议三方面切入,深入地剖析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行业融合的发展前景,是当前新闻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现实技术推动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虚拟现实技术,已与各行各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尤其是在教育、展览、娱乐等文化事业方面取得了诸多好评。业内人士抓住机遇将虚拟现实技术引进到新闻报道中来,给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带来了生机。5G技术运用到VR新闻中,将使VR新闻朝着直播化、人体叙事角度多样化、情境感知技术智能推送化等方向发展。

1.虚拟现实技术使新闻呈现更加饱满。传统新闻报道内容大多是经过剪辑加工而来,最终呈现给受众的内容都是统一特定的。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报道的新闻具有很强的故事完整性,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摄影设备将现场无死角地呈现在受众面前,所以,受众在新闻前的选择变多,进而能够对新闻事件和场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新闻细节的呈现更加完整。其次,相比较传统媒体单一的叙事脉络来说,VR新闻的叙事方式主要以视频记录为主,而视频类新闻作品既可以采用单一的逻辑主线,也可以采用双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为让受众简洁地了解新闻,技术人员会将复杂的新闻事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更加简化,对于各种层次的受众来说,更容易接受、看懂新闻,对新闻的细微之处更加清楚,因而对新闻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在央视网制作的360度全景VR新闻《化屋村:蝶变悬崖村 逐梦振兴路》中,传播者使用图片作为主要传播符号,进行不同场景的切换,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插入相关的文字解释、智能机器人语音讲解以及相关视频链接等,清晰地展示了化屋村在扶贫致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展的成就,让受众更加直观感受到该村庄发生的变化。

2.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受众的现场参与感。过去,由于受到传播技术的制约,受众只能单向地接受新闻报道。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新闻行业中后,受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就会充当“当事人”的角色,自觉、主动地进入到新闻现场当中,对新闻事件关注度就会变高,对于细节之处的求知欲也就越高。同时,受众会利用机会,将自身感兴趣甚至是疑惑之处,自行或通过询问等方式进行解决,将新闻事件了解得更加清楚。通过VR技术,新闻现场的环境能够以360度立体空间呈现,摄像机在新闻现场中的位置代表的就是受众的视角,受众根据自我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探索,此时受众不再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状态,而是化身为新闻的“目击者或参与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到新闻事件现场的受众,此刻能够自觉、主动地去了解新闻事件,享受在虚拟现实技术和新闻报道呈现出来的拟态环境之中。以央视网VR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型VR新闻场景报道《祖国山川》为例,该报道通过高空航拍的方式对清晨日出时长城风光进行3D展示,受众会有一种“悬空”的感觉,能够切实体会到祖国山川的壮丽。

3.虚拟现实技术提高了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VR新闻通过特定的传播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新闻,推动新闻叙事模式变革,为新闻传播的视觉化报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方面,VR新闻能最大程度还原新闻发生现场,展现新闻事件发展的全貌,减少由于新闻工作者主观因素而造成的新闻失实现象;另一方面,VR新闻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事实呈现,通过与受众的互动增强受众的体验感,传播距离大大缩小,传播效果也更加直观。例如,新华社推出的VR新闻《听会》,采用传播技术带领受众进入人民大会堂现场,让观众与人大代表零距离接触,也能够让受众化身人大代表,满足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需求。此外,许多VR新闻还可以通过计算机交互的方式让受众进入不同的场景进行深度体验。例如,央视网推出了科技类VR新闻《直击北部湾 水下考古:溯源海丝》,用户可以通过VR穿戴设备进入到水下或者是考古现场,与工作人员一起体验水下考古的全过程,这给受众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体验,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的局限

虚拟现实技术在进入到新闻行业中的这段时间,已经受到了传播者、受众等多方的喜爱,但因为制作者、传播者和受众都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所以虚拟现实新闻在硬件、人才、选材和伦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得到妥善解决。

1.技术局限:VR投入成本高,设备普及率较低。传播者在制作VR新闻时所用到的摄像摄影设备、立体图制作设备、VR设备等都是非常昂贵的资源。例如,财新传媒拍摄的VR纪录片《山村里的幼儿园》,其国际版费用达到上百万。此外,受众在观看过程中需要佩戴的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设备价格很高,这些高投入的成本限制了VR新闻的发展。不仅如此,目前来看受众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接受度较低,VR设备的普及率也有待提高。短时间的新闻报道受众可以全程佩戴观看设备,但系列性新闻、纪录片等的新闻报道时间在一小时左右,佩戴设备在受众身上进行长时间的禁锢,对其进行新闻观看活动和思考、探索都会带来不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对体力也是一项极大的考验,在支撑身体情况的同时,心理的承受力也在大大下降,受众不能获得极好的体验。

2.新闻报道本身的限制:制作周期较长,专业型人才缺乏。从目前已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和新闻报道的结合案例来分析,虚拟现实新闻的拍摄、制作周期都较长,新闻后期的制作流程繁琐至极。技术人员在制作虚拟新闻之前,要到新闻现场进行前期准备。技术人员通过电子摄像设备将新闻现场实况记录下来,专业人员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等将新闻现场平面实况通过立体效果展现出来。这样长时间的制作会让新闻时效性降低,对于突发性新闻无法进行报道,导致VR新闻报道只适用于军事科技类、灾难性、时政性、旅游类新闻。此外, VR新闻制作工序复杂,然而部分新闻传播类专业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等新技术教学经验不足,学校人才的输送远远比不上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导致专业人才缺乏,这也限制了VR新闻的发展。

3.认知风险:“虚拟现实新闻”与“缸中大脑”的对弈。受众从外界通过各种途径感觉到的信息,很难区分真伪,外界的信息所呈现出来的场景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缸,受众只要接触到这些信息,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圈养在这个大缸之中。同时,这些外界的信息还不间断地向受众传输各种内容,让受众将“虚假环境”等同于“现实环境”。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对两组小学生进行实验,一组用VR技术观看虚拟海洋中的鲸鱼游泳,另一组则通过朗读来描述类似的场景。实验后第五天,那些通过VR观看的孩子大多把虚拟体验当成真实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对媒介所呈现出来的环境本能地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直至被这些媒介信息环境影响,更有甚者被控制,直至人们慢慢成为“缸中大脑”。面对虚拟和现实场景之间的无缝切换,在增加体验的同时,也增加相应的风险。

三、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融合发展策略

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VR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呈现方式,越来越多的媒体精心打造各种VR新闻,为受众提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但是,VR新闻的发展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就需要传播者制定相应的新闻准则,打造完整的内容生产体系,培养专业型新闻报道人才,为受众营造更加舒适客观的观看环境,推动VR新闻的健康发展。

1.制定“VR+新闻”的新闻准则。由于全球的VR新闻发展都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如何让传播者将原本相同的新闻内容制作成充满趣味的、符合新闻价值的报道,是一条艰巨的道路。在制作新闻报道时,传播者和行业之间应该有明文规定,例如对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资料报道程度;如何平衡受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对于那些由于新闻人员过度披露人身信息而受到身体和心理伤害的当事人如何进行统一的赔偿等。新闻平台可和新闻专业类院系合作制定未来新闻准则。制作新闻准则的前提一定是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进行。例如,在进行灾难性新闻报道时,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在不耽误救援和受害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地保证新闻作品的真实性。应该避免为寻找报道创新点和受众关注点而对新闻事件进行大肆渲染、虚假报道,来博取受众关注的情况发生此外,对于灾难现场的刺激性场景,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心理承受能力制定分级制度,从国家和行业层面制定VR新闻的法规和伦理规范,引导新闻界向着良性、健康、事实第一的方向发展。

2.打造完整生态体系流程。VR新闻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专业、成熟的运营模式,相对于传统新闻来说,尚缺乏可行的盈利模式。虚拟现实新闻的承载平台逐渐增多,但真正的行业巨头却寥寥无几,同时如何摆正VR新闻报道效果和受众接受程度之间的这杆秤,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制作者在制作新闻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在新闻中想要获得的信息,在着重报道某一要点时也要考虑新闻的完整度。此外,不同阶层、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受众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关注点和喜爱程度是不同的,娱乐性新闻、纪录片、时政性新闻等报道都是受众在观看VR新闻时的选择,制作者在考虑哪一个新闻事件最受受众喜爱的同时,也要关注新闻报道传递出来的新闻价值和社会影响,打造流畅、高效率的新闻制作流程、新闻报道流程和新闻反馈流程。

3.培养VR新闻报道的专业型人才。新闻传播者作为VR新闻的带头人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了解并主动学习虚拟现实技术,提升自己制作VR新闻的专业能力。技术人员是新闻与受众之间重要的纽带之一,受众对VR新闻的体验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制作水平的高低。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制作出优质的新闻内容,也要将内容生产与技术制作紧密结合,使VR+新闻符合受众和新闻价值的要求。此外,新闻传播者应该积极和高校学生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形成长时间的互动合作,如封面传媒、暴风魔镜联手北师大“VR新闻实验室”、网易与清华大学合作等都是联手打造人才的好方法。其次,成熟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人员应该密切地关注虚拟现实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实时了解最新信息,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4.为受众营造舒适的观看环境。视觉上清晰、真实的享受是虚拟现实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主要特点。想要呈现良好的新闻内容,相关新闻人员要从视觉化的角度来报道新闻事件,及时跟进时代的步伐,提升自身的新闻采集、传播、呈现理念。从观看硬件设施来看,由于价格原因的阻碍,市面上更多更好的VR眼镜及头盔都集中在新闻制作平台,只有少数经济基础较好的受众有良好的新闻观看设备。伴随着5G时代下可穿戴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场景升维势必会到来。新闻制作平台应该从受众的经济情况出发,在保证受众观看环境的同时,将VR设备的制作成本降低,普及观看设备。

四、结语

受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发展情况的影响,VR新闻发展普及情况有好有坏,但整体是上升的。对于刚刚起步的VR新闻来说,不仅让受众身临其境、满足了受众的探索心理,也将传统枯燥乏味的新闻报道模式变得有趣生动,让新闻报道更加饱满丰富。但受技术发展限制,VR新闻中各种各样的局限性也是存在的,新闻本身的制作时间长、成本高,技术的加持让受众都处于制作者创造出的拟态环境中,还容易让受众忽视本身的新闻价值,无法保证新闻最重要的客观性和实效性。因此,制定相关新闻法则、培养专业人才、改善观看环境能够让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更好的结合,改善新闻报道环境是VR新闻未来努力的方向之所在。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梁佳玉.机遇与挑战——5G技术下VR新闻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传媒论坛,2020(24).

[2]谢慧铃.从沉浸到参与——虚拟现实带来的新闻叙事革命[J].传媒,2020(14).

[3]李晓静,张奕民.VR媒体对情绪、认知与行为意愿的传播效果考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

[4]孙强.VR新闻的道德伦理风险和对策[J].青年记者,2020(33).

[5]李雅娟,李晓琼,吴红月.虚拟仿真实验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态势[J].中国编辑,2020(09).

【编辑:朱垚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