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短视频新闻传播实践研究
2024-09-11姜博
摘要:作为再现当代中国社会图景的重要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力求在守正的基础之上展开创新,其所生产的短视频新闻不仅映照社会现实,亦承载着诉诸社会共识的任务。本文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三大维度出发,聚焦央视短视频新闻增进社会认同、凝聚社会共识的传播实践,以期启发学界和业界思考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重塑话语权威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可能”与“可为”之空间。
关键词:央视短视频新闻 主流思想舆论 媒介传播实践
传播实践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构成,是传播组织经由媒介平台将信息内容传递给目标受众的一种信息活动。我国主流媒体的传播实践旨在将社会主流思想转化为被社会成员所感知、认同的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在传递信息资讯的过程中汇聚社会成员价值认同层面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央视短视频新闻扮演着衔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成员之间意见交流的重要角色,其运用生活化、叙事化的话语风格引导受众作为一种社会构建力量积极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的过程之中,致力于促进社会成员彼此理解沟通、健康交往。
一、传播主体的话语实践:生活化言说特征与叙事化话语转向
数字技术演进助推着信息媒介发展,推动新型传播生态兴起。适时而生的短视频媒介作为互联网发展的革命性成果,成为一种“以群体使用为基础的、相互期待式的人工产物”。短视频媒介的互动性与参与感更强,推动视觉化、叙事化、生活化的“软性新闻”成为媒体传播实践的核心。在此语境下,央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主体尝试运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话语风格重塑新闻内容,呈现生活化、叙事化的话语转向。例如,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时政Vlog”系列短视频新闻中,新闻主播多以日常化、口语化的口吻向受众揭秘国家领导人外交出访期间的细节内容,使传统话语表达形式较为单一的时政类新闻触角更广、内容更丰富、传播更多元。2023年8月21日—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南非共和国总统之邀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央视随行记者团相继制作《来南非!走趟金砖限定版Citywalk》《氛围感拉满 在约堡街头见证中南友谊》《在南非总统府期待这场盛大的欢迎仪式》《搬“砖”现场 媒体同行们都在忙点啥》《和南非礼兵一起送机是什么体验》等系列短视频新闻报道。在此类短视频新闻中,新闻主播化身为观众身旁的“邻家女孩”或“邻家男孩”,以生活化的讲述语气将习近平主席到访南非、出席会议的精彩瞬间娓娓道来,见证了金砖扩员、中南友谊的重大历史时刻。诸如“限定版Citywalk”“氛围感拉满”等网络流行用语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拉近了新闻观众与主流媒体之间的距离,而“媒体同行们都在忙点啥”“和南非礼兵一起送机是什么体验”等日常生活化的话语表达则满足了社会成员对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这一新闻事件的参与感与猎奇心。毋庸置疑,偏于生活化、叙事化的话语风格能够为公共领域注入活力,助推新闻业有机地嵌入社会发展变革的进程之中。2023年,正逢中国与南非建交二十五周年,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是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非洲。央视新闻客户端“时政Vlog”系列短视频新闻经由主播的第一人称视角,记录着南非人民对“金砖”的概念认知以及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将我国“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掉队”的发展理念传递给屏幕后方的受众,使得社会成员在全球发展事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之下,深刻感悟着我国推动发展问题重回国际议程、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美好愿景。
除去央视制作的外交出访系列短视频新闻之外,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资讯类新闻报道同样牵动人心。特别是在政策性新闻内容解读中,愈加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转译。由央视《新闻联播》衍生的短视频新闻栏目《主播说联播》针对公共热点议题进行网络化编辑,其采用凝练集中且又生动活泼的大众语言形成年轻态、新表达的话语风格,借由新闻主播内视角叙事唤起受众对于自身利益的现实关怀。2023年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等有关情况,旨在有序扩大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与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会议一经召开便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热议,当日的《主播说联播》栏目随即聚焦在此则教育话题,推出短视频新闻《如何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有四个一批》展开细致解读。在短视频新闻开篇内容中,主播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式的点睛话语直接道破国家政策出台的初衷——缓解群众入园难、入园贵与职普分流的问题焦虑。而针对政策中提及的“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主播以“四个一批”将原有政策文件中“八大行动”与“二十五条意见”进行高度精炼概括,即“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创新办学机制‘帮扶一批’、多样化发展‘提升一批’、有序增加招生计划‘扩容一批’”。通过新闻主播对国家政策与公共议题的理性分析,政策文件中较为抽象的纲领性内容得以转换为富有影响力的社会知识传递给受众。不言而喻,央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主体对内衔接着主流媒体自身的观察视角与话语叙事、对外联通着人民群众的认知观点与思想立场,极大程度地促成社会文化理解通道的诞生。
二、传播内容的媒介聚焦:提升个体“可见性”以增进社会认同
媒介社会学者霍尔认为,“媒体具有‘再现’某些人物、事件以及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此种“再现”是必要且重要的,是对某一群体的媒介化聚焦,即赋予并增加其社会能见度与媒介可见性。此种可见性具备跨越时空、地理、心理层面的意义,决定着个体或群体在公共领域中的出现与消失。媒体对于某一群体的关注程度越高,受众对于该群体的认知度也越高;反之若是低于可见性的最低限度,该群体便极易受到社会排斥。换言之,大众传播对于某一社会群体的媒介聚焦及曝光能够使其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更容易被其他群体所理解接纳,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作为公众利益的维护者与社会环境的检视者,我国主流媒体在协调群体关系、促进不同群体的沟通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传播内容大多聚焦在社会变迁中迸发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个体人物与个体故事,并为社会公众介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传播实践增添公共性色彩。在《现场》《万象》《中国微故事》等央视网原创视频栏目中,人民警察、消防战士、医护人员、乡村干部等基层工作者涌现而出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此类短视频新闻标题中多出现“震撼”“致敬”“点赞”等词语,激发着受众对平凡孕育伟大、幸福来源于奋斗、成功在于奉献等时代精神的认同与共情,扩大着多元话语场域中主流思想舆论的影响力及引导力。
人是新闻生产的核心要素,亦为构成新闻传播内容的报道主体。在回归人本身的传播实践过程中,大众传媒将社会个体人物视为揭示本质力量的主要方法。在央视短视频新闻中,编导借由视觉化的影像表征聚焦于普通社会个体,力求客观全面地呈现个体形象、切实关注社会成员的生存现状。例如针对“外卖骑手”的这一媒介形象展示与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央视短视频新闻并非一味渲染报道主体的生存困境以唤起社会大众的同情,而是转向呈现此类群体的工作性质与人物本身的性格及精神,试图增进社会公众对这一群体的理解。在《致敬凡人善举 外卖小哥跳江救人 受访时称这点小事不算什么》《幸福传递,外卖小哥买笑脸气球免费送给顾客》《外卖小哥路遇一份“萌娃订单”》《月送上千单听障外卖小哥张俊明:“踏踏实实把外卖这行干好”》等短视频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外卖骑手被主流媒体赋予更多的社会曝光度。伴随外卖骑手助人为乐的精神品格与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被受众所熟知,其以往“跑腿小哥”形象正在被塑造为新时代下传递正能量的无名英雄。而此种媒介形象塑造的过程,即是社会主流话语生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递的过程。
健康有序的社会流动需要给予普通社会个体更多的关注度,而促进社会个体合理有序地向前发展,则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然之举。2023年6月,高考考生任旭明走出考场与身穿环卫工服等候多时的母亲相拥落泪。此景被路人拍摄后上传网络,令无数网友动容。在央视短视频新闻《对话任旭明|去看更广阔的世界》中,编导将高考生任旭明及其母亲任红娟背后的故事向受众娓娓道来。52岁的任红娟是一名环卫工作人员,她与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的丈夫抚养着两个孩子。小儿子任旭明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最终以高出河北省物理类本科线31分的成绩被公办院校录取。虽然在任旭明与母亲相拥画面爆红网络后,有热心网友提出给予这个平凡家庭以资助,但均被母子二人谢绝。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母亲任红娟说:“我们不想给孩子心理负担,希望他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中,受众不仅感受到贫寒人家的辛苦与不易,更被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打动。通过央视短视频新闻的积极情绪营造与理性的情绪引导,受众得以与新闻人物自强、奋进的精神产生情感共鸣。此类社会个体走出困境、实现愿望的报道案例凝练为一种奋发向上的榜样精神,推动着社会情绪生成到情感升腾的转化,为受众赋予自我榜样化及自我超越的力量。
不言而喻,在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有着太多正在努力奋斗与顽强拼搏的社会个体。任旭明的报道案例无疑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佐证,唤起每一位砥砺前行的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他们有着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与实现美好生活的渴望,正在印证或即将验证着唯有自强不息,才能够去看“更广阔的世界”的奋进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中国青年那般,“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央视短视频新闻对此类报道内容进行媒介聚焦的过程中,通过刻画报道人物坚强、智慧、拼搏的性格以挖掘报道主体自身的榜样力量,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激发大众传媒增进群体社会认知、凝聚社群身份认同的功能性作用。
三、传播渠道的角色特征:守正创新的载体与共识传播的中介
伴随数字技术的赋权,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衔接社会意识与社会个体之间互相作用、相互连结的中介。其中,央视短视频新闻具有并行不悖的双重角色特征。其一,央视短视频新闻借由短视频平台承载着“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传播内容,成为国家守正创新的传播载体;其二,央视短视频新闻在运用新语言、新文风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过程中创新话语形态与话语表达,成为衔接主流意识形态与年轻受众的共识传播中介。
学者欧阳康认为,所谓中介,包括“有形的媒介载体”以及“借助有形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类无形的信息”两种类型,将主体与客体现实地结合起来的各种要素便可称之为实践的中介。针对央视短视频新闻而言,“短视频”的外在物质形式即是一种有形的中介。早在2019年1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便整合自身媒体资源推出首个国家级5G 新媒体平台“央视频”,以期实现新型媒介技术与主流思想舆论深度相“融”的新模式。作为央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渠道,“央视频”并非简单地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有的视频资源进行“化长为短”式的内容相“加”,而是坚持“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以驱动媒体转型升级,扮演着守正创新的媒介载体与共识传播的中介角色。其中,共识传播的中介即为达成社会成员的共同认知将传播主体与接受客体现实地结合起来的媒介转换机制。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指出,社会交往的目的在于达成共识,而交往的合理性需要调动语言的中介和规范作用。此种语言应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相适应,需要符合新闻受众日常的交往习惯与生活实践。例如前文所述的《主播说联播》时常以“主播说联播,今天我来说”的开场白作为新闻切入点,此种“主播说”并非仅是主播个人的独白,而是经由“我们”“咱们”等话语表述联动短视频平台后方的受众一同“促膝聊天”“跨屏谈心”,发挥着表征现实与凝聚共识的双重功能。不言而喻,人类的交往活动与信息的传播环节均需要依靠一定的中介系统展开。而主流媒体传播实践的实质即是借助一定的传播中介唤起受众对于特定传播事件以及塑造此类事件的情境、体制、社会结构的认同感,引导受众就社会公共议题形成较为一致的社会认知,进而潜移默化地将主流价值观念传输至社会各个层面。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浪潮叠加着社会阶层的流动、利益诉求的多元、个体思想的裂变迸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观念,使得巩固与壮大社会主流思想舆论兼具必要性与急迫性。在此背景下,央视短视频新闻力求构建个体、媒体、国家之间的理性对话空间,将承载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传递给社会成员。此种传播实践一方面借由传播主体的话语实践引导新闻内容与我国社会情境相契合、相适应,促成宏观与微观、国家与个体之间的理解融通;另一方面亦为增进社会公众对于国家政体制度的认知认同、增强民族核心凝聚力奠定了基础,推动我国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项目编号:GZC20240488)、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资助项目“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构建社会共识的话语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2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常江,朱思垒.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介入性新闻的技术缘起与文化阐释》[J].新闻界,2023(08).
[2]王传军.携手开创中非中南合作新愿景[N].光明日报,2023-08-20.
[3][英]大卫·奎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苗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田森杰.短视频新闻文风的双重指向与建构逻辑——基于《主播说联播》的个案分析[J].传媒,2023(S1).
【编辑: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