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市节能环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2024-09-06李叶兰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24期

摘要:节能环保产业链作为长沙市17条产业链之一,是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当前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呈现出产业规模大、集聚发展、龙头带动、创新发展等特点,但在资金周转、创新研发、市场化发展、政策支撑等方面仍面临发展瓶颈,需要从顶层设计、创新研发、人才培育、金融服务、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突破,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节能环保产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节能环保产业以其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独特优势,成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受国家政策鼓励,长沙高度重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将其纳入全市17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中。目前,通过打通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了上游延伸至前驱体、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下游延伸至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节能环保产业链条,良好的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基础为长沙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绿色动能。

一、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现状

节能环保产业涵盖节能环保产品生产、环境治理服务、技术装备制造等环节,上下游产业关联性强,整体产业链长,吸纳就业能力强。在持续提高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畅通经济循环的带动下,长沙目前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全省80%的环保产业集聚在长沙,发展势头强劲。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上企业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雨花经开区等园区,主要集中在绿色建材、城市垃圾处理、在线监测、治理设施和环境服务等5大领域,培育了中联环境、远大洁净、永清环保、航天凯天、力合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其中A股创业板上市企业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拟上市(挂牌)环保企业近 20 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湘江新区67家、宁乡高新区30余家、长沙县8家,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175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一批龙头企业发展良好。邦普循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年处理废旧电池总量可达到12万吨,回收率超过98.58%,回收处理规模和资源循环产能位居亚洲第一。长远锂科致力于深入发展锂电正极材料产业,具备锂电多元材料前驱体与锂电多元正极材料的全方位产品体系。

(二)集聚规模日益完善

长沙注重加大节能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循链聚集。聚集了一批龙头企业,在新能源装备、环境治理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湘江新区形成了以环保装备制造安装、产业生产为上游,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环境监测综合服务为中游,资源回收服务为下游的绿色产业链条。宁乡高新区构建了从“前驱体到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到电芯及封装,再到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新能源产业链绿色闭环,培育发展以高效节能、环保科技及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化为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的集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聚焦技术攻关。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鼓励加大研发力度,聚焦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实施技术攻关。如邦普循环的“定向循环”核心技术,力合科技的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系统防控与强化修复关键技术等。二是强化平台建设。依托创新平台连接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形成了报废汽车及电器产品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污染治理先进技术装备与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工程技术研发创新中心。湘江新区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9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19个。浏阳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4家。宁乡高新区拥有全省面积最大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和国家级企业研发平台。三是助推成果落地。如宁乡高新区聚焦企业创新需求和高校高价值专利分析,促成新能源企业与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牵头成立了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在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高端湿法隔膜等关键领域建立技术领先优势,累计主导、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200余项。

二、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面临的发展难题

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也面临产业大而不强的发展难题,还需整合现有资源,把节能环保产业由量的扩大推向质的提升,为长沙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增添绿色动能。

(一)资金融资周转压力大

一是节能环保项目普遍融资难。长沙建有湖南金融中心、湘江新区小镇等融资平台,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但节能环保产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目前长沙市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与环保需求相比严重不足。受国家PPP政策调整影响,金融机构普遍对PPP项目慎贷甚至停贷。同时,基于融资期限错配、股票下跌带来的股权质押风险、发债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导致长沙市环保融资状况不佳,环保企业遭遇融资难。

二是重大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长沙引入项目投资增强绿色发展活力,投资上百亿元的邦盛年产3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投资30亿元的鹏博新材7万吨正极材料项目、投资50亿元的牛晶科技5GW光伏高效组件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园项目等优质项目。但还有多个重大项目同时建设,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同时,甲方工程款拖欠现象严重,应收账款难以回收,回款缓慢。环保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大部分环保项目的建设需要垫资,但环保项目周期长、回款较慢,传统光伏装备产品竞争激烈,合同验收周期长,需要前期大量垫付资金,资金回笼周期长,入不敷出。

(二)市场化发展能力待加强

一是节约环保产业面向市场发展能力待提升。一方面,行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水务等行业需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与智能化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品牌建设不足,国际市场的推广缺少品牌,品牌优势不大,宣传力度不够。再者集群建设不足,虽已形成一定数量的企业集群,但以物理集群呈现,并未形成上下游的融会贯通发展,产业链集群有机发展力度不强。

二是节约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不佳。当前市场原材料价格增幅过大,市场竞争大、需求萎靡,本地业务较少。永清环保、 凯天环保、金旅环保等企业在长沙市内业务较少,有待政府加强政策引导,促进本地环境治理业务供需对接。华自科技面临乡镇污水处理缺乏专业团队运维的困境,也有待政府建立运维机制,支持环保企业参与乡镇污水处理。

(三)创新研发推广有瓶颈

一是人才引育难。长沙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高端技术人才不充足、人才培育周期长的困境。在人才引进上,从事节能环保工作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及骨干人才有引进困难。在本地人才培养上,核心技术人才要从在校专业学习到实践工作岗位锻炼,再到成长成才出成绩,培育周期过长。

二是技术研发难。节能环保项目需要的创新发展投入资金来源和先进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熟化、工程化资金支持不足。同时,新产品与新技术项目研发、建设或投入运营的监管手续相对还较复杂。

三是创新产品推广难。一方面,节能环保新技术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应用投入回报周期长,技术落地难。另一方面,新技术研发后的推广平台与途径有限,无法精准对接市场对节能环保创新技术的需求,具体的新技术项目推广市场化进程缓慢,产品难推广。

四是知识产权保障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企业技术创新成本高,新技术和新产品投入市场后模仿者多,导致恶性低价竞争,产品专利保护权益难保障。

(四)政策环境不够优

一是政策引导还不太足。与一般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更加明确清晰的顶层设计引导和政策支持。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政策依赖性强,在“3060”碳减排目标约束下,未来发展前景可观,技术研发和项目投产资金需求量大,同时市场竞争也激烈。相比湖北武汉、安徽合肥、河南郑州等中部省会城市,长沙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专项扶持还不够有力。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对一般企业扶持力度不够大,产业链上下游未形成耦合发展态势。

二是配套政策支撑力度还不强。一方面,受城市发展规划限制,长沙市三类用地的规划不足,一些在联在谈项目受用地限制难以落地。同时,长沙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还较滞后。长沙对第三方环境治理服务、第三方监测、智慧环保、智慧能源等节能环保新业态培育稍显滞后,导致本地企业承接垃圾回收和焚烧处理、市政污水处理等环保工程服务较少,市场份额占比小,第三方环境治理新业态推广速度较慢。

三、推进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经过各主体多年持续协同推进,长沙市节能环保产业链拥有了扎实的发展基础,但仍面临制度、机制和行动层面的多重困境,面对新阶段新征程中的新形势,需要不断优化结构、强保障,再跨越、再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发展机制

节能环保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产业,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是推进长沙市经济社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目前,各地都从高位对节能环保产业作了战略性规划,长沙也将节能环保产业纳入“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但做细做实顶层规划还需从宏观和微观上进一步精细规划。

一方面,制定和完善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各项战略性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宏观导向。作为长沙17条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与其他产业链相比,节能环保产业链亟待跳出目标不明确、资源分散的主要困境。目前,湖南省已出台了“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专项规划,对标对表省级规划,结合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量化发展目标,细化衡量指标,明确发展方向。可探索研究制定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行动计划,明确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布局,每年度出台实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重大工程等攻坚行动,加速推进高效发展步伐。同时,可以与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方政府加强联系,共同建立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中部联盟,推动中部地区从事节能环保技术企业技术高端发展,探讨研究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突破路径。

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加强政府服务平台建设,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带动形成全行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的行动自觉,壮大环保产业。进一步出台节能环保产业支持政策意见,明确全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列出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和项目,推进绿色制造专项行动,从政府采购、金融、财政、土地等政策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建设创新投入和科技转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才融合创新载体。

(二)加快创新速度,激活发展动力

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发展是节能环保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的根本动能。长沙要牢牢抓住企业、节能环保技术研发高校及科研院所两类创新主体,在环保科技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着力,营造良好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一是支持节能环保技术创新研发。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研发的奖补投入,合理考虑扩大研发直接投入的可加计范围,激发企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研发热情,推动智慧环保等新兴业态的发展,解决环境污染信息全面感知、环保数据高效传输,以及应急事件智能决策等传统环保工作面临的难题,进一步拓宽应用场景并实现创新。

二是积极建设节能环保创新研发平台。专业评估指导节能环保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制造示范等平台认证,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发节能环保新技术,鼓励新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创新平台连接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三是助力节能环保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聚焦长沙节能环保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支撑,开展“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建设绿色技术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链,推动从科学研究、实验试验、中试熟化、规模验证、二次研发、工程设计到标准化产品或工艺的上下游有效衔接。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作模式,实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落地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链条完整、制度健全、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确保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畅通无阻。

四是推动节能环保行业标准化。鼓励节能环保企业制标定标,贯彻落实标准,强化标准引领支撑,推进开展节能指标和评价标准化,支持完善技术标准及指导细则,规范质量标准,提高行业标准化水平。

(三)加大人才培育,夯实发展基础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大批绿色技能人才提供专业支撑。长沙需积极对接产业绿色发展需求,着力构建产教融合的“绿色发展生态链”,培养绿色技能人才,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力量”。

一是做好校企人才对接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设立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深化绿色领域新工科建设,积极布局绿色技术人才培养,选拔和运用绿色技术创新领军人才、优秀人才,组织他们走进节能环保企业实习,衔接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亟须人才校企对接渠道,积极引导高尖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投身节能环保产业。

二是做好引入绿色技术人才引进工作。加大节能环保产业和生态治理技术发展紧缺、创新型人才引入政策扶持、对科研人才优惠政策支持力度,对高端市场、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入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支持,特殊情况可以一事一议,增加竞争力。

三是做好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激励工作。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在绩效考核、科研评估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的评价标准,提高其数量、质量及经济效益的权重。支持绿色技术发明人及其研发团队以持有股权、分红等方式分享技术转移转化收益。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作为科研人员项目提成,建议不纳入科研人员工资收入,且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基数。

(四)加强金融服务,增强发展保障

金融服务体系包括税收、投资、金融等一系列政策工具在内的政策支撑体系,是扶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完善节能环保产业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政策调控,整合产业环境、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政策等资源,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激发绿色科技创新全要素活力,推动节能环保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创新型企业迅速壮大。

二是加大节能环保产业融资支持。实施节能环保中小企业贷款贴息项目的相关优惠政策,给予一定的低息政策资金扶持,提供上市融资服务、税务优惠政策。同时,利用社会资本进行融资。激励社会资本参与节能环保领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如PPP等),扩大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同时,借助市场力量,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和债券,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提高资本活跃度。

三是提高节能环保产业奖励力度。鼓励节能环保产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政策奖励、奖补专项资金,加大节能环保创新成果及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把资金重点投向资源循环利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等方向趋势。

四是探索建立绿色导向的税收体系。我国对从事节能环保项目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的企业有税收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企业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长沙可充分利用税收优惠的办法,从奖与罚两侧着力。对从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低碳生产的工程企业和项目结构性减税,对高能耗、高污染的工程企业和项目实行惩罚性增税政策;加大对污水污泥、再生水、生活工业固废处理服务增值税减免力度等。

(五)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作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依赖性。良好的政策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激发长沙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要加强政策工具综合运用。政策工具是政府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最重要、最有力的抓手。借鉴有关学者的研究,长沙可充分利用管制型政策工具、经济型政策工具和信息型政策工具,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分类施策,实现精细化管理。管制型政策工具包括指标控制、强制性标准和监督考核等,虽是限制和规范条件,但利用得当能创造节能环保产业的巨大市场需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价格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型政策工具具有造血功能,是活跃市场发展的根本政策。技术推广和产品推广机制等信息型政策工具是重要的保障机制。

二是要加强产业集聚。组织在长沙的节能环保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活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链尽早形成完整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效应,推进产业集聚。

三是要加强市场供需对接。搭建或推送与节能环保企业业务相关的推广平台,编制本土节能环保企业及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广目录,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突破、转化、应用。支持各地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实际需要,成立区域性的节能环保产业联盟,政企联合推介本土优势产品,提升节能环保本土品牌在重大工程项目中应用比重,切实增强区域品牌的影响力。

四是要加强配套政策支持。规划电力供应协调加大“绿电”的供应力度,在电力供应中系统性加大对绿色能源的配置,减少价值链上的碳排放,在后续的碳配额分配层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开放节能环保应用场景,开放大气污染防治、水流域治理等应用场景,形成经典案例和场景,在重点行业领域进行推广。

四、结论与讨论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对接国家战略部署,长沙优化调整地方产业发展战略,整合全市优势资源形成17条产业链,布局了一条节能环保产业链,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了地方实践样本。目前,长沙节能环保产业链发展态势强劲,产业规模、集聚效益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其发展面临的难题也不少,因高端技术人才不足和科研创新机制不活导致产业链内生发展动力还够强,因政策支撑力和市场化能力不强导致纵深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势能还不太足。

节能环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由地方政府、节能环保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公众、高校及科研院所、公共服务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中心协同推进综合系统,各主体相互合作助推地方节能环保产业在量上最佳、在质上最优,实现整链效益最大化。因此,构建整体性高质量发展优化策略是长沙环保产业链面向未来的必然之举。纵向上沿着“顶层设计—机制创新—行动优化”的逻辑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制度和发展环境,重视培育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市场供给能力。横向上沿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逻辑整合地方资源和多元力量,充分激活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力。以顶层设计强化发展机制、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力、以人才培育夯实发展基础、以金融服务增强发展活力、以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的整体策略,将使长沙环保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向纵深推进。

参考文献:

[1]李博洋,李金惠.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1(02):23-26.

[2]郭建卿,李孟刚.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点及突破策略[J].经济纵横,2016(06):52-56.

[3]胡绍宣,郭珉琪.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难点及突破策略[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01):115-117.

[4]段婕,张鹏,董晓宇.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58-65.

[5]李碧浩.基于产业链整合的节能环保产业创新模式研究[J].上海节能,2011(11):20-24.

[6]木其坚.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评述与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19,11(06):44-49.

[7]耿成轩,尤继远.节能环保产业融资环境的评价和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58-64.

[8]傅春,王宫水,李雅蓉.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多中心治理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03):129-135.

[9]吕荣胜,叶鲁俊.中国节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9):50-55.

[10]王小平,李素喜,于小溪,等.京津冀环保产业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基于河北省视域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2):158-161+175.

*课题项目:202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先进制造业核心技术形成与突破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SP24YBC288)。

【作者单位:中共长沙市委党校(长沙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