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耕文化的深厚意蕴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2024-09-05聂志平赖慧欢
摘 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镌刻着中华文明的生产生活烙印。江西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区域之一,在传统中国历史演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创新发展江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需要发展农特产业、塑造农耕文化新场域,发展农业科技、激发农耕文化新动能,强化政策扶持、开创农耕文化新形态,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农耕文化新景象。
关键词:农耕文化;深厚意蕴;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5-0088-09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之所以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渊薮之地、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与其具有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及丰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一、江西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意蕴
江西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且极富地域特色。江西乃“稻作之源”,且富有“耕作之技、物产之饶、茶香之悠、农作之巧、绿色之美”[1]。江西传统农耕文化之所以能自成一体,独具气韵,皆在于它做到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奋进。
“应时”。江西属亚热带气候,山地资源丰富。江西先民在狩猎过程中,发现了野生稻种,并在经年累月中,将其培育为栽培稻,养成了食用大米的习惯。如果说,万年仙人洞遗址中发现的距今1.2万年的人工栽培稻植,是江西乃稻作之源的证据,那么,新干县界埠遗址发现的战国大粮仓,则是江西不断改进稻作农业,成为重要战略要地的明证。同时,它也间接地说明,“不违背农时”是江西先民心中的“圣经”。他们能准确地把握季节时令,按照相应节气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使自己“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2]。
“取宜”。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除北部地区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全省成为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江西独特的地形地势特点,加上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征,使其具备发展各种形态农业的优势。勤劳而智慧的江西先民关注地形地势、土地肥瘠、降水灌溉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在开展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科学选种、精心储肥、合理种植,使江西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守则”。东晋的陶渊明作为江西省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农耕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等都表现了江西省农业耕作的特点。江西先民在认识所在区域自然特点的基础上,严格遵守一定的秩序规范。如陶渊明在耕作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等,早已成为农耕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当然,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靠天吃饭”也成为先民们的普遍共识。这种敬天思想,直接孕育出江西的农耕祈福子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证明便是南丰傩戏,它期盼通过驱魔来祈求农业丰收。而由农业生产准则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活规范,更体现出江西农民对农业“守则”的遵循。
“和谐”。概括起来说,就是一种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也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涵。[3]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深受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天、地、人、稼”农耕思想的影响,江西省也出现了许多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原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宋代时,江西已广泛种植双季稻;宋元时期,江西已逐渐由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式的集约经营转变;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农业生产主要施“农家肥”;清代出现了用烟梗肥田及防治水稻虫害新技术。[4]江西省农业生产历经时代变迁,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换言之,江西省农业生产不断追求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探索符合生态要求的农业生产模式。
“奋进”。江西的农耕生活,不仅为江西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而且在山水之间形成了耕读传家的共识。其中,积极致仕者,“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巩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安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5]关注乡村发展者,则认真总结农耕知识并撰写成书,如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氾胜之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水稻栽培的专著《禾谱》、首次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系统介绍的《天工开物》等经典农政书。此外,江西农耕生活的悠然与朴素特性,也吸引了类似陶渊明的归隐者、类似辛弃疾的壮志未酬者,并为他们蛰伏以调整心态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江西农耕文化创新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江西重农的传统一以贯之。当前,江西形成了“三区一片水稻生产基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仍是我国重要的“粮仓”。同时,江西也因时而进,不断创新农耕文化。
(一)江西农耕文化创新发展取得的进展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倡议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响应。我国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早响应者和成功实践者,高度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截至2022年11月,我国选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数量及类型都居世界第一位,达19个之多。“江西万年稻作文化”排在19个之中的第二位,可见其影响之大。
无论是居于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和农业强省建设的现实需要,还是居于自身富有农耕文化资源的历史考察,江西省对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都十分重视。2016年,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部署要求,农业部开展了普查工作。江西省按照农业部要求,组织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共有17项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江西省还不断深入对各个市区以及县乡农耕文化资源的系统摸查和全面梳理,厘清全省的农耕文化发展现状、分布情况等。
目前,江西省已有崇义客家梯田稻作系统、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南丰蜜橘栽培系统、广昌传统莲作文化系统、横峰葛栽培系统、浮梁茶文化系统等多处“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其中,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和崇义客家梯田稻作系统已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遗产,没有仅仅作为历史名片放置在博物馆中,而是成了江西地理标志,在日常农业生产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万年贡米、南丰蜜桔、广昌白莲、浮梁茶等已经成为江西极富影响力的农产品牌。同时,这种依托江西地理环境不断开拓新农业产品的理念,也深刻影响着江西人民,赣南脐橙、军山湖大闸蟹、余干辣椒、泰和乌鸡、浮梁大米、奉新猕猴桃、修水宁红茶等众多品牌纷纷涌现,适应新农业产品方式的乡村新生活模式也因之逐渐兴起。
(二)江西农耕文化创新发展存在的困境
从纵向看,我国农耕文化有发展有创新。但横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乡村面向的农本生计模式日趋弱化。江西的节奏虽因农耕传统文化深厚而有所延缓,但其势难以阻挡。因此,江西农耕文化创新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1.市场化冲击了传统“以农为本”观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发生碰撞,传统农耕文化相形见绌,进而逐渐被现代文明所取代,一些稀缺的农耕文化正在大众身边消失,或者苦苦追寻才能寻觅到其踪迹。[6]传统“以农为本”观念有所动摇,重商轻农观念在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合力影响下迅速扩展。经济规律犹如磁铁,吸引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前往沿海各省务工。与珠三角和长三角毗邻的江西省,成为务工大军的主要供给地之一。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江西农村普遍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现象。尽管留守乡村的农民出于对土地浓厚的情感,仍尽力耕种着农村的土地,但因他们体力逐年下降,导致其在家庭生计中地位弱化,他们渐渐淡化了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致使“以农为本”观念日益淡化。
2.功利化观念取代了重农轻利的价值观
传统农耕文化中农本商末观念塑造出勤劳、朴实、节俭、友善等民族品格。互助合作的灌溉农业,促使广大农民守望相助,共建邻里和睦、安土重迁的农村社会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本商末的传统观念发生了逆转,逐步演化为重商轻农观念。被迫走向市场的农民,逐渐学会理性算计,日益重视自身短期、直观的物质利益。像传统社会那样重视农地已然不再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传统农耕文化环境下形成的“人情社会”正在逐渐异化。乡村社会中的守望相助日益弱化,微利型的农耕文化传统及其所孕育的“人情”社会正逐渐消解。随着功利性的“石油农业”快速兴起,农耕文化被不少农民淡视。
3.现代文明弱化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纽带作用
在传统乡村中,人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处理人地关系,村庄的流动性比较小,村民彼此都知根知底。改革开放促使村庄流动起来,村民逐渐走向陌生社会,处理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渐渐落在了他们的身后。江西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域内村庄随着改革开放也快速流动起来。青壮年农民成为劳动性密集型的沿海工业企业极为欢迎的工人。随着年富力强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不少拥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在其城乡接合部出现了特殊的“村庄”。在此类“村庄”,农民工们开创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农耕文化纽带的作用被逐渐弱化。当然,“两栖式”生活的农民工也有自己的乡愁,他们尝试将外部的文化、技术等融入乡土社会,使得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总体来说,农民对传统的以家庭生产为单位的农耕文化认同度减低,反而对以经济关系为纽带的商业文化和现代理念更感兴趣。[7]
4.供需不匹配制约了农耕文化的发展
“传统中国事实上有着两个互不干扰的治理领域,对于基层社会而言,皇权较多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地方绅权则较多具有实际的管辖意义。”[8]也就是说,传统社会维护乡村发展往往依靠地方供给,因地制宜特色明显,能较好满足农民需求,保持了供需总体平衡。虽因周期性王朝变更,乡村社会的发展有起有伏,但乡村农耕文化的延续并未遭遇太大波折。20世纪上半叶以来,国家权力逐渐下沉到乡村。新中国成立至农业税取消之前,国家对乡村的管理政策几经变更,但权力下沉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传统乡村自治一度弱化,自上而下的农业发展部署逐渐取代了传统农耕文化的自发性选择。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后,国家权力下沉力度有所弱化,乡村自治被大力倡导,但被市场经济冲击的乡村民众,对于创新发展农耕文化的认同性不高、主动性不足。因而,只有当政府设定的创新目标及供给能满足其经济需求时,农民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会高一些;当供给无法满足其经济需求时,则往往淡然处之。如此一来,需要倾情投入的农耕文化创新与发展的进程自然受到一定的阻碍。
三、推动江西农耕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9]。而农村的发展必须在传承历史根脉的基础上方能顺畅。因而,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意蕴,发挥其涵养乡村文明的重要价值,极为紧迫。在江西,针对上述困境,努力实现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建设和美宜居美丽乡村的理性选择。
(一)发展农特产业,塑造农耕文化新场域
安土重迁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传统习惯。家乡有良好的就业机会,留守乡村往往是人们的首要选择。因此,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改善农业微利的局面,是使农民安心扎根农村的最好办法,也是塑造农耕文化新场域的前提和基础。
如前所述,江西域内气候环境、地理资源都存在一定差异,农耕文化和农业优势产业各具特色。要想真正为乡村留住人,首先要提高农产品创收能力。因而,需要省内不同地区结合地方生态和人文资源,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挖掘地方特色,发展农业产业。[10]
一方面,推动文旅结合。即实现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提高产业附加值。江西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都较为丰富,不同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具有个性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比如,建设度假村、农家乐等,挖掘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内涵,把观光旅游业与亲农爱农情感培养结合起来,打破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强农村旅游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具有传统民居特色的村庄,要将时尚融于历史传统之中,以农业景观建设为主,以现代建筑技术修复为辅,把相关的民俗文化和农俗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江西特色,以吸引游客。同时,还要将民居特色与传统节假日联系起来,着力打造各类节日庆典,以丰富游客的体验。而对于村庄环境较差的乡村,政府部门可以重点改造并进行宣传,使得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争取把村庄建设成为具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四大特点的美丽乡村。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以一些地标、村落等为设计思路来设计明信片、钥匙扣等,既能提高经济收益,又能传播农村民俗文化。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江西农民习惯性地在门前门后植树,从而将村庄建成了特色植物园。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也使得江西农村的植被较为丰富。加之相当数量的植被都是经济林木,它们与庭院经济相辅相成,为发展绿色农业产业提供了一定条件。只要能够合理规划和布局,江西就能凸显地方特色,发展出优势绿色农业产业。例如,近年来在专家的指导下,不少村落打造了稻-虾、稻-鱼、稻-鳖、稻-鳅、稻-蛙和稻-蟹等种养结合模式。同时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特色,借助互联网,形成“网上+网下+基地”的产业链,打造出富有江西特色的绿色产业品牌。
可见,塑造农耕文化新场域,必须注重产业支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产业转化,把农业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联系起来,培育农业旅游观光业、绿色农业产业等,才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只有农业产业发展好了,才能在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保障相当一部分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留在乡村,为农耕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发展农业科技,激发农耕文化新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科技革命与农耕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两者既能相互协同发展,又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制约。在传统农耕时代,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农耕技术的提高,如被称为“天合之作”的铁制农具与牛的结合,于唐代推广到江西之后,长辕犁被改进为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对江西成为粮食输出地起了重要作用”[11]。空巢化的当下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必须直面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既要加快发展适合江西地域特征、省时省力的小型农耕现代化装备和高产农业品类,又要把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的情感重拾起来,保护好耕地。如此方能既满足当下农业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所以,要将继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相结合,赋予农耕文化新动能。
优秀的农耕文化能够为农业科技革命提供指导作用,而农业科学和技术水平也会促进农耕文化的发展。现阶段,江西省也像其他省市一样,出现了“隐性农业革命”,即非农收入增长引发人们膳食结构发生变化——“粮食+肉-禽-鱼(以及蛋、奶)+菜-果”搭配取代“八粮-蔬-肉”模式成为主流消费结构,进而引发农业结构的转型。[12]“新农业”呼之欲出。由于“新农业”比“旧农业”的劳动和资本都更密集,对农业科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地球村环境赤字的加剧,要求发展农业科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科技理念:弘扬资源节约观,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便与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诉求不谋而合。但在现实中,现代农业科技革命一方面对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机械化播种和收割等技术的应用节省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存在不少负面影响,如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导致农业生物性状发生变化、土地肥力的过度攫取导致土壤沙化或板结化。环境的承载力渐渐趋近极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减少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创新发展农耕文化、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农业科技带来的双面影响,以正确的农业科技理念去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弘扬资源节约观,才能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江西农业科技创新层面,仍大有可为。如,良种良法的技术创新、农产品精品挖掘和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创新、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技术创新等。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围绕省内农业生产和发展需求,分地区并细化农业产业门类,通过精准的农业科技的创新和使用来推动,并促成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13]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农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否定农业的核心生产力要素。与传统农耕文化相贯通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必须坚持,生产出尊重生命周期、富含生命力的时令性农产品仍是普遍追求。与此同时,必须不断发展农业科技,因为它是激发农耕文化的新动能。因此,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增强农业科技与其他行业的科技交流,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国际和区域之间的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促进江西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同时,还应加强专利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备的农业科技管理和运用系统,以规范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行为,从而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发展助力。
(三)强化政策扶持,开创农耕文化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发扬光大”[14]。而要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就需因时而进,做好保护与开发,以开创农耕文化新形态。传统农耕发展到一定程度,既有生产力诸要素都发挥到极致,生产会达到一种低水平均衡状态。要打破它,通常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农民接受新生产要素的速度取决于适应扣除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之后的利润[15],小农习惯于将安全视为第一原则[16],保障生存需要的确定性不明朗时,他们不敢也无力去冒险。居于粮食安全在安民固国方面的重要性,政府往往成为率先引进新要素的第一推手,以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弘扬农耕文化并开创农耕文化新形态。
江西作为拥有丰富农耕文化资源和历史的地区,在政策扶持之下,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并融入现代文化内涵,能够推动农耕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明确的是,政策扶持不仅要体现在资金支持方面,还要找准切入口,把政策落实。将可以跨越时空、内含农业生产规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发扬光大。
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对农耕文化创新发展的政策扶持。首先,政府部门要把保护农耕文化的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当中,设立专项资金,完善农耕文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制定明确的专项资金使用规划,并依据农耕文化现状确定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合理合法。尤其要避免虚列、挪用农耕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现象出现,使财政投资能够最大化地为农耕文化发展所用。其次,要不断增强对农耕文化主体的扶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到农耕文化创新发展中来。要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激发多方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如,省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政策倾斜等方式,引导具有技术、资本、人才优势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发展农耕产业、技术入股等合作形式为农耕文化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最后,要健全农耕文化保护开发的法律法规并贯彻落实,用法律来保障农耕文化的延续。在江西农村,由于受到传统地缘限制,导致部分农民的思想还停留在“礼治”阶段,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较浅。因此,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尽快出台相关农耕文化保护政策,同时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强化广大农民群众对农耕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农耕文化建设中来。
另一方面,要抓住农耕文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机会,不断开拓农耕文化新形态。首先,依托全省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贯彻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开发中小学生乡村文明实践基地和农事体验园区,使农耕文化精髓向子代传续的同时,开拓出适合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农教新业态。其次,根据江西村落繁多的特点制定并完善江西省农耕文化遗产普查政策,按照“四类”村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划分[17],了解农耕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确认农耕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保护现状及数量等,划分出重点保护区,明确保护红线,深挖其中蕴含的农耕历史及经典故事,强化农旅结合业态。最后,紧扣江西良好的生态条件,拓展绿色有机农业,将适宜种植的新农品引进来,将最大有机绿茶生产基地、最大有机食品脐橙基地、最大有机淡水产品基地、最大有机矿泉水和纯净水生产基地[18],进一步做大做优。
(四)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农耕文化新景象
农耕文化创新发展既有外因,更有内因。文化自信是内因,“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9]。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在乡村,在农耕活动及其文化传承之中。传承和弘扬江西的农耕文化,重点在于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根本在于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乡土文化自信,方能避免西方发达国家曾出现的现象:由于把并非为农业而制定的分析方法、立法措施和行政决策运用于农业,使农民逐渐在国家中消失。[20]民以食为天,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将饭碗端在国人的手中,方能保障全体人民的生存安全。国家的稳定,农民不可缺,农业也不能少。因而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位育的农耕文化,理应有底气有自信。而增强这种文化自信,则须直面时代之问,去芜存真,构建农耕文化新景象。
江西作为拥有悠久农耕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地区,要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应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价值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相适应,这是创新农耕文化的重要路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近山水田园,天人合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宇宙观。探索传统农耕文化中所延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与新时期江西发展所要求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理念吻合,能够为江西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提供借鉴,有效指导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农田循环利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村、农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其次,农耕文化中敦厚淳朴、敬老爱亲、亲邻友善、吃苦耐劳等品格,是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支撑,是言传身教的朴实素材,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底色,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滋养,值得全社会弘扬。当它被宣传推广时,农民的获得感将大大提升。因此,要在全省各地构建完备的农耕文化思想宣传体系,形成良好的农耕文化保护氛围,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保护农耕文化的重要性。最后,还可以借助发展农耕文化相关产业来增强文化自信。经济是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农耕文化工作的重要驱动力,要深入挖掘江西的传统农业资源,不断培育江西本土农业品牌,取长补短,提升农耕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农耕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构建爱农护农的农耕文化新景象。
参考文献:
[1][11][18]施由民.农耕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2021.
[2]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3).
[3]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1).
[4]戴天放,李林,麻福芳,等.传统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现代启示——以江西为例[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4).
[5]何发甦.江西耕读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5,(1).
[6]李怡净.贵州省乡村旅游开发中农耕文化的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2).
[7]张永丽,赵锋,姚华.合作与不合作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我国农民经济组织发展中的国家、政府与市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8]张静.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金奕敏,余艳锋,张顺梁.传承农耕文化,发展江西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以江西会昌岚山园为例[J].农业展望,2016,(1).
[12][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3]李学勇.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中国农村科技,2006,(9).
[1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15][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6][美]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7]李柏红.《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解读(摘选)[J].农村实用技术,2020,(6).
[1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0][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Research on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Culture
Nie Zhiping Lai Huihuan
Abstract: Agricultur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engraved with the imprint of production and lif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Jiangxi is one of the core areas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y.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ulture in Jiangxi requir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 industries, shaping new field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timulating the new momentum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policy support, creating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structing a new scen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ulture; Deep connot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上官涛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学科规划一般项目“江西农耕文化的现代性转换与创新性研究”(YG20181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乡村文明新形态建设研究”(23BKS101)。
作者简介:聂志平,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赖慧欢,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